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光绪丁未年大清银币”试铸史,品鉴丁未双龙一两等成套币

 天府源泉 2022-02-19

一、开篇。

光绪丁未年大清银币赏析: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光绪年造” (丁未)大清银币馆藏光绪丁未年大清银币。

文章图片1

该币是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由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铸造。采用银铜合金铸造,工艺为镜面半精制,铸工精良。但仅属试铸币,留传于世的很少,据资料记载仅铸400枚,是清末银币中的罕见品,被钱币收藏界称为“样币”。常见拍卖会所使用的名称为“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银币壹圆样币”,又或者称“1907年丁未年造大清银币壹圆样币”。 丁未的珍稀程度属于2级-3级。

笔者藏有一枚似未流通的银币。实测直径物品尺寸/规格:直径约39mm 厚约2.5mm 重约26.7g。成色为含银量90%以上。如下图: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该币设计样式除与丙午1906年试铸的“大清银币”相似外,与清末其他银币却有明显区别。

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其一、该币文字币面整体布局三个圆圈线条分为三个环。

币边缘与币边齿相交的线条为0.5mm的外圈它与在币面的第二个圆“线条”构成宽度约3.5mm第一环平面。

由于第一环的平面略高于第二个环平面约0.2mm,这第二个圆“线条”实际上是布满第一环平面与外圆线条相连的一条条水波纹线条的断面形成的圆“线条”;这个圆“线条”与币面中心由94个凸起的小点组成的虚点线圈之间被分割为币面的宽度8.5mm的第二环平面;

第三个环平面就在币中间,直径18.5mm的圆平面。第三个环平面与第二个高度一致。

在第一个环平面内由分段交叉的人字形水波纹线条铺满。

第二环平面内均衡地上部分刻有满文“大清银币”,两个6角星分列在2点钟和10点钟位。3点钟和9点钟分列“丁”、“未”两汉字。4点和8点钟位又雕刻了2朵梅花;底部为币值“壹圆”。币面中心平面刻有“大清银币”4字。这种币面图形和文字的设计安排除与“丙午”年大清银币相似外,与所有清末银币迥异!其它的大清银币正面图案只分边缘“××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和中间“大清银币”或“光绪元宝”两个层次。

其二,龙图币面由与币边齿相交的外圈币面圆点组成的圈和距币外圈5.5mm的无数个圆点组成的第二个圆圈将币面分割成2个环平面。在第一个环平面内刻有英文:(大清帝国银币)“TAI-CNING—TI—KUO SILVER COIN.”。 与其他清末银币比较,除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铸造的“光绪元宝”也有这一英文外,其他未见有。第二个环平面内雕刻有s形立龙。

其三,在币面中央直径为18.5mm第三环平面内“大清银币”四字,字体比其他清末银币上的“大清银币”或“光绪元宝”要小得多。

其四,在第一个环平面内的0.5mm外圈线条为无齿实线条与其它外圈与币平面分布圆点或短线条齿不同。

二、问题的提出:

自收藏此币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这枚币为什么没有流通?为什么是传说中的只铸造了400枚。为什么在光绪、慈禧去世的前一年的“丁未”年(1907年)铸造?这当中有什么历史背景?

花了10余天时间,遍寻互联网,从浩瀚的信息中搜集,汇总,学习,理解,分析,总结,似乎找到点蛛丝马迹。感觉有所了解,有所体会。现将自己的初析整理发表出来,与泉友分享,谬误之处亟盼拨正。

(一)鸦片战争后,外国银币的进入并成为支付结算货币,令国内白银大量流失。为抵制和抗衡,清政府开始自铸银币。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1856年10月~1860年10月),旧中国已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外逐渐开放,国内国际贸易扩大,外国银币大量输入作为结算货币,据清朝宣统二年(1910)的调查统计,当时中国所流通的外国银元约有十一亿枚,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鹰洋”,一度成为中国流通市场上的主币。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卖国条约中又有作为赔偿货币,除以白银银两计算外,还用外国输入的银币结算。仅《南京条约》中“赔款2100万元”,就以西班牙银元支付又流出中国。外国人看到清政府商无能力铸造银币,又大量套购中国白银,将白银加工成银元输入中国,获取更大利润。 致使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急需要从银两制度向银元制度变迁的货币改革,用自己的银元作为货币与外国银元抗衡。直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自铸机制银币在历经近半个世纪反复争论酝酿之后,终于由吉林机器官局铸成。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之洞于广州筹创“广东钱局”。全套造币机械由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购进,并进聘外籍技师。光绪14年(1889年)广东开铸新式银元,即龙洋,其成色分量均仿鹰洋,以抵制鹰洋。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新版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铸成,后经清廷下令作为法币,成为晚清中国自铸银元的典范。

