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苯海拉明:首个上市的抗组胺药

 小药士 2023-11-12 发布于云南


------------“光芒和激情已被岁月打磨
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小药频道!
小药今天起给大家更新一些重点药物的基本API,给大家罗列出其中涉及到的四大药的相关考点

每天一个药点,每天进步一点~

后台回复:

“我想进群”

加入专属群聊!



苯海拉明

NO. 152

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H1受体阻滞药

苯海拉明

      (Diphenhydramine)
 1.结构特点: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含有苄基和二苯甲氧基,属于氨基醚类化合物

 2.合成机理及代谢:

苯海拉明可以由二苯甲醚和二甲氨基乙醇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苯海拉明主要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为苯海拉明N-氧化物、苯海拉明N-去甲基物和苯海拉明N-去甲基物N-氧化物等,无活性代谢物

 3.作用特点:

抗组胺药,可与组织中释放的组胺竞争性地结合H1受体,从而抑制组胺的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也有抗胆碱、镇静、镇咳、镇吐和局麻作用。适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晕动病、帕金森病和锥体外系症状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等,严重者可有过敏性休克、心律失常、癫痫发作等。


研发背景

苯海拉明的发现与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人们对组胺的结构和生理作用还不太了解,只知道它是一种能引起血管扩张和过敏反应的物质。1907年,德国化学家维因德尔(Windaus)首先实现了组胺的化学合成1910年,法国医学家达莱(Dale)发现了组胺对血管的扩张作用1933年,达莱和英国药理学家拉斯克(Lasker)提出了组胺在过敏和发炎中的调节作用的假说,并开始寻找能够阻断组胺效应的化合物。他们首先发现了东莨菪碱(atropine)和麻黄碱(ephedrine)等天然产物对组胺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但都不够理想1943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化学教授里夫斯切尔(Rieveschl)在研究东莨菪碱的衍生物时,意外地合成了苯海拉明,这是一种新型的抗组胺化合物,比东莨菪碱更有效,而且没有其不良反应。里夫斯切尔将苯海拉明的合成方法和药理作用报告给了帕尔默(Parke)制药公司,该公司对苯海拉明进行了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商业化开发。1946年,苯海拉明以Benadryl的商品名在美国上市,成为美国批准的第一个抗组胺药,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后来的抗组胺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1948年,英国药理学家布莱克(Black)在研究抗组胺药对动物不同器官的组胺受体作用后,提出了在人体内存在两种对组胺敏感的受体的假说,其中一种能被苯海拉明及相关的抗组胺药所阻断,称为H1受体,另一种则不受苯海拉明的影响,称为H2受体。这一发现为抗组胺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1950年代,随着苯海拉明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了它的一些不良反应,如嗜睡、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这些反应主要是由于苯海拉明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所致。为了克服苯海拉明的这些缺点,人们开始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抗组胺药,从而开启了第二代抗组胺药的研发之路。1960年代,法国的罗纳-普朗(Rhône-Poulenc)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第二代抗组胺药——特非那丁(terfenadine),这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胆碱能系统无影响的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特非那丁在1977年以Seldane的商品名在法国上市,1985年在美国上市,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抗组胺药之一。

1980年代,随着对组胺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了第三种和第四种组胺受体,分别命名为H3受体和H4受体。这些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与神经递质的释放、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分泌等过程有关。针对这些受体的拮抗剂或激动剂的研发也相继展开,为抗组胺药的新领域的开拓提供了可能。1990年代,特非那丁被发现与某些药物(如红霉素、酮康唑等)合用时,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的严重并发症,这是由于特非那丁在肝脏中被代谢为一种活性代谢物——氟替卡松(fexofenadine),而这些药物会抑制特非那丁的代谢,使其在体内积累,从而延长其QT间期,引起致命的心律失常。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将氟替卡松作为一种新的抗组胺药独立开发,氟替卡松在1996年以Allegra的商品名在美国上市,成为第一个第三代抗组胺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效果。

