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学规矩:含胸拔背

 weizh7 2023-11-13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含胸拔背」这个规矩可以直译,就是含胸和拔背的的意思。。。

筋骨状态

图片

这个「含胸拔背」合规矩,主要在「拔背」,对于「含胸」只要不挺胸便可。

对于这个规矩的「拔背」是一个难点,如果你本身背不直,需要磨练劲力才能做到「拔背」。

劲力状态

通常来说,「含胸」放松的话会「弓背」,而「直背」的话会「挺胸」。所以这个「含胸拔背」看似两条相互矛盾的规矩。

图片

拙劲示范图

上图就是「挺胸直背」的状态。其中「背部的红圈」所示为「直背」的筋骨状态,而「胸前的红圈」所示为「挺胸」的状态。红圈外侧「紫色箭头」,分别表示「伸展」和「收紧」状态。再外侧「红色箭头」便是,动作意识,或者叫「势」,为前起后沉,这跟站桩的状态刚好相反。。。故此为拙力示范图。

虽然是拙力示范图,但也并不是全错,比如背部的拉紧状态就没错!主要错在劲力未通,发力只局限在背部,勉强为之,故前侧伸展,以及所用之势全错!也就是说,出发点正确,只是方向走错了。。。

图片

正确劲力示意图

这个便是正确的劲力示意图,其中上面向上的绿色箭头,为「虚领顶劲」中的「顶劲」,下面向下的箭头为「敛臀松胯」的「敛臀」。而中间两个分别上下的箭头则是「拔背」。外侧的红蓝线为势。

此时背部的筋骨状态是被同时上下拉的,其状态宛如「拔河」,故而称之为「拔背」,此时背部会「被动」的用力,只要稍稍「借力」便可使背部「竖直」。其「竖直」与前面「拙力」背部的发力方式和所用肌肉,在物理上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松通状态和所用的势不同。

在来说说这个「借力」,当被两个方向「拔」时,背部不会被无限拉长,必然会被拉紧,造成被动的发力。而对于「背部」的局部筋骨来说,弹性并不是一样的,一节一节脊椎间的筋骨所受的拉力也是不一样的。只有直的时候,才会使劲力充分的筋骨被拉伸,使各节所受拉力均衡。

通劲拔背

前面几章,写了不少鸡汤,告诉大家要学会「不争」。。。本章就不写了。。。

经过上面所写的「拔背」的「筋骨状态」和「劲力状态」,应该可以对所谓的「拔背」有一定的了解。

图片

此图仅做劲力演示之用,若适合有奇效,若不适合则效率更低。

如上图,左图右图,皆是拔背,但左图背紧,右图背松。

先说说左图,头足联系,假设用意足撑头顶撑劲,那么就建立了头上顶的势。其他部位若无干扰,此时头与足必是相对垂直的。这样就有了劲力状态,头上顶的状态,此时只要敛臀卷胯便好。然而背部是扔倾斜的,故而背部仍会「略挺」一些。但此「挺」是以「头上顶」为「引」,本身是没有刻意的「挺」的。

接着左图,紫色箭头,意为胯渐渐的前移,使背能中正,这里涉及到「胯」的相对位置后移有两方面,一方面「胯」的筋不够长摆不到中正,另一方面则是「足与胯」的通劲,若不通劲摆到中间就用不出卷胯的力了。

再说说身体的状态,当我们含劲时,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就会因其联系使身形趋「整」,而趋「整」本身就相当于一定程度的「锁定」。若是「主动发力」,这个「锁定」的程度,要远比「自然通劲」的「锁定」程度要高。直观感受上,「换劲」的主要感受便是「松」,而这个「松」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松」掉本身的发力,另一方面则是「筋骨结构」变化带来的「松」。

再来说说「主动发力」,这个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下的拔,而另一方面是则是「趋整」。在这里的「趋整」主要是「缠裹」,而非上下拔。缠裹可以「强化联系」,大大的「降低」上下拔使「最低程度的通劲」所需的强度。如下图所示:

图片

这里的缠裹,是左右转向发力的路线图,所谓的「缠裹」便是同时「左右」转。

同时「左右」转这个发力有点「奇葩」,但这是传武的常态,拿一个东西,「慢慢的」拿起放下,我们主观感受是「起是起」「落是落」,但整个过程都是同时「有起有落」。所谓的「起」是「起加强,落减弱」,「落」是「落加强,起减弱」。如此的此消彼长,平顺的过度才能是顺。这是用劲的基本原则。而对站桩来说,要求「起」「落」相互均衡,从「平衡」的角度看是「不起(名词)不落(名词)」。但若是把「起落」量化,起落强度皆低,则是「不起(动词)不(动词)落」,起落强度皆高,则是「即起(动词)又落(动词)」。故而通过「缠裹」整合,其劲力便是所谓的「同时左右转」,而其感受则是「锁死不转」。

这里把「左右转」简称「缠」,「上下拔」简称「直」。

「直缠」之间的关系,适当的「缠」有利于「直」的「松」,过于「缠」则需要「直」更「紧」才能建立联系。而适当的「直」有利于「缠」,过于「直」则需要缠也随之「紧」才能建立稳定。此两者的关系相生相克。

在练习的过程中,「主动通劲」时这「直缠」之间既有「相生」又有「相克」,而其「放松均衡」的过程便是把「相克」转为「相生」,此谓「合」。

再说说这个「合」,当我们把平时的姿态,换成特定的姿态,则不同于平时的发力,此时肌肉筋骨在「生理」「物理」上本身便是不平衡的,同时我们也无法精细的控制做到自身的最大程度的「均衡」。所以此时「相克」的成分就多一些。。。想要「合」无非就是两个方面:锻炼使筋骨变均衡,以及控制使均衡。在以「联系」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对于「筋骨变均衡」只要「尽量少的改变」,对于「控制的均衡」则只要「尽量少的干涉」。这就是「窍门」所在!哪怕是武术宗师,穿越到废柴身上,练功也急不得,急便会「相争」,「相争」便会「相克」,这便与「合」背道而驰了。(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