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药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中国创新药领域也在经历一场“供给侧改革”…

 安全第一sdik4y 2023-11-12 发布于重庆

中国创新药领域也在经历一场供给侧改革

————————————

卷得没边的场景正在成为历史

提起中国创新药市场上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但凡被证明有前途的靶点和技术都是一堆国内企业在开发这个确实是过去几年行业里的一大通病

不过卷得如此没边的场景可能正在成为历史一方面是产业在内卷弊端显化后开始调整资本偏好也已经整体转向, 那些继续痴迷me-too的企业已经很难获得融资主流企业普遍放弃简单follow转向布局差异化创新另一方面监管政策在过去几年也有了实质性改变创新药的准入环节大幅收紧潜在开发时间和资金成本在成倍提高创新药的研发门槛在大幅提高

在这几个变量中政策调整的影响最为深远从这点来说药监准入环节上的改革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它最具深度能量去改写国产新药的格局逻辑通过供给侧改革的方式重塑新药的研发生态

为什么说创新药准入环节的监管政策正在发生实质性改变

创新药领域所经历的供给侧改革

2020年7月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同是2020年7月药监局发布三大重磅文件 -- 关于优先审评附条件批准上市突破性治疗药物相关的具体工作程序细则药监药审的新一轮大变革就此拉开序幕

优先审评

仅就文件的字面表述看优先审评的变化最大适用情形直接从18种剧烈缩水成5种原来所有1类新药在报产时自动适用优先审评但在新规里只有真正临床急需真正疗效突破等少数情形可以优先审评普通的新药不再享受优先审评资格

不过从企业的角度说拿不到优先审评也就是报产耗时可能会1.0年变1.5年有影响但不算太大真正影响大的反而是字面表述似乎变化不大但在操作实践中已经剧烈收紧的附条件批准上市通道

附条件批准

2023年8月附条件批准上市修订稿征求意见政策解读文件中明确某药品获附条件批准上市后原则上不再同意其他同机制同靶点同适应症的同类药品开展相似的以附条件上市为目标的临床试验申请并且要求3期临床启动后才能报产这一标准已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标准看齐

这个标准在2020年7月新规公布后就已存在而且过去2年在执行上明显变得更加严格以PD1单抗/PDL1单抗为例2020年赛帕利和派安普利还能凭借3L cHL已经有诸多竞品获批的单臂2期报产获受理并在2021年成功上市2022年阿得贝利想报1L SCLC也已经有竞品获批就只能靠头对头大3期了2022年以来还没见过哪款创新药在一个早已有竞品获批的适应症上通过单臂2期报产上市

为什么说附条件批准或者说单臂2期通道的收紧比优先审评标准的收紧影响更大优先审评并不改变临床环节的时间和资金上的总投入只是在报产环节节省了时间但附条件批准会大幅减少新药报产前的总开发时间和总开发成本为创新药提供了仅凭借单臂2期就能申报上市的极速通道单臂意味着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仅节省了购买对照药的成本也减少了对照组疗效异常优异导致临床失败的风险2期意味着不需要做完3期就能报产而且往往采用出结果更快的替代终点可以用更快的时间3-4年 VS 5-6年更少的投入2-3亿 VS 5-6亿就能将药品推进到报产环节

如果先发企业通过单臂2期就实现了极速上市而后面跟随的仿创企业因为单臂2期窗口期关闭只能做完头对头3期才能报产那么两者之间的优势差异会被数倍放大后者不仅仅是需要付出资金成本才能将产品送上市更麻烦的是本来就进度落后还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开发开始可能只是申报临床晚了2-3年到后来上市时却晚了整整5-6年等自己好不容易上市了一步慢步步慢给了先发产品有更多时间去强化自己的先发优势这会大幅压低追赶产品的回报预期

是能赶上单臂2期上市的快车还是只能做完头对头大3期后再报产对财大气粗的big pharma来说还只是个效率的问题对于资金只够2-3年的biotech来说却可能是个关乎企业生存的问题

一边是报产前的开发成本数倍提高另一边是获批后的销售预期成倍萎缩这就意味着附条件批准上市通道的门槛提高与窗口期缩短会极大抑制biotech企业去做没大有希望单臂2期上市的跟随性质的仿创新药同时大大提高biotech企业去做能单臂2期上市的更加原创更加差异化创新药的意愿间接加速国产新药向更具原创色彩的新高度攀爬

头对头3期临床要求

除了单臂2期上市通道收紧之外药监系统在过去2年的操作实践中也大幅提高了头对头3期的临床要求这个的影响同样深远因为临床要求的提高会大幅降低性能优势不突出的低价值创新药的成药概率增加这些产品的研发风险不过对于性能优势突出的高价值创新药而言确实好事因为在供给端会大大减少潜在的竞争压力

2021年7月发布的肿瘤药临床研发指导是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该文件要求肿瘤药头对头临床的阳性对照药需要代表临床实践中的最佳选择没有标准治疗时优先与最佳支持治疗BSC而不是安慰剂做头对头研究

以前国内抗肿瘤新药在头对头3期临床设计上有很多可以降低临床开发难度的选择空间比如原来做肝癌新药的都特别喜欢欺负索拉非尼看上去头对头击败了索拉非尼但其实疗效还远远不如已经获批的PD1+贝伐珠比如原来很多抗血管生成的多靶点抗抑制剂都靠肿瘤末线与安慰剂做头对头在这些研究中如果我们把对照组由安慰剂换成BSC其实相当一部分临床是要失败的再比如一些新的IO疗法探索已经有IO疗法获批癌种的一线治疗时仍然有企业喜欢跟传统化疗头对头去做优效但其实相比当下最优的IO+化疗联用也没啥无实质性优势除此之外原来的肿瘤疗法都在争取靠mPFS甚至是ORR这样的替代终点获批而这些疗法中的某些产品从mOS的终点看其实也没有多大临床价值……