2000年代至今,抗组胺药的研发仍在不断进展,新的化合物和新的作用机制不断被发现和探索,如对H3受体和H4受体的调节,对组胺合成和释放的抑制,对组胺信号转导的干扰等。抗组胺药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除了过敏性疾病外,还涉及神经精神疾病、肿瘤、疼痛、炎症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药物化学

苯海拉明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7H21NO,呈油状液体,微溶于水,易溶于醇、醚和氯仿。可从苯甲醇和二甲胺经氯乙醇醚化和缩合反应制得,也可人工合成。常用其盐酸盐,有抗组胺和抗胆碱的作用

药理学

苯海拉明是一种抗变态反应药(抗过敏药),在作用机制上属于经典的组胺H1受体拮抗药,能够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如荨麻疹、鼻炎、结膜炎等。苯海拉明也是一种抗胆碱药,能够对抗胆碱能神经的兴奋,从而产生抗胆碱效应,如口干、瞳孔扩大、心率加快、排尿困难等。苯海拉明还具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能够引起嗜睡、镇静和镇吐,也可用于治疗失眠、晕动病和帕金森氏症的震颤

药物代谢动力学

苯海拉明可经口服、肌注或静注给药,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为40%60%,可迅速被胃肠道吸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苯海拉明主要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而代谢,生成苯海拉明N-氧化物和苯海拉明N-去甲基化物等代谢物,部分代谢物仍具有药理活性。苯海拉明及其代谢物主要经尿液排出,少量经粪便排出。苯海拉明的血浆半衰期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为212小时,老年人和肝功能不全者可延长

药物剂型

苯海拉明有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液、滴眼液、乳膏和贴剂等剂型。片剂和胶囊为25mg50mg;口服液为每5ml12.5mg;注射液为10mg/ml;滴眼液为0.1%;乳膏为2%;贴剂为10mg/

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苯海拉明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心动过速、低血压、恶心、呕吐、腹泻、皮疹、过敏反应等。苯海拉明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反应,如焦虑、紧张、失眠、幻觉、抽搐等。苯海拉明的禁忌症有对苯海拉明过敏者、哺乳期妇女、胃肠梗阻、尿路梗阻、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孕妇、儿童、老年人和驾驶员慎用

临床应用

苯海拉明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鼻炎、结膜炎、血清病、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也可用于治疗失眠、晕动病、孕吐和帕金森氏症的震颤。苯海拉明还可用于逆转抗胆碱能药物或神经肌肉阻滞药的作用,或作为阿托品的拮抗剂

药物相互作用

苯海拉明与其他抗组胺药物或抗胆碱药物合用可增强其效果和不良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如巴比妥类、麻醉药、镇静药、抗抑郁药等合用可加重其嗜睡和抑制作用;与抗高血压药物如利血平、硝酸甘油等合用可增加低血压的风险;与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等合用可增加出血的风险;与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等合用可减少其代谢,延长其作用时间

重点相关(考察及应用)

苯海拉明是一种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苯海拉明也有镇静催眠止吐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晕动病苯海拉明是一种H1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组胺对H1受体的激活,从而抑制组胺介导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透增加平滑肌收缩等过敏反应。苯海拉明还能通过穿透血脑屏障,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觉醒中枢,产生镇静催眠的效果。苯海拉明还能抑制迷走神经核化学感受器触发区,从而起到止吐的作用。苯海拉明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为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苯海拉明还可能引起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抗胆碱能的副作用。苯海拉明还可能导致兴奋幻觉抽搐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反应,尤其是在儿童老年人。苯海拉明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物热血液系统损害等。苯海拉明的主要临床应用是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苯海拉明也可用于治疗失眠晕动病,但需注意其镇静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苯海拉明还可用于预防输血反应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但不能用于治疗哮喘肾上腺素过敏反应。苯海拉明的常用剂量是每次25-50mg,每日3-4次,可口服或肌内注射。苯海拉明的半衰期为2-8小时,与食物或酒精同时服用可增加其镇静的作用。苯海拉明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合用时,需注意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增加。

— GO FOR PROGRESS—

一起药学吧~

点击关注我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