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宏:深耕“四个一”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小红与书xh23 2023-11-11 发布于新加坡
[摘 要]名校长工作室作为校长成长的“孵化器”,在校长队伍建设、缩小学校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起着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马宏名校长工作室作为重庆市渝中区校长互助型组织,在实践中形成了“四个一”工作法,即“坚守一颗心、成就每一人、赋能每一校、燎原一方土”,不断探索培育名校长的途径、方法等“术”,凝练名校建设的制度、规律等“道”,发扬引领、辐射区域教育之“效”,结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果”,为区域校长队伍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图片

马宏,正高级教师,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因因相袭,薪火相传,迎来至美90载办学荣光的重庆市巴蜀小学,始终与时代同行。202011月,马宏名校长工作室成立,笔者赋予工作室“做”的定位,坚定地贯彻落实国家意志,用真实行动回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的思想引领下,按照“党建领全局、思想育新人、文化强队伍、辐射促融合”的工作思路,确立“四个一”的发展愿景,即“坚守一颗心、成就每一人、赋能每一校、燎原一方土”,致力于将工作室建成名校长的“孵化器”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加速器”,以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

顶层谋志:“坚守一颗心”

  持初心而久,怀初心而远。“坚守一颗心”是工作室建设的价值灵魂,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各成员校长的动机、信念、理想等动力系统,激励大家志存高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校全面发展。

  (一)心即是“信”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坚守一颗心”是高举旗帜坚定信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时代脉搏,聚焦使命任务,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心赋能“行”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迸发出强劲的内生动力,从“我愿”到“我能”,促进中青年校长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让各位校长将自身发展、学校建设置身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征程中,从“小我”到“大我”,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大方面积极作为、务实行动。

  (三)心激发“新”

  工作室时刻以新时代、新重庆建设与教育发展方向为标,尤其在近年来“双减”“双新”“双线”综合化教学等教育改革新图景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业务的创优路径,支持中青年校长大胆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推广校长及学校的办学成果。工作室积极促进学员校长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在双向奔赴的教育旅程中共育花开。

管理聚智:“成就每一人”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能带动一所学校,一批好校长能带动一方的教育事业。“名校长”不是帽子和牌子,而是责任和使命,工作室勇做基础教育的探索者、先锋队,在实践中孕育出一批新时代教育家型的好校长。

  在“坚守一颗心”的精神引领下,工作室从小切口入手,全方位关注“每一个”学员,制定出台《重庆市渝中区马宏名校长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以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优秀教育科研能力、卓越学校管理能力的教育家型校长为目标,做到课程设计重需求、培训内容重特色、组织管理强规划、培训对象重层次,针对不同学员关注的不同问题及任务设置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采用跟岗实践、案例研究、网络研修、专家讲座、书面作业、专题讨论、分享汇报等多种形式,创新出一套系统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研修模式。

  (一)塑能:管理与学理“双能”驱动

  校长既应是管理能手,也应是业务行家。科学的管理能力、果断的决策能力、周密的组织能力、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博采众长的综合能力是工作室成员竭力锻造的“硬核实力”。

  强化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学员的治校能力。工作室按照“需求导向、注重实效”的要求,通过学员需求调研、现场诊断、学员互访、外出考察、学校管理研讨会、学校特色文化交流等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宏观方向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突显科学性、针对性、案例化、一体化的特点,将教育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实践相结合,学习、交流、探讨办学思想、管理经验等,提升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的规划能力和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能力。尤其以巴蜀小学的管理经验作为重要借鉴,每位学员厘清自身学校当前管理面临的真实挑战,带着各自最想要破解的“真问题”走进巴蜀,找到巴蜀解决类似问题的“实践样本”,寻找可以转化落地的、学得过手的方法与策略。

  强化内功巧借外力,提升学员的教研能力。工作室围绕研修主题,按照“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怎样”的系统思路,组织成员对主题式研修进行全局性、结构化的反思和总结提升。一方面,通过实施有效的“共读一本书”读书活动、“相约9点半,读书半月享”、学习提升、校本研读、专家指导、理论研讨等,提升学员学术著述能力,促使学员向学者型校长发展;另一方面,开展系列实践案例分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研讨等,在集团学校搭建的各类学术平台上,引导学员积极研究,让学员“带着思想去实践”,在研究状态下激情工作,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过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二)塑骨:为学与为人“双向”并举

