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能他律,不能自律?原因竟是忽略了这种能力

 懿非宇 2023-11-13 发布于湖北

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立flag
每当听了一个逆袭的故事,到了一个斗志昂扬的环境中,或者看了一部励志的电视剧……之后,就开始想要立flag
我要让自己瘦下来;今年我要读完20本书;从明天开始早起学习英语……
立志的时候还沉浸在一种激励的氛围中。到了执行的时候,就开始各种妥协。
现实就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自律。
我明明知道做这些事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也知道这些事是我应该要做的事情。
可是,就是难以坚持下来。
我曾无数次地鼓励自己,这一次一定要让自己逆袭。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沦陷在自我否定的循环之中。
我不禁开始思考,自律真的很难吗?那些自律的人又是怎么做到自律的?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大家都会去人最多的教室里占座位。
不可否认,人气高的地方,学习氛围也很好。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会被带动起来。
但是,这仅仅是依赖外部的力量去促使自己去完成该做的事情。
考试一结束,教室也几乎空了。自己想要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消退了。
这种过于依赖外部力量的「他律」,是不稳定的。
一旦脱离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人是很难再继续做到「自律」的。

后来,我发现真正自律的人,其实都拥有强大的内驱力。
一个拥有强大内驱力的人,总是充满了激情,能够持续地激励自己,不会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更不会被困难和挫折所阻碍,愿意主动地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
这样的人不仅能让自己做到自律,更可怕的是还能产生“鲶鱼效应”,让周围的人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充满能量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愿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鲶鱼效应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的味道更为鲜美。而且市场上活鱼的价格也更高。所以,渔民在打捞沙丁鱼之后,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沙丁鱼保持鲜活。
但是由于出海打鱼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路途遥远。待捕鱼归来时,大部分沙丁鱼都已经死了。因此,活的沙丁鱼才更受人们的青睐。
后来,有人发现,在沙丁鱼群中放入一条鲶鱼。由于鲶鱼以沙丁鱼为食物,出于天性会不停地追逐沙丁鱼,沙丁鱼只能拼命游动,四处躲避。
这样一来,解决了缺氧的问题,大多数沙丁鱼都存活了下来。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更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一旦激活了自己的内驱力,人就会从「他律」走向真正的「自律」。
不需要别人的提醒,也不需要别人的带动,自主自觉地就能完成自己的事情。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自律,而不再是他律。

那么,怎样激活自己的内驱力呢?
对每个人来说,会有不同的答案。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种子。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这颗内驱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其实,归根结底在于,自己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比如,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是为了学业。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升学考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勤奋努力,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再或者,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是为了孩子。
有的人,在没有孩子之前,总是安于现状,自己的人生也是走一步算一步,没有长远的规划。有了孩子之后,总是想力所能及地给他最好的一切,人也有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但是,在人生的后半场,人需要有一个能够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支撑自己走完这一生。
因为,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孩子会长大,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人生,会有不需要你的那一天;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走到尽头的时候。
真正到了这个时候,能够支撑自己走过低谷、迷茫和空虚的又是什么?
人这一生,自始至终,能够陪伴自己走完这一生的只有自己。
那么,那个最简单,也最复杂的问题也会反复出现。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唯有在人生的后半场,找到自己最想做,也是最喜欢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才会有真正的答案。
在没有写作之前,我会为这个问题反复陷入迷茫。在我写作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越来越清晰。
坚持写作也快两年了,这一次我是真的做到了自律。
人生的后半场,我找到了终生奋斗的目标,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正如作家冯骥才说的那句话:
人的力量主要还是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别人给你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到的力量,再贯注到自己身上,才会受用终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