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工出细活

 nizijun 2023-11-11 发布于广东


       作者:朱小平

  乡村的深秋之夜,来得早,显得长。外婆窗牖下那盏昏黄的老马灯,仍在不知疲倦地照着我和她。

  我一边哈欠连天,一边强打精神抄写老师罚抄的作业。一字不识的外婆,坐在我身旁安详地纳着鞋底,她那双干瘦皱皮的手,拿捏稳准。针线头每在发丝缝里划拉一下,她就灵感闪现,轻声吐出一句:我说了“慢工出细活”,你不听我的话,做事总是火急火燎,你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吧,这下又要返工重写多写了,没得梦做吧!她摸了摸我的头,想让我清醒一点。

  记得昨天放学回来,夕阳还老高,外婆再三问我,作业写好了没?我一笔画出一个五角星,飞速填满本子的格,展现给外婆,然后理直气壮溜出门嬉戏。晚上外婆看懂了老师打在本子上的红大叉,又说我毛躁,真是“不经事不长智,不经师不得艺”。

  外婆的话语绵里藏针,字字如扎进鞋底的针脚,落在我成长的步履里。

  如今我当少儿书法教师,已有十余年了,常听一些初学者的家长向我诉说:“不知什么原因,在您课堂上,写得还算整洁美观,可是一回到家里写作业,那一个个字就像鸡爪子在雪地上乱窜乱抓。”那语气语调,散发出浓烈的焦虑。

  我知道,这些孩子是跟我年幼时一样急,只想着快点完成任务好去玩。有写好一点的能力,却因一时心浮气躁,没有发挥出来。

  毋庸置疑,每位家长都有“望子女成龙凤”的心理。父母长辈在教育孩子的征途上,难免会有耐性消怠的时候,也会产生“揠苗助长”的欲念,急切想找到一种迅捷的方法,使孩子书写的答卷又快又好。

  手艺上的功夫,本就是一场漫长而缓慢的人生修炼,需要心绪与行动一致的宁静沉潜。书法的慢,犹如打太极,不动声色练就百步穿杨,惊艳四座。

  老舍先生写作,为了写慢,他喜欢用毛笔,频频蘸墨屡屡中断的过程,细细酝酿下一句下一段,而且特意选择魏碑体。这种字的特点,是要一笔一画,十分工整。快不了。他一天最多写一两千字,但凡出手,必然精彩,根本不必耗时修改。如此看来,慢是稳,稳才是快又好。

  偶尔我也写些小“豆腐块”,经历了几十年的喧嚣,性子磨得从容,不再急于吃热豆腐。我做“豆腐”的时间是零散的,常因忙碌而搁置,闲下来又重拾笔头,接续起文字气韵,整理结构情节,顺其自然发展成老豆腐、干豆腐、霉豆腐,甚至臭豆腐,也欣然领受其味。

  有了这种沉静的书写心态,做别的活儿,也会变通得精致起来。

  母亲是一名乡村裁缝。她一直谨记师傅传授给她的手艺要诀:“慢工出细活。”母亲做一件手工棉衣要一整天。她认真给人量身,不差毫厘地记下尺寸。动手做衣服前,先在废报纸上预习比划,再用布料裁剪,均匀铺好棉花在底布,比对齐整面布,针线细密固定棉花,里外缝合。扣眼也扎得匀实,一件棉衣可穿好几年都完好不变形。母亲赢得了众多乡邻的好口碑,总有做不完的活,靠着她勤劳智慧的双手,抚养我们五姊妹长大成人。

  时光匆匆,人事常新。生活的美好,总是留给那些有条不紊慢条斯理的人。吃饭时细嚼慢咽,有助消化利于健康,不至于囫囵吞枣品不出滋味;走路时放慢脚步,才不会“走马观花”,错过眼前的风景;带上“慢工出细活”的心境出发,在日常点滴中,方能看见广阔的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