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初心系列:管理的三大任务

 blackhappy 2023-11-13 发布于陕西

管理的初心系列:管理的三大任务

0 管理的三大任务就是企业的三大任务

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说,管理有三大任务:实现组织的特定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成效,员工具有成就感、处理对社会的影响与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管理的这三个任务都是企业自身的任务。因为不仅仅管理如此,经营也是如此。

其次,德鲁克老先生描述三个任务之间用的是并行的关系。但仔细分析,其实有着递进的逻辑。套用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这是一个金字塔式逐层上升的任务层次。

管理的第三个任务更多地要从企业家、经营者或高层的职业经理人层面来理解。中低层的管理者可能很难开展第三个层面的任务。

或者换句话说,中基层管理者更多地承担完成组织特定的任务、使员工更有成就感,而承担社会责任则是企业、企业家的任务。

越是大的企业,越是高层级的管理者,在经营与管理实践中,更多地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

管理的初心系列:管理的三大任务

1 第一大任务:经营绩效

对所有的组织而言,管理就是要完成组织设立的目标、任务、使命。

对企业、企业家、老板、股东而言,这就是经营绩效。说白了,就是要产生效益。谈钱有点庸俗,但是不赚钱的企业,那就应该倒闭了。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天经地义;不营利的有,那是非经济组织。这虽然不是社会赋予企业的唯一任务,但无疑是首要的任务。

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将经营放在首位,为经营绩效服务,用经营绩效或者说利润来衡量管理的成效。

但是管理又不直接创造价值,所以必须依附于经营,用增加值来衡量。

如果管理未能创造附加的价值或者附加的价值无法证明,管理自身也就不产生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就是很多职能部门和岗位经常被吐槽、裁撤的由头。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的云南某上市公司的故事,企业经营困难,HRO首当其冲被裁掉。

又比如最近字节跳动的发展中心(其实就是培训部门)因为业绩不达预期被裁掉了。

管理的初心系列:管理的三大任务

从表面看,这两个案例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道理:HR从业有风险,入行要谨慎。

深层次看,业绩好时,论功行赏,大家都有一口饭吃;只要业绩不好,不仅仅是HR,很多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岗位都成了背锅侠。

比如产品质量有投诉,往往是质量部在背锅。其实也许是设计和生产缺陷呢?但是,不管怎么说,谁让质量部没有检查出来问题产品?

有些企业现金流不好,导致很多预算中的项目无法落实资金,所以财务部也经常被骂,好像财务部能够印钞票似地。

企业经常被员工告到劳动仲裁部门,最终多数要赔款补偿了结,这时企业的法务部就成了被骂的对象,却不看看是谁在用工环节没有遵守劳动法。

总之,它提醒我们,市场如战场,市场还不如战场;管理不能脱离业务,最好与业务融合。

管理部门要到业务现场去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要深入一线,参与指挥作战。打胜仗是首要目标。否则打败仗了,市场比战场对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还残酷。

业务打败仗了,基本上HR的管理者首先当炮灰,谁让你选拔聘用的人才打的败仗?不找你兴师问罪,找谁?

2 第二大任务:自己和员工成长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唯一真正的资源:人。其他资源都是靠经营而来。而如何使员工具有成就感,更加高效地产出,则是管理的高阶任务。

首先企业成长,老板也要对应地成长。从一个追求财务自由的老板,变成追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否则企业的发展就很难持续。

其次,员工也需要借此获得成就成长。企业已逐渐变为个人赖以谋生、取得社会地位、获得个人成就与满足的平台、载体或工具。

一定程度上,先有企业,后有员工,企业发展第一贡献者,肯定是企业主。

但是企业与员工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没有员工,也就没有了企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发展壮大或者拯救一家企业。反之,一两个不称职、或与企业离心离德的员工也能折腾得企业轰然倒台。

因此,使员工成长、有成就感、归属感不仅重要,也是一种衡量组织绩效的尺度。

衡量企业成长的指标是营收利润等指标,比较综合的是用平衡记分卡BSC的方法,其中有人力的投入产出比率等指标。可惜很多管理者在计算这个指标时,更多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水平,却很少会联系到员工自身的成长。