  汲取榜样力量,争当新时代“追光者”。在为学方面,工作室引领大家聚焦教师、学生、课堂,着力教学过程研究,强化学术自为,培养出国家级优秀教师和学科赛课一等奖、各级优秀专技人员150余人,培养校级领导50余人,团队成员获记功、嘉奖高达114人次,被誉为干部摇篮。

  磨砺精神品格,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在为人方面,工作室引领大家用奋斗诠释初心,让思想的主动成为最大的主动,时刻绷紧师德师风之弦,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到“立得正、站得稳、行得远”,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校全面发展。

  (三)塑形:各美与共美“双重”绽放

  从价值认同到有效协同,从扬长补短再到同生共长,工作室在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深厚的办学文化、先进的师资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与高水平的课程教学等资源和学员所在学校的文化土壤滋养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双重”绽放。

  一是用活校长资源圈,扩大校长“朋友圈”。工作室邀请学员校长、教师志愿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涵盖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全员师德教育、新教师培训、中层干部培训、学科专题培训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研修活动、学术交流,让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挑战和问题。

  二是提升学员思想力,发挥学员聚合力。在工作室运行期间,工作室还组织学员参与了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华夏师说·蜀韵天府”——第27届华夏园丁大联欢系列研修交流活动,召开“价值共识、行动共行”会议,开阔视野、提升水平,丰富了教学观、管理观,让不同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能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三是学术立场开放包容,教研活动全面开放。第一,“无边界”共享资源。工作室及时分享集团课程资源和教研信息,学习交流巴蜀“学·教小助手”资源应用、萌娃初体验——小升初衔接课、“课前3分钟”、“自主8分钟”等特色课程;第二,“跨时空”联动教研。通过云教研、云教学、云班级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联合教研、联合教学,全方位、立体化、打破时空限制,可持续性地深入学习,建立可持续的校际互助关系,真正实现教室无边界、课程无边界、教育无边界;第三,“全覆盖”交流学习。通过全学科、常态化、全员化、有深度的学习交流,提升了学员校长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区域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使工作室在教育领域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四是以开放日为媒,搭建交流的桥梁。在开放日活动中,工作室采取10分钟微讲座分享、专项研讨、资源分享等方式走进学员校长学校诊断共行,集思广益探索学校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研究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努力实现工作室成员所在校的管理工作有亮点、有特色、有创新,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凸显自身办学风格,使所在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成果创质:“赋能每一校”

  工作室通过规划应用巴蜀小学“学科+”成果中的“化、联、跨、展”全链条实施策略,联合各方资源实现融会、融通、融合,既向下扎根,也向上生长,不断提升成员校的办学活力和内驱力,能动性与创造性,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多措共举提升品质内涵。一是活动有价值。组建团队参与教学活动竞赛、教研组小课题研究、教研组自主活动展示、教研论坛,构建精品教育课程。二是赛事有意义。通过寻点式赛课,基于学科特点,解决学科问题,进行学科赛课活动,进一步深化课堂研究,在吸纳“学科+”成果的基础上,生长出具有活力的特色课堂,达到生、本、教三者的和谐共振,实现教师学生共成长。三是平台有内容。通过各种平台磨炼学员教师课堂功力,扩大骨干教师、名师班学员的辐射引领作用等,打造律动教育团队。四是成果有延展。通过借鉴巴蜀小学“学科+”研究成果,加大显性课程建设力度,拓展隐性课程的宽度和深度,促进同生课程的建构实施,形成各有特色的校园特色课程。

  重建教与学的新方式。在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下,各集团校持续探索普适性的经验和举措,重建教与学的新方式。比如临江路小学建构“好想长大”主题实践课程实施与评价;中山小学打造“寻根之旅”主题实践课程;大同实验学校找寻到原生动力并整体建构,创生“大同·大不同”德育品牌,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东水门小学围绕“真实、跨界、实践、成长”四个关键词,用“打开”主题实践课程的方式勾连德育序列主题,用“养正”实践直通“立人”成长,以课程致焕新,让好学校在集团化办学的土壤里长出来。

