分享

东周的衰微主要还是因为领土太大,队伍不好带了

 历史百家争鸣 2020-10-27

中国历史上曾有四个王朝被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周、汉、晋与宋,执政皇族没有变更,但是统治重心与综合国力却发生了转变,在法统上延续着王朝的走势。上述四朝中,东周王室衰微最为明显,东迁之后,威命不行,王纲解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暗淡无光。笔者认为,平王东迁是西周末年政治斗争的延续,诸侯直接干预周王室的王位传承,是平王与诸侯谋逆分利的产物。

一、两周之际的内乱

《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推翻了《史记》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记载,同时揭露了《史记》并没有记录的关键事件“二王并立”,大体勾勒出了两周之际王室激烈的权力斗争,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根据《竹》、《清》记载,幽王继位后,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姬宜臼逃到西申国,在申、许等侯的支持下自立为天王,周朝一时拥有两位天子,周幽王亲率军队攻打申,申的盟友缯联合犬戎攻打首都镐京,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有通敌、弑父的罪名,被诸侯所鄙弃。

幽王死后,关中诸侯对周平王的合法性表示质疑,拥立了幽王的弟弟姬余臣,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申侯、曾侯及许文公等东方诸侯在申国拥立宜臼,为周平王。虢公翰是虢国国君,在周王室是卿士,有学者认为他的父亲就是幽王重用的虢石父,“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虢公翰代表着周幽王旧部关中贵族势力,申曾许代表申姜诸侯的势力,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激烈矛盾。周携王即位二十一年,被晋文侯所杀,二王并立的局面结束。“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作为诸侯之首的鲁国,是周公旦长子的封国,掌天子之礼,兼有王朝宗正、史官、祭祀等身份,鲁国不承认周平王的合法性,从不朝拜,甚至连平王之死也不去奔丧,周平王及后裔被多数诸侯认为是篡位者。

二、姬姓诸侯谋逆与平王东迁

姜姓诸侯拥立平王,勾结犬戎杀死周幽王是两周之际第一次变乱;诸姬姓诸侯国诛杀周携王则是第二次变乱,奠定了诸侯崛起、王室衰微的局面。

根据《史记》记载,幽王死于骊山,“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周平王是为了躲避犬戎,迁都洛邑。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幽王死后虢公就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在两周时期,一共有五个虢国,虢公翰所在的国家是西虢,根据相关资料分析,位于今天河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平陆县一带,大体位于今山西、陕西、河南交接的一带。东都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虢公翰刚刚在此拥立了周携王,周平王东迁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虢公翰拥立携王所统辖区域为鄚,统治核心区域位于今河北省保定、沧州地区一带,但是该区域距离镐京太远,且位于边境地区,不符合逻辑。虢公立余臣于虢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周幽王去世后,周携王立于虢,谋逆的周平王立于西申,以携王为正统。平王要想东进,必须消灭西虢,而虢是被晋献公消灭,从而说明了《史记》相关资料的不准确,周平王东迁是在周携王被杀之后的事情,此时距离周幽王被杀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

周携王被同为姬姓的晋文侯所杀,周平王从谋逆者转变为正统,其实质不过是周王室与诸侯的博弈。诸侯周携王阵营相继倒戈至平王阵营,很大程度是利益在作祟。平王东迁后,将秦国升为诸侯,将岐山以西的土地皆赐予秦,成为秦帝国崛起之基石;晋国、郑国趁机开疆拓土,成为大国,“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直接干预周王室的内政,王室反而成为了附属。卫侯被封为公,成为诸侯国中爵位最高的国君。虢公曾与周平王立场对立,其后裔政治上逐步倒向了平王,平王晚年曾重用虢公忌父,期望分割郑庄公的权力,周桓王时期,虢公再次成为卿士,追随王室屡次干扰晋国内政,烜赫一时。可以说,携王之死与平王东迁是晋、郑为首的姬姓诸侯一手策划,通过将继位不正的平王扶正,借机扩充自己的利益。

