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行为分析(ABA)之强化篇

 快乐英平 2023-11-13 发布于江苏

1、什么是强化?强化物?

强化:一个行为发生,紧跟着一个刺激(事件),使得该行为在将来发生的频率增加。
 强化物:是导致反应增加的刺激改变。
2、强化的分类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行为发生
行为发生
伴随行为出现刺激的增加
伴随行为出现刺激的消退
或刺激强度的增加
或刺激强度的降低
导致行为增强
导致行为增强
正性刺激
负性刺激
愉悦的刺激
厌恶的刺激
研究发现:在巴甫洛夫的研究实验,斯金纳的经典案例,都呈现了物体正强化下的条件反射的一个影响作用。
文献支撑:奖赏和厌恶学习过程中,人与动物(包括啮齿类、灵长类的高等动物)激活的相关脑区几乎重叠 。中脑边缘系统、纹状体和伏隔核、额叶皮质特别是其腹侧部和眶额叶、海马等结构是介导强化学习的关键脑区。而多巴胺系统在调控个体强化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多巴胺标记个体对环境刺激的性质和价值的评估,调节当前行为,并促进对结果形成记忆,指导将来的行为。【1】
[1]尧丽,杨海帆,吴美霖,李永丰,段海军,任维.正强化和负强化:概念、争议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2017,40(05):1091-1097.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70510.
3、强化物的分类
   依据强化物的物理特性描述,可分为五类:
①可食用性强化物:例如点心、水果、火腿肠、牛奶、面包、糖果、零食等可食用物品,对于长期慢性拒绝某些食物的儿童,利用可食用物品当作为介入的强化物时,是有趣并重要的。
图片

图片

②感官强化物:各种形式的感觉刺激,震动(按摩)、触觉刺激(挠痒、抚触)、灯光刺激和音乐等都被证实是有用的强化物。尤其是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此类强化物是非常重要的。

③有形的(实质的)强化物:小饰品、娃娃、汽车、飞机、卡片等常被当做有形的(实质的)强化物来使用,一项物品的价值和它最后之所以能当做强化物的效果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关联性,事实上,任何有形的实质物品都可以是强化物。
④活动强化物:可以是每天的例行活动(打游戏、打扫卫生、看书、画画)和特俗活动(打球、逛街、聚会)或特俗事件(逛动物园)。

⑤社会性强化物:身体的接触(拥抱、拍打、击掌)、靠近(距离由远到近)、注意、称赞(口头、书面),都是常见的社会性强化物的事例。成人的注意和拥抱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极强而有力的强化物。
图片

图片
4、强化的原则
强化的原则指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①一致性原则,指教师对学生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要坚持一致,强化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其次,教师要保证标准和方向上的统一,言出必行。
②客观性原则,指强化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以致使强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图片

③及时性原则,指教师在学生行为反应后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以提高学生对强化的认识和理解。
④效能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强化对行为积极有效的影响。
「疑   问  」
强化是贿赂吗?
强化不等于贿赂,强化和贿赂的区别总结起来是表达的时间顺序。
贿赂是比较被动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正确行为发生之前就给奖励,如:那你再玩一会,玩完马上去吃饭,可以吗?
二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为了制止问题行为而给的奖励,如:孩子为了要一个玩具,一直在哭闹。最后家长妥协,让孩子得到了玩具。
强化物是一成不变的吗?
强化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个孩子的强化物都有所不同,是需要进行评估的。强化物是随个人年龄、兴趣水平、每天的时段、家人的互动、情境等的不同而改变。所谓“正强化”并非简单单一的给以物质奖励或某种刺激,而是积极矫正,使用正强化也应因材施教,逢其时,适其人。更重要的是探索孩子本体内在的激励因素,挖掘深层思想动机,以灵活多变的条件因素 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