二)、国内各省官铸银币和私铸银币“两、圆”标识不一,减重,含银成色比重失准,乱象丛生。

当政者见铸币有利可图,各省竞相设厂开铸。自广东开始试铸银元,随后各省纷纷购买机器也开始铸造钱币,至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全国铸造铜元的已有17个省22个钱局。但由于各省各自为政、钱法混乱,银币成色重量不一,且以省名,互相抵制。若去外省,本省的货币不能使用造成很大的不便。

当时有一位叫陈壁的高管,系今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人。

文章图片7

光绪十八年升礼部铸印司员外郎。 光绪二十一年后,先后任湖广道监察御史,代理陕西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吏部掌印给事中等职。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他任户部右侍郎,补授度支部右侍郎,参与开办天津造币厂及大清银行。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陈奉命到南方各省考察造币厂,先后到开封、武昌、南京、清江浦、广州、福州、安庆等地的铸币厂考察,认为各厂贪污风行,厂务废弛,急需整顿。他揭发福建铜元局马景融贪污集团,全国22个银元局核定留办7局,其他各局责令停止。为杜绝流弊,他制定善后办法,如规定银元成色,限制各厂铸币数额,统一铸模等,为币制统一奠定基础。

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作为管理全国邮电、轮船、铁路的重要行政权力机构。

次年四月,陈璧升任邮传部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他力行改革,严禁官吏挪用公款,贪污腐败等行为,废除官吏乘火车、运货免价特权,实行存款保密等一系列措施。五月间,他在《整顿币制以维圜法》的奏折里,提出金融改革计划,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以银元为本位制,并得以实践。

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他又对银币的铸造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出“惟有赶铸新式银币,以铜币为之辅助,定铜币若干枚易银币一元。公私款项出入一律如是,则易中之品以银币为主,民间行用铜币,但视银币准价值,自无须与制钱较铢两,一面仍照各国辅助货币之例,限制铸造,庶法价可以维持,而圆政亦得资补救矣。”

他主张确定本位币辅币制,以银元为主币,铜币为辅币。他认为应改铸旧银元 ,其铸造的数量要与全国所需要的数量相适应,不能多铸,多铸引起滥铸。还要合理估算预测主币与辅币的供求需要。

陈壁的建议和上书,虽然直到宣统二年( 1910 年) ,才被清王朝采纳 ,并颁发了《币制则例》,正式规定了以银元为本位币。 但作为清末的重要官员,在清末时局动荡, 金融秩序杂乱不堪时期, 他对币制改革的亲力亲为建议,并使其付诸实践,还是影响了当朝的一些决策。

三)、清政府拟定《整顿圜法章程》,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保留分厂制造。

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着手铸造新银币。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3,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黄金价值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

尔后,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一辑《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九日载泽等奏进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章程折》记载:

本年三月二十八日,奏请先行试铸通用银币,当经奉旨允准在案,数月以来,妥议章程,一面筹拨铸本,安设机器,业于五月二十四日由臣部(度支部,户部改称,载泽为度支部尚书)造币总厂开机试铸,臣载泽于本月初七日赴津,亲莅总厂考察一切,鼓铸尚称合法,于初八日回京,滋将新铸各种样币装盛十二匣,恭呈御览。

清单一:酌拟铸造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七钱二分银币:

银九铜一三钱六分银币;

银八五铜一五一钱四分四里银币;

银八二,铜一八七分二厘银币;

银八二,铜一八清单二。

试铸通用银币四种:

一圆银币(七钱二分) 四百枚,每匣一百枚,计装四匣;五角银币(三钱六分) 四百枚,每匣一百枚,计装四匣;二角银币(一钱四分四厘)四百枚,每匣二百枚,计装二匣;一角银币(七分二厘) 四百枚,每匣二百枚,计装二匣。”

根据上述文献信息可见,造币总厂试铸的丁未年“大清银币”,背蟠龙图案“圆制”系列仅铸造了400枚,属于样币,但因现代拍卖市场多件,业界估计远不止这个数量。

该币试铸后并未流通,一直到光绪三十四(戊申)年(1908)十一月十四日光绪被砒霜毒害暴崩也未钦批正式采用。最终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采用了由造币总厂铸造的“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方案,使之成为光绪年间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泛的“国币”,即泉界俗称的“造币总厂”或者“造总”币。但也直接导致试铸已近110年的光绪丁未年“大清银币”的弥足珍贵。

