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23年高考试题看文学类文本考查的三大趋势

 一中大语文 2023-11-13 发布于福建

首先,文体特征的考查,已变成高考文学类文本的一道必备菜。

今年高考文学类文本,从宏观上讲,就是文体选择上打破了前几年小说一家独大的倾向,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考查趋势。从今年的全国四套卷来看,有小说,有散文,有随笔,而且不仅仅是选文多元,文体特征,还会直接变成必备知识点考查学生,如全国甲卷巴金的《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里的第九题:

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题目直接提示学生文体是“随笔”,因此,学生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要回忆课本所学的文体特征知识作答,什么时候学的呢?

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学习提示”为:《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

学生如果上课好好听,老师又讲到这个知识点的话,应该不难写出答案:

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

而且这一趋势,不仅仅是今年才有,去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的文体比较阅读的考查: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分析(6分)

这个题,同样是在考小说和纪实文学的文体特征,同样是教考结合链接到选必中第二单元的学习提示:

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连续两年,命题思路一样,而且都是全国甲卷,因此,可以想见的是,明年高考在文体特征这个点上,很可能会继续依葫芦画瓢,再考一遍,所以课本上涉及还未考的文体,如演讲稿,戏剧……都不可不防。

其次,今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特别关注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或物象间关系的考查。

与之前考查人物形象多单一不同的是,今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特别强调对人物形象或物象之间关系的考查,比如说下面这几道题目:

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全国甲卷)

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6分)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全国乙卷)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人,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新高考Ⅰ卷)

我们看这几道题,全国甲卷的题目,是分析工人和“机械的诗”之间的关系;而全国乙卷的题目,两道题都是紧紧抓住“人、牛、犁”三个形象,学生解题的关键思路,也不能孤立,而是要思考“人、牛、犁”三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从而写出答案;而新高考Ⅰ卷的第九题开放题,在甲组关键词中也是给了一组概念“未来·回忆·成长”,学生依然要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作答。

从以上分析我们也能看出,在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中,对于学生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的考查,依然是考查之重点。

其三,今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已知看到未知的能力。

除了以上两个比较显著的趋势之外,还有一个趋势,比较隐蔽,却是学生文学类文本是否能够拿满分的关键,因为这个趋势出现在文学类文本主观题发展等级的解题思路当中,如下面这道题目:

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全国乙卷)

这道题目一共六分,答出:①让牛、犁饮水以及对它们的笑骂,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亲近与爱惜;②问牛与犁“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借犁的“回答”表达了德贵坚持耕种到底的决心,这两点给四分,这是这道题的基础等级,中等及偏上的学生都能答得出,而答出:

③对牛与犁的絮絮叨叨,表现了德贵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给全分,第三点为什么难答,是因为第三点不在题目给出的范畴之内,题干中写了牛和犁,这是这道题的“已知”条件,而从牛和犁看到人以及人的孤独,这是这道题的“未知”答案,如果学生具备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从牛与犁能触类旁通推到人,就能拿到全分。

这样的设题及解题思路是今年的孤例吗?

不是!

我们再看下面这道题目:

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新高考Ⅱ卷)

这道题目也是六分,答出: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已久,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这两点给四分,因为题目给出了“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这是题目的“已知”条件,而且题目还特别提示,讲思维限定在“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之中,因此属于这个题目的基础等级,而: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出现。有“照例”就必然有“例外:,从“照例”想到“例外”,这同样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看到“黑“要想到“白”,看到“深”要想到“浅”的能力,而这两分,同样属于这道题的发展等级。

因此,怎么抓住趋势,做好2024高考文学类文本的备考呢?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条:首先,抓住文体,便是抓住了文学类文本复习备考的基点,而分析关系,则能让我们对文本分析的更加系统和深入,最后,训练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已知看到未知的能力,则能让我们学生的文学类文本鉴赏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到那时,文学类文本想要拿满分,也不是痴人说梦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