以前是国内创新药太少需要呵护积极性因此药监系统对这类投机取巧式的临床设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默许很多按欧美标准不太可能获批上市的仿创药在国内也能轻松上市新药研发在国外是九死一生的冒险到了中国却变成了很容易成功的投资

这种极其宽松的准入标准在产业初期或许是个积极的推动因素通过拉高国产新药的成药概率来吸引资源研发新药但在国产新药多到已经严重内卷的当下再维持如此宽松的准入标准可能已经弊大于利反而成为制约国产创新进一步升级的阻力

逻辑上说国内的药监药审要想更好地推动国产创新在全球科技树上向更高端攀登那么提高创新药的准入标准就是必然选择如果去跟踪国内新药的研发进展我们会发现标准的提高不再只是个预期而是已经成为到处可见线索与证据的现实

2021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以来我们看到大量的抗肿瘤新药研究把关键研究从单臂2期升级成了头对头3期把与落后疗法的头对头升级成了当时的最佳选择把ORR和PFS终点换成了PFS和OS终点而一些到了关键研究后期的项目也因为标准的提升被迫延长了随访时间来获取更多更有力的临床数据这些都是行业标准提高的信号而且这种改变并不仅局限于肿瘤药领域过去2年在自免等领域的监管要求也在大幅提高原来流行的找个老药做头对头的取巧办法越来越不受CDE和药监局的认可新开关键研究的对照组越来越多地选择当前最佳治疗选择也在向欧美标准靠拢

突破性治疗药物通道

当然和多数成功的改革一样过去2年药监药审政策也是有破有立有保有压在收紧普通新药准入政策的同时为通过新设突破性治疗药物通道为真正具备突破性疗效的新药提供更强的政策支持

前面提到的优先审评附条件批准等通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报产环节优先审评可以缩短从报产到获批的时间附条件批准允许用做完单臂2期就报产而突破性治疗药物通道的优势是全过程的在临床阶段药审中心就会介入提供技术指导并支持全过程沟通

突破性治疗药物通道的设计明显借鉴了FDA的快速通道FTD认定和突破性疗法通道BTD认定的思路相当于把药品上市的加速起点提前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只不过这一通道对产品的性能优势要求很高真正能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通道加速支持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多数药企的多数新药而言过去2年的药监药审政策仍然是明显收紧准入门槛明显的提高的

对于错过了先发窗口期也无差异化价值和性能优势却还在使劲往里挤的me-too仿创新药政策收紧和门槛提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首先临床开发成本因为不再适用单臂2期极速上市通道而大幅上升其次成药概率因为必须跟当前最佳疗法做头对头研究而显著下降再次潜在商业价值也会因为开发周期的大幅延长而剧烈缩水

投入成本上升+成药概率下降+预期回报缩水的多重打击之下企业与资本继续参与不受政策待见的低水平重复创新的意愿在迅速跌落对这些产品而言过去2年的改革是非常不友好

对于那些真正具备突破性疗效真正拥有性能优势的高水平高价值创新药而言这样的改革反而是好事

a低水平仿创供给的放缓会为行业腾出更多宝贵的产业人才和临床资源

b突破性通道的设立会让真正的优质新药获得更多的审评资源支持进一步提高临床开发速度和成药概率

c仿创门槛的提高也意味着等高价值创新药获批上市后被模仿的难度会提高潜在的竞争预期会显著下降

小结

中国创新药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供给侧改革推动这场改革的除了产业的反思资本的冷却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政策的调整比较重要的政策调整包括

- 优先审评开始将适用情形由18种缩减至5种疗效不够突破需求不够紧迫的普通创新药不再自动适用优先审评

- 附条件批准开始真正执行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一旦有产品率先撞线上市后面产品的单臂2期上市通道就会自动关闭

- 头对头临床设计中也开始要求选择当前最佳治疗作为对照组巧妙临床设计去欺负老药或安慰剂获得的临床优效不再受认可必须硬刚当前最佳治疗才能证明临床价值

这三方面政策的调整改变对行业的影响逐级放大

- 不能纳入优先审评对于缺乏差异化疗效优势的普通创新药来说可能还只是晚半年获批的时间问题

- 不能附条件批准上市对于错过先发窗口期的跟随型产品来说可能需要多花2年时间和数亿投入做完大3期才能报产对临床开发效率和投资回报预期会有很大影响

- 而不能与临床上的落后疗法头对头对于缺乏性能竞争优势的低价值创新药来说已经不是效不效率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冲得过生死线的存亡问题

对于既无先发优势又无性能优势的仿创新药而言这样的改革会非常不友好但对于真正探索未被满足医疗需求真正具备突破性疗效的高价值创新药来说政策的收紧和标准的提高并不带来直接的负面压力反而会带来间接的正面受益

高价值新药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与低价值新药门槛的全面提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药监药审政策明显厚此薄彼的引导之下预计产业资源和社会资本也将持续向探索未被满足医疗需求突破性疗效药物集中从而推动国产创新药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天下并不共此炎热对于某些创新药企来说供给侧改革会是一次难以跨越的坎而对另一些创新药企而言供给侧改革却可能是一场新的行业盛宴…

$青侨阳光(P0003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