三、 光绪丁未年大清银币的成套品种赏析

当年试铸的光绪年丁未五角、贰角、壹角银币,当下成为珍稀之物!下图为NGC鉴定MS63,J.C.Lee旧藏的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五角样币。

评价“原味五彩,原光十足,铸模深峻,打制周正,镜面底板,字口高挺,龙鳞饱满,龙额高鼓,齿边锐利,样币风采,品相完美,状态顶级。作为各大钱币专场拍卖会贵宾,丁未样币系列壹圆尚可见踪影,五角则极为稀见”。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光绪年造大清银币丁未贰角试样币,五彩银光,少见,近未使用2015-03-30 香港春拍-外币/机制币中央/W&B旧藏被拍卖 ,NGC MS 64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壹角拍卖成交价:15535美元,加上手续费约合人民币11.4万。

文章图片10

NGC MS 64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壹角:银制。非常漂亮而稀有的一枚小面值样币。金橙色的包浆围绕龙身,字面较淡而均匀,有一道轻微包浆横越中央。光泽极佳,只有轻微的接触痕迹。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以下是笔者自藏的原光贰角和壹角“大清银币”藏品图:

文章图片13

贰角币直径23.9mm,厚度1.2mm,重量5.31g。

文章图片14

壹角币直径18.9mm,厚度1.1mm,重量2.66g。

文章图片15

边齿均为橄榄齿齿槽立面深竣

除了有文献资料证实为试铸的“光绪丁未年”壹圆、五角、贰角、壹角“大清银币”外。民间流传的还有一种面值的丁未年光绪大清银币,那就是“光绪银币丁未一两”双龙银币。

这个版本的银币真伪在收藏界颇有争议,在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均无报道,业界的专家一开始长期以来持否定意见。认定《丁未光绪银币 背一两》是一枚彻头彻尾的“臆造品”,说白了就是“假币”。且在网上许多钱币鉴定专家亦一致认定该币为“地摊工艺品”、“一眼假”、“别浪费时间的假货”..等。

但有许多泉友和资深藏家为寻求真相,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它。有一位台北LOUIS-TSOU在新浪发表了一篇《探讨“光绪银币 丁未 背一两”币之真伪问题》文章,就颇有见地。该文对这种光绪银币 丁未 背一两币做出全面、细致、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的分析。

我发现在此文发表后,搜藏网中的一些专家对藏家展示的这种币已不再做武断的“假币”,“地摊货”的判断,而让爱家自己去判断。

据坊间流传,该币是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度支部天津造币总厂铸造。设计独特,制作精美,因为铸额小,传世稀罕。银币正面中央圆圈内镌“光绪银币”四个字,圈外左右两侧分镌“丁未”二字和一对双龙戏珠(寿)图案。银币背面中央镌“一两”二字,两侧镌双龙戏珠图案,两条龙的背部和龙腹部分别镌有三团云朵,下端镌海浪图案。

笔者也藏有一枚。实测直径45mm,厚2.8mm,重37.53克。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尽管这个双龙一两光绪银币的龙图雕刻技艺上远不宣统三年银币上由鲁尔.乔治主刀的龙雕刻得形象细腻、生动、漂亮,有许多携刻特征,代表了中国银币的鼎峰。但从图片细节上,我们仍可以发现它们也有一些携刻和铸造特征。

1.在“光绪银币”面的左右两条龙的龙头上有区别。右龙龙头前上部有一个电珠,左龙没有。如以男左女右分,右边的龙是女龙,多了一个电珠装饰。且眼珠还比左龙眼珠大。右龙头上这一点我认为可不是随意点上去的,它可能是一个特殊装饰,或铸造暗记。世面上有许多不同版本的“丁未年光绪银币一两”银币,如找不到这种特征的应多加研究和省视。

文章图片19

2.“一两”双龙捧球面

a. 左龙后爪中间有两个小点,右龙没有。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左龙尾

b.两条龙的龙尾上均带走毛刺。

文章图片22

右龙尾

c.左,右龙头的龙须有别。左龙前龙须有勾,右龙前龙须无勾。但右龙龙眼上有睫毛,更增加了前文关于右龙是女龙的判断。

文章图片23

3.钱币的币文字根,龙图线条边沿均有清根槽痕,地章上打磨痕和压延纹。证明此币是机铸模机铸之品。

读者盆友,如您也藏有此类银币,可参考比较,鉴赏,也许会有更多惊人发现,能为此币正名。

2022年2月4日撰稿于成都

本文系老当益壮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