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BA的训练原则与方法

 米守豆 2014-02-16

    (1)强化的原则

  所谓强化的原则就是适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因没有受到强化而减弱乃至消失。原理很简单,关键是在于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强调强化手段的社会性。要逐步由生理性强化过渡到社会性强化。所谓生理性强化包括食品、活动、孩子的依恋物甚至可以是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社会性强化包括夸奖、笑容、亲吻、拥抱等与人有关的行为。运用什么强化物要依孩子能否有被强化的感觉而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强化物,强化手段的运用关系到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对强化物需求的不同意味着孩子社会性程度的不同,我们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化的人。他们要懂得别人的表情、在意别人的表情,通过别人的表情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强化就不能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的层面。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理解社会性强化的意义,对于仍需要生理性强化的孤独症孩子,我们在运用强化时,生理性强化与社会性强化要同时使用,并且社会性强化出现在生理性强化之前,目的是让孩子在正确行为与社会性强化之间建立联系。而生理性强化只是社会性强化的信号而已,以达到用社会性强化逐步替代生理性强化的作用。

  ②避免过度强化。运用强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孩子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成为经常性的行为,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因此,运用强化最终是要摆脱强化。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了降低强化的频率外,很重要的手段有两个:一是强调自然强化。二是强调从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的转换。什么是自然强化?它与我们上面所讲的强化有什么不同吗?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蓬蓬,一年级学生。上课坐不住,一节课需要下座位两次。老师观察到蓬蓬坚持的时间差不多了,就叫蓬蓬上来擦黑板。第二次,老师让蓬蓬给同学们发作业本。老师通过让蓬蓬擦黑板和发作业的方式强化蓬蓬坚持上课的行为。和上面我们讲的用闹钟作为强化物维持上课注意力时间的例子做个比较。老师对于蓬蓬所用的就是自然强化,是在教学环境中自然发生的。而在上面那个例子中老师所用的是孩子喜欢看的书,是非自然强化,即不是自然发生的,在自然环境中不存在的。我们提倡自然强化,是因为我们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适应自然环境,因此,我们的训练要逐步接近自然,包括我们的强化方式。除了强调自然强化外,洛瓦斯在ABA中还强调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的转换。前面我们说了 外部强化是外加的,只有转化为内部强化才是孩子自身学习的真正动力。那么什么是内部强化呢?例如我们鼓励学生考试有好成绩。我们说如果你考试90分以上我就给你买游戏机。 孩子为了得到游戏机争取好成绩,这是外部强化。如果孩子自身希望自己考出好成绩就感到很荣耀了,这是内部强化,是孩子自身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

  (2)辅助

  当孤独症儿童表现为不配合或者有难度,不能独立完成时,我们用辅助的方法。不配合时运用辅助是为了形成配合。有难度时是为了建立自信,减少挫折感。为了避免对辅助的依赖,我们在运用辅助时要注意辅助程度的逐步减弱和辅助频率的逐渐降低。辅助程度的减弱表现在辅助方式的变化,孩子进步的过程表明运用辅助方式的变化的过程。一般辅助有几种方式:身体辅助、视觉辅助和语言辅助。在运用辅助时,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辅助不及时。辅助不及时会造成孩子形成猜测和有挫折感。例如:我们在教孩子认识杯子时,如果孩子拿错了。家长会说“错了”,或者是生气的表情或者不说话,待孩子又去拿旁边的笔时,家长脸上马上露出微笑或者说“对了”。家长往往将其理解为孩子的自我修正性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大部分孩子是一种猜测。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不是看着桌子上的物体而是看着家长的脸或听家长的声音来判断对错,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根据物体的特征去命名物体。还有的孩子因辅助不及时有挫败感而拒绝学习,表现为发脾气,哭闹甚至是自伤性行为。(2)依赖辅助。依赖辅助会造成孩子不会思考。我们接触过这样一个个案:孩子5岁了,但是主动表达很简单。孩子想吃饼干时,说“饼干”。妈妈就去给他拿饼干。想要玩飞机时,说“飞机”,妈妈就去拿来飞机。妈妈为了让他语言更完整一些,就要求他再重复一遍妈妈的话“你说妈妈我想吃饼干。”“你说妈妈我想玩飞机”等。可是妈妈发现每次他都是重复妈妈的话,而不能主动表达出让妈妈满意的答案。妈妈很苦恼,孩子的语言表达为什么总是停留在模仿的程度?有一次,他看到我的办公桌上有一袋饼干,他看也不看我,对着饼干说“饼干”。我没有看他,继续做我的事。他过来拉着我,搬起我的头说“王老师,饼干”。我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说“谢谢宝贝,王老师不吃饼干”。他想了想,有些着急地说“王老师,我想吃饼干。”我说“那个饼干不是你的。”他又想了想说“王老师我想吃这个饼干,行吗?”我说“好吧”!他高兴地拿起饼干走了。整个对话过程他表现得很好,他的语言完全有能力表达得更好,为什么和妈妈的交流没有表现出来呢?原因就是过分依赖于妈妈的语言辅助。每次,他重复一遍妈妈的话就能得到饼干吃,他有什么必要去思考呢?因此对辅助依赖的恶果是使得孩子不去动脑筋思考问题,甚至连“看”这个必要的过程都被省略了,久而久之就不会思考了。