至于如何衡量员工成长的指标,又是大家看似熟悉却难以说清道明的课题。

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工资收入。工资收入增长,自然是好事情。但是员工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属性,工资只是基础性、保健性方面。

老K认为,员工成长也需要有一套平衡记分卡式的指标体系,后面有功夫再去研究。比如员工的投入产出比率,同样可以用来衡量员工的成长。

所以管理在这个层面的任务,即员工成长,就不仅仅是一个给员工涨工资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平衡和综合考量的维度很多。

3 第三大任务:社会责任

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就是构成社会这部庞大机器的零部件,或者是社会这个有机体中的大大小小的细胞、器官。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的某一部分特定的群体,其实也就是为社会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

只有对社会有益的企业才是好企业。而对社会无益的企业,无论它多么赚钱,多么名动一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微不足道,迟早会被社会抛弃。

这应该成为我们认识企业价值的共识。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社会解决其本身的问题。二是企业对社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两个领域中所产生的问题虽然不同,但都与管理有关。

第一个方面讨论的是企业能为社会做什么直接的贡献,第二个方面讨论的是企业能对社会产生什么间接的影响。

首先要承担与企业身份相对应的社会责任,就是直接贡献。

比如最近火热的薇娅逃税事件,其本身已是网红,旗下企业已经做到规模和效益都很大,但是不重视大企业必须承担的纳税义务,还在想着享受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用这种办法进行所谓的税务筹划,实际是偷逃税款,受到处罚是迟早的事情。

古人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初创企业,可能或多或少带有原罪;企业滚雪球发展,在初期对于社会和政府而言,微不足道,可以野蛮生长;但是否有原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必须考虑合法依规经营。

这是企业发展的刚需。

其次,承担相应的、必须的社会责任还不够,还要主动、积极地承担其潜在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所谓的间接影响。

很多企业主会说,我已经合法纳税、合规经营,为当地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为国家GDP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总没有问题吧?

前面说过了,企业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大。作为一家公众公司,企业主、管理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倍受公众瞩目,必须注重政治和社会影响,需要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

如果违反社会道德、违反公序良俗,即便并没有违法,但因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也将反过来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

比如LQD在美遭遇的仙人跳事件,也比如某些富二代炫富、违法问题。

性质更严重如MY开怼金融监管的发言,对比而言,曹德旺也曾经直言中国的税负比较高,在中国开工厂比在美国的成本还高,但是社会上就较少反对他的声音。

为什么?

一个是为一家企业的私利发声,一个为广大的制造业仗义执言,呼吁减税。二者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

单独看一家企业、一名企业家、某些企业家一段时间的言论,很难判断企业与企业家的所作所为和社会责任担当。但是如果几家企业放在一起一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境界高下就出来了。

又比如联想时不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且对比的对象经常是华为。

管理的初心系列:管理的三大任务

其实我倒是觉得联想的问题并不是自身盈利微薄却给高管开高工资、国内利润都拿来补贴国外的亏损什么的,更加不是什么技术路线到底要走技工贸还是贸工技。

毕竟小平同志说: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老k以为,联想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已经做到世界一流,产品却越来越差,无论口碑还是品质均沦为二、三流水平;有能力、有资源承当国之重器,占领一席科技高地或不断推陈出新,却还是只顾着赚钱而不思进步,辜负了客户和社会的高期望。

同样的,还有李嘉诚,常常被拿来与霍英东对比。

管理的初心系列:管理的三大任务

站在合法依规运作的企业和企业主(或经营管理者)角度看,联想和李嘉诚本身没有什么错,因为如果有错的话,早就被公检法、工商税务等国家机关查处了,所以我们不能横加指责。

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承担起时代赋予它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说这种企业和企业家的精神和境界不足。

尤其在当下,在强调公平和效率并存的时代,在强调共同富裕的时代,这种境界会带领企业走向不同的发展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