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文帝与周勃较量:从拥立为君的功臣到战战兢兢的囚犯

 四地闲夫 2023-11-13 发布于山东
七品草民
七品草民
2023-10-30 17:41

在《绛侯世家》中,司马迁对周勃评论如此,“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大概意思是,周勃追随刘邦平定天下,位极将相。后来,平叛了诸吕,匡正国难,即使伊尹、周公也无法超越这份功劳。

历史上的功臣不胜枚举,而社稷之臣却屈指可数。周公、伊尹大概就是社稷之臣。

帝太甲曾犯错而被流放,周成王继位时年龄尚小,所以伊尹、周公代理行使帝王权力,但是并未取而代之。周公、伊尹又被誉为人臣摄政之典范。

而功臣,仅仅是对国家有功劳做贡献而已。

“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在《萧相国世家》司马迁如此评论:韩信、黥布等均被诛杀之后,萧何的功劳达到了顶峰,可以与闳夭、散宜生等比较。

在司马迁来看,“汉初三杰”之萧何的功劳明显逊色于绛侯周勃。那么,周勃是如何从匡扶国难的功臣跌落为意欲谋反的阶下囚呢?

汉文帝与周勃较量:从拥立为君的功臣到战战兢兢的囚犯

君臣斗,周勃被驯服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甚得。上礼之恭,常自送之”,“绛侯”即周勃,拥立代王刘恒登基称帝而被擢升为右丞相。“上”则是汉文帝刘恒。周勃每次下朝退出,总是趾高气扬,一副小人得志目中无人的架势。而汉文帝对周勃礼遇恭敬,经常亲自送他。

周勃为何会“意甚得”,“意甚得”是春风得意,还是趾高气扬?在《袁盎晁错列传》中,司马迁如此记叙目的何在?暂且留存疑问,再继续往下看去——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进谏说道:“陛下认为周勃此人怎样?”

汉文帝说:“社稷之臣。”

袁盎说:“周勃可以称为功臣,但绝非社稷臣。社稷臣应该是与主子同生共死。吕后执政,诸吕专权胡作非为,擅自称王,刘氏如带之将断。周勃身为太尉,掌握着兵权却不能匡扶。而等到吕后死后,群臣一起共同讨伐诸吕,因为周勃掌握兵权,顺势而为罢了。所以只能称为功臣,算不上社稷臣。”

袁盎对周勃的不朽功勋轻描淡写,认为做臣子顺势而为是应有之义。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袁盎之说无疑是弱化了周勃的丰功伟绩!

袁盎接着又劝谏汉文帝,“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周勃丞相似乎已表现出对皇上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一味地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个人以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汉文帝与袁盎看似寻常闲聊,却是周勃命运的转折。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再后来上朝,汉文帝越来越庄重严肃,丞相越来越畏惧胆怯。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被驯服得俯首帖耳,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又岂是如此简单……

汉文帝与周勃较量:从拥立为君的功臣到战战兢兢的囚犯

诛诸吕,周勃立勋功

前180年,吕后驾崩,汉朝又进入权力交接动荡。

“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秉汉权”(《绛侯世家》),赵王吕禄兼任上将军,而吕王吕产兼任相国,军权、相权均由吕氏把控。这意味着整个大汉朝在吕氏的操控下,所以“欲危刘氏”——想要取代刘氏易如反掌。

“勃为太尉,不得入军门”,周勃名义上是太尉,却不能踏入军营。“太尉”主管军事,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相当于总司令。太尉周勃权力被架空了。陈平遭遇与之相似,“陈平为丞相,不得任事”——不得参与政事。

再看《吕后本纪》中记叙,“当是时,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发”——当时,诸吕专权当政意欲叛乱,只是担心刘邦旧臣周勃、灌婴等,所以不敢兴乱。

“于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趁此时机陈平、周勃共同谋划下铲除了诸吕而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在《绛侯世家》,司马迁仅此一笔带过,而实际上诛诸吕过程相当复杂。

周勃挟持郦商为人质,令其子郦寄从吕禄手中骗出了北军军权,而吕产手中仍掌控着南军。南、北军为京城卫戍部队。吕产并不知道吕禄放弃了北军,因为“太尉令朱虚侯监(看守)军门”,此时已进未央宫准备发起叛乱。

“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平阳侯曹窟担心宫廷卫尉胜不了吕产,于是快马加鞭告诉了太尉周勃。“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周勃也不确定能赢得诸吕,不敢公开说诛杀诸吕。所以,周勃派朱虚侯刘章进宫“急入宫卫帝”,这意味着周勃夺兵权只为杀吕氏而并不想更换皇帝。

周勃仅仅调拨千余士卒给刘章,刘章在未央宫殿门前斩杀吕产。“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由此可见,周勃诛诸吕之功远不如刘章。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吕氏一族无论男女老幼全被杀掉。