  (3)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析行为的功能,因此他首先肯定每个行为都有特定的功能。即使是别人看来古怪的行为,对于行为者来说也有其功能和价值。其次,功能分析强调对于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的重视与分析。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通过分析理解并且控制影响问题行为的环境因素,达到减少问题行为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运用ABC简表进行观察记录。ABC简表的功能就是试图去发现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前后有怎样的关联。

  A(Antecedents) 即行为发生以前的事件:行为前发生了什么?

  B(Behaviors) 即行为本身。

  C(Consequences)即结果:行为后接着发生了什么?

  功能分析的结果是要获得关于影响和控制儿童行为的有关条件的信息,包括: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诱发行为的先行条件、维系行为的内外结果和行为发生的时间规律。

  (4)目标分解

  洛瓦斯在书中论述道:将诊断性名称分解为具体的易于干预的行为单元,如语言状况、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等,在此基础上加以一一训练。孤独症是一组症候群,孩子会有多方面的症状。至今为止既没发现特效药,也没发现捷径。因而,在洛瓦斯看来,ABC…N的症状需要有ABC…N的程序去干预。

  目标分解就是将一个大目标分解为数个小目标,分解的结果是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难度超过他们的接受范围,孩子会知难而退。一般孩子如此,孤独症儿童更是如此。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倒不如说是逐步培养自信的过程更为重要。很多孤独症儿童对困难异常敏感,也许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负面体验,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又太缺乏自信。他们会拒绝学习他们认为困难的东西,如果过分逼迫,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甚至会引发孩子的自虐性行为或攻击行为。

  (5)塑造法

  塑造法是行为改变的一种方法,是ABA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孤独症儿童任何一个新行为的建立过程都是行为的塑造过程。在塑造过程中,首先将一个新的行为目标分解,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引导孩子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迈近,以达到建立新行为的作用。因此,运用塑造法的前提是掌握好目标的分解和强化。

  分解目标对孤独症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目标分解就如同上楼需要楼梯,教孩子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去达到终点。

  强化的关键是判断强化的时机。强化孩子什么?强化孩子进步的地方。那么,依据什么判断孩子进步了?依据分解的每个小目标孩子达到了没有?如果目标不明确,强化就没有指向。强化的重点应该是鼓励孩子接近要求的任何一次行为,如果其间发生退步现象一定不能强化。否则,就意味着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6)连环法

  就是将简单的行为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系列更复杂的行为,这个序列就是链条。生活中没有单一的事情去做,而是综合的一系列的行为。连环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定义目的行为。(2)将目标行为分解成小的回合。(3)减少指令、辅助和强化,直到在开始或结束的链条中有一个指令。我们的家长大都有教孩子穿衣服的体验:你将目标分解一步一步教会孩子穿衣服就是运用的连环法。而当你一步一步教会了孩子穿衣服的时候你又发现孩子穿衣服不连贯,太拖拉。每天叫他起床,当你忙完别的事回来一看,孩子还坐在床上发呆。你着急地说“穿衣服”,只见孩子拿起衣服,并不往头上套,只有听到你说“穿”,他这才将衣服穿在身上。你再说“穿裤子”,他才再将裤子拿起来,等着你说“穿”,她再将裤子套在腿上。每天,总是说一句,动一下,不论你怎么急,她一点儿也不着急,这说明孩子太依赖妈妈的语言提示了。这时你需要改变战术,注意不要每个动作都要有一个语言提示,这样孩才能慢慢将这些动作连贯起来完成,才能达到从开始至结束的链条中有一个指令。也就是说孩子当听到你说“穿衣服”后,一系列动作就自动连贯完成了,中间不需要你再次去提醒。以后进步到没有听到你的指令,到起床的时间自己就主动起来穿衣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