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唐诗五首诗》编排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中)

 行人呓语 2023-11-12 发布于重庆

(三)《黄鹤楼》的真正魅力是什么?

“盛唐气象”,不仅仅是王绩《野望》诗歌内容中所呈现的盛唐生活的蓬勃气象,它还表现为崔颢《黄鹤楼》诗歌形式上所呈现的盛唐不拘一格、大胆突破的艺术形式。
《黄鹤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它一气呵成地连用三个“黄鹤”,却毫无违和之感。对此,林庚如此评论道:“这首诗的飞动性与抒情性,都是律诗中的绝唱;尽管它的前四句并不完全符合于平仄律,也不完全符合于严格的排偶要求;然而它却被公认为七律的代表作。”至于李白登上黄鹤楼,仰天长叹“眼前有诗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更为《黄鹤楼》一诗加持了光环。李白的《鹦鹉洲》与《登金陵凤凰台》两诗显然也是取法于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究竟有何出奇的魅力?它的真正绝妙之处在哪里呢?
林庚在《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一文里认为,盛唐诗坛的高潮乃是以绝句与七古的自然流露的特色为基调的,而《黄鹤楼》可谓是律诗中的七古。据此,林庚认为《黄鹤楼》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冲破了律诗的平仄束缚。一气呵成的奔放诗情,形成突出的旋律,完成从前四句到后四句的飞跃。这便是典型的让形式服从于情感内容的诗歌表达方式。曹雪芹《红楼梦》里林黛玉与香菱说诗,便道:“平仄是末事,词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这“意趣”二字说出了核心所在。
《黄鹤楼》的好,一般人都只看到诗歌形式的大胆突破。
我以为,《黄鹤楼》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在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里,道尽生命永恒的乡愁。诗歌里吟哦这种生命的乡愁,无一例外会引起了千百年以来人们不约而同的共鸣。无它,崔颢这首《黄鹤楼》表现了美好向往与残酷现实之间的悖论。生命究竟归往何处?追求长生不老?求仙求道只是一个飘渺的幻想,人一旦从幻想里走出,便会触到冰冷的现实,就会不由自主地升起浓浓的生命惆怅,即使置身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样的胜景之中。
《黄鹤楼》与《野望》两首诗都探讨了生命的出路问题。但《野望》的格调显然低于《黄鹤楼》,李白后来的仿作《登金陵凤凰台》亦是如此。为什么呢?
王绩,虽然叹息“徙倚欲何倚”,但末了总归是在现实里寻觅到了慰藉。在王绩看来,现实里“相顾无相识”,还可以“长歌怀采薇”,在古代的先贤那里求得同道同行。
李白,结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李白看来,现实里“浮云蔽日”,奸邪当道,有志难伸,不见长安。对个人追求的得失,挂怀于心。
王绩、李白的情感止于个人。而崔颢呢?他代所有人言说,“黄鹤一去不复返”,千载以下,求仙求道对于人来说,不过是桩虚无飘渺之事, “白云千载空悠悠”。否定了彼岸,此岸如何呢?生命将如何搁置?人生将归往何处?崔颢在现实里没有如王绩、李白那般找寻个人出路,他泛起的是人类永恒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代所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乡关何处?什么是人类永恒的故乡?人生应该归往何处?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但它又是如此真实地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面对生命的出路,王绩有解,李白有解,但崔颢无解。因为崔颢的无解,恰恰体现了崔颢的高明之处,它留给人们长久的回味,无尽的想象,不竭的探求。长歌怀采薇”,是属于个人的追求。“长安不见使人愁”,是属于个人的得失。“烟波江上使人愁”,却是道出人类共同的愁绪。诗歌里但凡能道出诗人的个性,肯定是成功的。但能道出囊括诗人在内所有人的共性,那就是绝唱了!
崔颢这首诗的魅力与绝妙,便是在此。其诗歌形式的大胆突破,都是外在的。读诗当不囿于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