  示范引领作用成果斐然。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工作室助推成员校课程品牌走向全国,工作室学员校长所带领的临江路小学“临江礼好”德育品牌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一校一案”典型案例,中山小学“寻根励志中山行动”社会实践评为市中小学德育品牌,收获集团化办学各界赞誉。同时,带领工作室成员通过专家帮扶、成渝教育互动、名校长引领等方式促进市域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科教实力提升,助推“一号工程”走深走实。

文化树帜:“燎原一方土”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不仅是学校灵魂和生命力所在,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工作室以文化“添柴”,在“成就每一人、赋能每一校”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发挥工作室的全国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工作室依托巴蜀小学持续开展20年的“中国好老师,巴蜀公益行”牵手互助活动,以巴蜀小学独特的“1+1+N”城乡文化互助模式(第一个“1”是一个好的领导;第二个“1”是一套好的思想,或者是一个好的目标和方向;“N”指N个团队)为重庆市教育的城乡统筹尽责任、作贡献,进行了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践研究,凝练出了集团化办学经验模式——“文化桥”。

  “文化桥”借助“桥”这一载体,以文化为内涵,将集团化办学的方法、路径、特色与发展融为一体而打造出学校间融通互助式发展之桥。“文化桥”按照“融通互助”“共同发展”的建设理念,紧扣了桥梁“连接”和“沟通”的特征,从“管理联通——共享领导提高效率,文化融通——助力教师专业提升,课程互通——立足校本凝练成果”三个方面出发,在充分尊重各校文化的前提下,牵手工作室成员学校常态化推进、持续化发力“学在一起、做在一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打造文化教育场,通过文化互助打造各具特色的学校名片,为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助力。

  (一)实践探索,重融合

  在实践中借桥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将共同体成员校的“方法与路径”“特色与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打造出学校间融通互助式发展之桥:一是讲方法。通过“勘察调研、规划设计、预备支持、建造施工、维护升级”的“办学五步法”,精准搭建“关系桥”,促共同体成员校高效率发展。二是讲联动。通过“管理联通、队伍联动、教研联结、质量联评、课程联建”的“五联制”,牢固建立“互通桥”,助共同体成员校办学高质量发展。三是讲贯通。通过“人力多维交叉,平台资源多元建构,品牌资源多层共生,文化资源多方融合,教育资源多向辐射”的“五多式”,携手构筑“立交桥”,形成融合式发展的共同体品牌形象。

  (二)结果导向,重转化

  笔者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始终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并让其具体化,牵头研究的“学科+”教学成果,在全国教育界持续输出学术影响力,传播巴蜀好声音;带领团队攻关研发上线面向社会的公益开放课程“巴蜀公开课”,全国31个省市及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学生主动报名学习;研发的课程教学平台“学·教小助手”融通课程资源、学教工具、教研平台,覆盖全学段、全流程、全要素,打造全员、全时空的共创、共生、共享课程生态系统,在全国近300所学校推广;开发的幼小衔接特色课程、跨学科特色课程得到家长及社会高度认可,吸引全国的学校学习,探索出一条小学中青年校长队伍素质提升和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重庆市中青年校长培养提供借鉴。

  “四个一”是工作室的存在使命、行动理念和发展愿景。其中,“坚守一颗心”是工作室建设的价值灵魂,为工作室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在此基础上层层递进形成“成就每一人、赋能每一校、燎原一方土”发展态势。“四个一”的经验模式,既探索了培育名校长的模式、途径、方法等“术”,又凝练名校建设的制度、规律、思想等“道”,更发扬引领、示范、辐射区域教育之“效”,结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果”,让工作室成为区域中青年校长队伍素质提升的培养基地、推动渝中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基石、渝中集团化办学成果转化的孵化中心。

  面向未来,工作室将持续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共同成长,品教育之义,创教学之新,悟管理之境,凝思想之晶,以“立得正、站得稳、行得远”为行动范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实做优“双减”“双新”工作,发展素质教育,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翻开“做的哲学”新篇章。

[责任编辑:柏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