汉文帝与周勃较量:从拥立为君的功臣到战战兢兢的囚犯

迎代王,周勃受冷落

诛灭诸吕,谁任皇帝成为摆在众大臣面前的新难题。

“诸大臣相与阴谋”——平叛的众位大臣凑在一起秘密商讨,先是以“非真孝惠子”排除了少帝及刘盈其他子嗣,毕竟嫡系一脉均出自吕后;又以外戚势力残暴取消了齐哀王刘襄的资格;最后以年龄尚小且“母家又恶”为由否决刘长的资格。

其实,这是刘邦旧臣与王室之间的权力瓜分与妥协,他们既不想让吕氏复存,也不想新帝难以掌控。最终,韬光养晦的代王刘恒成了最佳选择,“薄氏谨良”——刘恒生母恭谨温良,“立长故顺”——立长子名正言顺符合宗法制度,“仁孝闻于天下”——仁孝天下闻名。

“乃共相与阴使人召代王”,众大臣达成一致于是派人悄悄传召代王。既然代王成为旧臣与王室的共同选择,为何还要悄悄地传召呢?

再看《孝文本纪》,天上掉馅饼让刘恒疑虑不安,毕竟接连三任赵王遭吕后杀害,所以对于长安传召并不确信。“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于是又派遣娘舅薄昭到周勃处探听消息,周勃等接见薄昭并详细说明了迎立代王的想法。

刘恒对薄昭带回来的消息仍存疑虑,“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观变”,意思为观察变化。

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史记·孝文本纪》

司马迁这段记叙很有意思:宋昌到渭桥探知丞相率领群臣迎接,刘恒才确定赶到渭桥。由此来看,刘恒入长安步步小心谨慎,对旧臣、王室集团极度不信任。

刘恒下车还礼,周勃趁机上前要求单独谈谈,宋昌出面阻拦:“要说公事,那就公开说。要说私事,做君王不谈私情。”于是周勃便跪下呈上皇帝的玉玺和符节。刘恒推辞说:“这些事进京后再议。”

汉文帝与周勃较量:从拥立为君的功臣到战战兢兢的囚犯

夺兵权,周勃升丞相

在代王府邸,刘恒推辞再三,“遂即天子位”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刘恒当天下午进入了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当晚擢升宋昌为卫将军,统率禁卫军。

“后九月晦日己酉,至长安,舍代邸”,参照《吕后本纪》,刘恒抵达长安之日为前180年闰九月二十九日。

“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徙立故琅玡王泽为燕王”,孝文帝元年为前179年,十月为岁首,“庚戌”为一日。刘恒首先褒奖刘泽,从琅玡王升为燕王。

“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二日,刘恒登基称帝,拜祖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陈平降为左丞相,周勃升为右丞相,灌婴则提拔为太尉。

刘恒人事调整,其中周勃从太尉升到右丞相颇引人注目。看似升职,实则军权被夺,说明汉文帝不信任周勃!

“壬子,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三日,派车骑将军薄昭将薄太后迎接到长安。这意味着汉文帝已掌控长安,而薄昭也升任“车骑将军”——统率着军中精锐。而汉文帝又“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提拔、加封、赏赐……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史记·绛侯世家》

接连封赏并未让周勃兴奋,而是不寒而栗。位居相位仅月余,周勃惊恐中归还相印主动请辞。那么,是什么让周勃惊恐,又是谁劝说周勃?(类似的劝说辞在《孝文本纪》也有。)这些已不得而知,只能推测为刘恒高超的政治手腕。

再回想渭桥初会,周勃“跪上天子玺符”,刘恒并未理会。在代王府邸丞相陈平等一致要求即位,“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刘恒“勉强”接受印玺。刘恒冷落周勃不让其居功,又给人留下不贪恋权势印象,看来对周勃的打压早已开始了。

汉文帝与周勃较量:从拥立为君的功臣到战战兢兢的囚犯

复相职,周勃再出任

周勃归印辞官,“上许之”

汉代以右为尊,右丞相职位高于左丞相。陈平原为右丞相,他主动要求让给周勃,而自贬为左丞相。在《陈丞相世家》司马迁记叙,“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以生病为由让出右丞相之位。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汉文帝刚登基,陈平就声称有病让位,刘恒心中奇怪就问个究竟。

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说,追随刘邦打天下时周勃之功不如自己,而周勃诛杀吕氏之功却远远高于自己。所以希望将右丞相之位让给周勃。汉文帝也听从了陈平的谦让,“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一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陈平是主要策划者。

司马迁这句话明确陈平在诛诸吕中起主导作用,这也就是说陈平的功劳仍然比周勃大一些。

参照《吕后本纪》发现,挟持郦商要挟郦寄夺兵权,陈平是幕后谋划;而在《郦生陆贾列传》中,又是陈平主动交好周勃,开始谋划对付诸吕。这些无疑也是陈平功劳高于周勃的证据。