周平王勾结犬戎,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与弟弟;为了一己私欲,放弃了祖宗隆兴之地,置于诸侯的庇护之下,周携王做不到,被晋侯所害。周平王东迁,背着弑父的罪名,天下诸侯自然不愿意归顺,东周王室的衰落并非实力下降造成的,而是政权的非法性,王室作为天下共主的威信从此扫地,礼乐崩溃,王道式微。一以贯之,周平王由于非法继位,直接或间接害死两位两位合法周王而称王,出卖疆土换取王位,鉴定了王室衰微的格局。

三、东周王室衰微之缘由

上文对两周之际的史实予以梳理,平王继位非法,王室衰微不可避免,笔者认为东周王室衰微大体有四个原因,继位非法性只是其中之一。

第一,法统上,继位非法

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得不到诸侯的尊重,作为诸侯之首的鲁国不承认周平王的合法性,因此诸侯无视天子,东周王朝因此名存实亡。周平王两次出卖主权,如此行径遭人鄙视。详细内容,上文已经叙述,不再赘述。
    

第二,道统上,宗法制的瓦解

周朝以宗法制为纽带,周天子既是国君,又是族长。当平王勾结犬戎杀死幽王,诸姬姓诸侯为一己私欲谋杀携王时,周朝的宗法体制在事实上已经被践踏。获益的诸侯违背道义拥立逆王,非获益的诸侯不承认天子的合法性,平王在道统与法统上都遭受了质疑与反对,由于得位不正,周王丧失了宗法地位,受制于郑、晋等国,诸姬姓诸侯不以天子为尊。东周时期,王室先后发生了子克之乱、子颓之乱、子带之乱和子朝之乱,与秩序井然的西周有天壤之别,有了平王篡位的前奏,其后世子孙先后效法,每一次变乱周王室都被需要请诸侯国援助,赐以丰厚的土地,周而复始,土地日渐减少。

第三,分割西岐之地,战略优势丧失
  

东周衰微的一个原因是将西岐之地尽数赏赐给秦国,东迁洛邑。周王室迁至洛邑,位于中国之中心,虽然远离犬戎,但是四战之地,发展空间彻底被遏制,被诸侯国所控制。纵观春秋战国约五百年的时间里,最强的秦、晋、楚、齐位于中国四方边境,显赫一时的郑国、魏国位于中原,受到各国的夹击,难以保持霸业的延续。同时,西岐之地以崤山、函谷关为依据,沃野千里,易守难攻,军事作用甚是关键。在战国时期,秦、齐二国相继称帝,引起中原各国的恐慌,做成联军攻打二国,秦国地势高,五国联合失败而归;齐国地势低洼,无险可守,几乎灭国。秦国能够统一全国,地域优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当周平王东迁至洛邑伊始,为王室衰微埋下伏笔,面对相互蚕食版图激增的诸侯国,丧失扩张能力的周王室只有被消灭的命运。

第四,分封制的恶果

平王东迁,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土地,只相当于中等诸侯国。周王延续着分封体制,赏赐功臣,最后分封殆尽。周桓公时期,为感激郑国的拥立之功,将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地赐给郑国。子颓之乱后,周惠王在郑、虢的帮助下复位,将酒泉赐给虢国,将虎牢以东土地赐给郑国。子带之乱,晋文公平定了内乱,向周襄王“请隧”(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但被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邑赐给晋作为报答。此前,秦、晋擅自占据了周王室控制的伊川。周考王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自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

在西周篇中,已经讲述了分封制的恶果,分封制以恩惠换忠诚,其恶果是王室的领土日渐减少,诸侯坐大,挑战王室。每次周王室遭遇变故,天子都要请求诸侯出兵,进而分封,最终无地可封,自我毁灭。

写在最后

本文对两周之际的政治事件进行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平王东迁是平王与诸多姬姓诸侯分赃的产物,平王以牺牲祖宗基业为代价,换取名义上的法统地位;诸侯借此获得领土与地位,开启了春秋争霸时期。

平王东迁是西周末年分封制与宗法制弊端暴露的产物,宗法的疏远、分封的延续都降低了周王室的统治力,中央与地方、天子与贵族矛盾日益激化,周幽王之死打破了权力的平衡。通常情况下,诸姬姓诸侯应该支持周携王维护正统,最终携王被晋侯所害,纲常紊乱,当宗法制崩溃后,春秋战国进入到了新旧秩序转型的时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