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置身于宁静 2023-11-14 发布于浙江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地上翻倒的桌子显示失去耐心 14世纪

人都要面对死亡。既然躲不过死亡,在快要死的人的面前只剩下了两个选择:好死还是在痛苦中死去。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不同的版本,用掀翻桌子表示面对死亡的不耐烦 14世纪

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广泛传播着一种宣传品,可以是一种图书,称之为:《死亡的艺术》the Art of Dying Well。各个国家的版本虽然都不一样,但应对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增强信仰来获得安乐死 14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不仅有各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而且还有不断的瘟疫,平均年龄不过35岁。死亡是家常便饭。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恶魔们手捧王冠,用地位来诱惑,垂死的人要在信仰和社会地位中间做选择 14世纪

老百姓中间存在着对死亡的恐惧,特别是对“不得好死”的恐惧。在死亡问题上,基督教看准了有自己大显身手的地方。他们以基督教的信仰为主导,宣传一种基督教的安乐死。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面对死亡要和绝望做斗争 14世纪

基督教的安乐死主要指的是精神上的。在教会的宣传册子中,指出几种让人们不得好死的原因:害怕死亡、绝望、丧失对上帝的信任、对尘世物质的依恋等等不安心理。如果摆脱了这些心态,人就可以获得安乐死。如果想要死得安乐,就要在临死前忏悔,承认自己过错,请求上帝的宽恕。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能够忏悔,也可以获得真正的安乐。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面对死亡要在魔鬼和信仰之间做出决断 14世纪

中世纪保存下来配图,显示了人们面对死亡的各种态度,也就是他们要面对恶魔的诱惑。获得安乐死,就是要战胜恶魔的诱惑。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另一个版本 十字架上的耶稣代表着死者要在信仰上做出选择 14世纪

恶魔用绝望和物质诱惑着人。人要获救,就要在天使的引导下:忏悔、宽容他人、坚信上帝,得到最终的安乐。这些宣传品鼓励人们要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后事,立遗嘱分配自己的财产;人不应该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是死在耶稣基督光环之下。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面对死亡要谦逊 14世纪

说服大众,用忏悔来面对死亡,就是所谓的死亡艺术。在宣传手册里,有这样的祈祷:“耶稣,我的主,我为你而死,我为你而生,是死是活都是你的。谁能这样死,就是好死。”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马象征着尘世的物质,不要留恋 14世纪

教会发行的这些鼓励安乐死的宣传品,在中世纪大受欢迎。大多数人都熟悉死亡来临要怎么做。即使今天我们仍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死亡前,基督教徒都要忏悔,而神父要匆匆赶来聆听他们的忏悔。

欧洲中世纪的安乐死

不要留恋尘世的财物的另一个版本 14世纪

没有神父在场的死,也就是失去忏悔机会的死,算不上是好死。多少电影重复临死前忏悔的场景,其根源是来自中世纪的老传统,让死者获得最终的安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