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1武萍:网络梗文化为何不利于成长

 高教课堂研讨 2023-11-12 发布于江苏

      近年来,“梗”已经不单单出现于相声、脱口秀等文化作品中,越来越多的热梗(“泰裤辣”、“真嘟假嘟”、“我嘞个豆”……)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逐渐发展为梗文化。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梗”往往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趣味横生。面对现实压力的年轻人,常常通过一起“玩梗”“刷梗”来调剂生活、释放压力,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但网络梗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其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嘴替:让人表达能力退化而失语

      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密集地“抛梗、接梗”,许多年轻人表达能力减退,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自己的逻辑,也不清楚怎么才能用文字准确地表达情绪和观点。以往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侃侃而谈,而现在面对电脑一晚上,却写不出什么内容;同时,也无法用丰富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当遇到非常震惊、不可思议地事情,只会说“无语”、“离谱”;当听见、看到有趣的事情,只会说“笑死我了”、“哈哈哈”;又或是万物皆可“绝绝子”、“yyds”……张口便是梗,看似风趣幽默、简洁明了,某种程度上,却让我们陷入了“失语”的窘境。

脑残:省却理性分析判断而失智

      网络梗文化的流行使青年人自我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下降。如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人们了解一个事件不再是通过了解它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是通过一个个“热梗”(一个词,一句话,一张图片,或是一段视频)。梗的创作者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得到更广泛地传播、火起来,会通过夸张、隐藏、剪辑等手段对事件进行二次加工并凝练,这些通常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盲目跟风浏览、使用网络热梗,往往会被“带节奏”,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多人不会去再全方面的了解事情的原委,或是跟踪事件发展的结果,久而久之,青年人便难以对事件进行独立的思考,做出更合理的分析判断。

心疾:背离真善美吸睛而毁三观

      “梗”的过度娱乐化不利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甚至损害社会风气。一些网络博主为博眼球,而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过度娱乐化创作,“小丑梗”“家暴梗”“化粪池警告”“三年血赚,死刑不亏”等烂梗层出不穷,大众以玩乐的口吻看待严肃的社会新闻,并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地讨论、发酵、传播,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不尊重,也将对自己的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未成年人。

      总之,网络梗文化作为新兴起的一种文化,影响着青年人的日常交流和表达,在纾解压力、增加趣味性、使青年获得情感共鸣之外,同样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青年应该正确看待网络梗文化,合理控制“玩梗”的行为和时间,避免沉迷其中而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各方也应该加强对网络梗文化的监督和管理,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秩序。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