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中的“气、血、津液”

 风声之家 2023-11-12 发布于江苏

中医食疗学 知了健康斋 2023-11-11 22:21 发表于河南

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广义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同)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引进医学领域,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又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气 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着的特性,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和温煦等作用,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气激发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2.温煦作用 气主煦之,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 气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固摄作用 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仅是推动和激发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例如:肺的呼吸功能,体现着呼气是出,吸气是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来概括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肺的宣发肃降,脾胃的运化转
输,肾的蒸腾气化和吸清排浊,来概括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人体的气,是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在肾、脾胃、 肺等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下所生成,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具体地说,人体的气又是多种多样的。
1.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组成与分布 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
元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2)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
(1)组成与分布 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
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下“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
(2)主要功能 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 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1)组成与分布 营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2)主要功能 有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 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4.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1)组成与分布 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慓疾滑利”。也就是说它的 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huāng 心下隔上的部位)膜,散于胸腹。
(2)主要功能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5.其他  除了上述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所谓“脏腑之气”和 “经络之气”,实际上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它属于人体元气的一部分,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中医学里,气的名称还有很多。例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的物质,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 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里是一字多义,有作为“性质”,有作为“功能”,也有作为“气候”等。这些,都和本章所论述的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 和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效应。如因某些原因而逸出于脉外,即为出血,又可称为“离经之血”。脉,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二)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和胃(中)的运化功能在生成血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液的生成过程,又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生为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三)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 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主濡之,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四)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随着血的运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需要。
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也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
三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同气和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和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由于津和液在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也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来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
脾胃通过经脉, 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则将津液上输于肺。即脾的“散  精”功能。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即肺输精于皮毛。津液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最后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肾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实际上调节着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
(三)津液的功能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如: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的作用;渗入于血脉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而且也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渗入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等作用。
四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功能,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这三者又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具体地说,即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1.气能生血  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
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2.气能行血 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3.气能摄血 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即“气不摄血”。
4.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和血的关系雷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1.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
2.气能行(化)津 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使经过代谢的多余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津液的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
3.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的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都属于阴。因此,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津血同源。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