周勃任丞相似乎也不称职,汉文帝询问一年判决案件有多少,钱谷收入如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周勃只知道歉说不清楚,后背汗流如水,为不能答对感到愧疚。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却回答自如“有主者”——这些有负责主管的人,案件责问“廷尉”,钱谷问“治粟内史”。

“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周勃才知道自己能力远远不如陈平。如果周勃辞官归隐,或许故事就此结束了,然而意外总是不期而至。

“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一年之后,陈平故去,汉文帝再次任命周勃为丞相。

汉文帝与周勃较量:从拥立为君的功臣到战战兢兢的囚犯

再辞官,周勃回封地

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之。”乃免相就国。——《史记·绛侯世家》

过了十多个月,汉文帝说道,此前我下令让列侯回自己封地,有些人推三阻四。丞相是我器重的人,那就做个表率吧。于是,周勃再次被免职而遣回封地。

在《孝文本纪》中,“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复以绛侯勃为丞相”,这明确前178年十月,陈平故去,周勃复职。此时距周勃首次辞相职“岁余”。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绛侯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颖阴侯婴为丞相。”这又印证了《绛侯世家》中“十余月”是指汉文帝三年,即前177年了。

汉文帝明知周勃不能胜任丞相,周勃也自知能力不及,为何还要再次出任丞相呢?

即使周勃被免职,汉文帝依然不放心。毕竟,周勃在军中号召力太强了。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并不掌军权,进入军营仅喊了一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然后脱去上衣露出来左侧臂膀,“军中皆左袒为刘氏。”

所以,汉文帝再次启用周勃,放在自己身边便于掌控。周勃被命返回绛县,则是汉文帝将功臣将相驱逐权力核心,如此才能避免吕氏被功臣诛杀的悲剧。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史记·绛侯世家》

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或郡尉巡行各县达到绛县时,绛侯周勃自己担心被杀害,经常是身穿铠甲,让家丁持刀护卫会见郡守或郡尉。

周勃返回封地为何会有如此变化呢?无论是《绛侯世家》,还是《孝文本纪》都没有记载,根据推测汉文帝大概仍对周勃不放心。

在《孝文本纪》中,汉文帝三年至六年仅记录:前177年四月,城阳王刘章死去。五月,匈奴侵犯北地;六月,汉文帝派八万五千骑兵北击匈奴,并亲自北上劳军。济北王刘兴居趁机起兵造反,汉文帝无奈罢兵平叛。

汉文帝与周勃较量:从拥立为君的功臣到战战兢兢的囚犯

入牢狱,周勃遭凌辱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此后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意欲谋反,汉文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廷尉”,秦朝开始设置的官职,为九卿之一,主要负责刑狱。“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廷尉又将此事交给长安负责,长安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理。

反叛,这罪责重大。汉文帝怎能不过问呢?廷尉又岂能推脱给下级?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能说周勃被诬告入狱,这其中陷害成分太多。

“勃恐,不知置辞”,周勃恐惧不知该说什么。这点符合司马迁对周勃的性格界定:“木强敦厚”——质朴倔强,忠厚稳重;“不好文学”——不善于言谈。而刘邦仅用四字表示“重厚少文”

“吏稍侵辱之”,狱吏渐渐侮辱欺凌他。“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周勃给了狱吏千金,狱吏才在木简背后书写内容提示他。“以公主为证”——让公主给周勃作证。

公主是谁?公主又为何给周勃作证呢?

“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尚之”,公主乃是汉文帝之女,周勃长子周胜之妻。周勃与汉文帝何时成为儿女亲家?若在代王时,说明刘恒城府极深,很早结交太尉周勃。若登基之后,则是刘恒安抚周勃,稳定朝局。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周勃将汉文帝登基后的封赏全部给了薄昭。无非借薄昭向太后求情。“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当审理紧急时,薄昭替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谋反。

所以,薄太后在汉文帝上朝时用头巾打他,说道,“周勃掌管北军,手握皇帝印玺不谋反,难道要在一个小县城谋反?”

汉文帝看过周勃的供词,向薄太后道歉:“官吏正审理此事,这就准备释放他。”

“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汉文帝就此派人拿着信符赦免了周勃,并恢复爵位封邑。

“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周勃重新返回绛县,于孝文帝十一年(前168年)去世。

结束语:

刘邦临终遗言曾提及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司马迁虽然赞誉周勃功劳可以跟周公、伊尹媲美,但是却不能大书特写周勃的功绩,一旦过于渲染必然有损汉文帝“仁孝闻天下”的美名。

所以,周勃诛诸吕而匡扶刘氏只能一笔带过,甚至还不如朱虚侯刘章的故事精彩;拥立刘恒继位也混合在“众大臣”之中,琅玡王刘泽反而成了首功。而汉文帝为巩固君权削弱相权,周勃又被污为居功自傲。

历史就是如此,所见所闻未必是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