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课堂交给学生!看我的学生如何自主分析《我的叔叔于勒》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14 发布于甘肃

我又来了,本来最近没时间。最近赛课季,除了自己正常工作之外,主要是帮人磨课、赛课。本来就有一篇关于《故乡》的文本解读没写完,结果今天又上了一堂让人兴奋的课,主要是学生表现得好。我笑学生,现在我跟他们上课要做笔记。他们讲,我拿着笔在边上写。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首先,我给的任务单:

1. 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梳理本文的情节

2. 于勒落魄在前文有伏笔吗?找出相关细节

3. 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4. 于勒人物形象。

5. 小说中的形象。

6. 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7. 你从哪里读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社会风气?

8. 写法:找对比;反复处

这是日常上课我写的一个任务单,不算非常严谨。之前有同仁在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个系列文章底下留言,要各种文体的任务单。不瞒大家说,我一直没整理,主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写的比较随意,不能当作一个范本拿出来分享。

所谓的任务单,分为两个部分:1. 文体特征出发的问题(共性);2. 文本出发的问题(个性)。

这个单元是小说单元。小说读什么?不过是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它们以语言为载体,最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主旨)。

——所以小说的问题逃不开这五个词:情节、人物、环境、语言、主旨。事实上,中考高考,小说命题也逃不开这五个词。

言归正传,我的学生自主批注20分组之后开始回答问题。以前都是开火车,这次火车开得“不太顺利”,原本是按着学号接龙,结果因为有的孩子表现出很着急要分享的模样,还有举手的,别人发言他不认同要反驳的,所以,我就顺应学生的需求,任课堂自然发展了。最后的结果,是每个站起来的人都说了很多,然后只有四五学生回答问题,就下课了。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侵

当中,值得记录的内容如下:

关于“于勒重新落魄”

晏黎锋:第6段,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这里,我觉得有可能是他重新落魄的原因。

周卓霖(补充):我觉得有两种可能:1. 是生意不好做。做起来了又垮下去,不是没可能。2. 就是他没能真正改邪归正,就是晏黎锋说的这种。

晏黎锋:第10段,两年后接到第二封信。这里又有两种可能:1. 这个时候他已经落魄了,这封信里说“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是在给菲利普夫妇做心理预设。2. 就是这一次南美旅行生意失败落魄的。

关于“菲利普夫妇”

王曦瑶: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里都在等待于勒的归来,这种希望随着时间与日俱增,所以,在见到于勒的瞬间,我觉得菲利普夫妇的内心落差太大,希望崩塌。这个崩溃,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师:你刚刚“与日俱增”这个词用很好。希望与日俱增,最后一朝崩塌,其实是一种写作方法,叫做“蓄势”。

周卓霖:这里,我以为,菲利普夫妇趋利避害,其实是本能。不能说是坏人。因为在前文交代了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穷困和窘迫。

坐着的学生:是,被逼的。

周卓林:——而且菲利普的形象也有值得肯定之处,文中“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包括周末陪家人一起去散步,他有为改变生活现状做出自己的努力,也陪伴了家人。

龚佳怡:菲利普夫妇能力有限,但是他尽力了。他们把希望太多的寄托在了别人身上,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师:——所以,和鲁迅对杨二嫂的态度一样,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除了批评,还有——

学生:同情。

关于“对比”

晏黎锋:第6段,在“穷人家”糟蹋钱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人家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称他一声“花花公子”。这里是一个对比。大家评价同一件事同一个行为,依据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是否有钱,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朝钱看”。(评价的对比)

师:所以,于勒的缺点,是糟蹋钱、爱玩乐,他并一定就是一个——

学生接:并不一定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

晏黎锋:于勒吃掉了属于父亲的那一部分遗产,然后被送往美洲。菲利普夫妇骂他坏蛋、流氓、无赖。也就是说,于勒用菲利普的钱,他就罪不可恕;但是后文,当菲利普知道于勒有钱的时候,幻想用于勒的钱来买别墅。在他的思想里,别人用他的钱,他恨之入骨;他用别人的钱,是理所当然。(心态的对比)

周卓霖:这个不对吧,他用了属于父亲的遗产,就应该还啊。

晏黎锋:还钱和买别墅一样吗?

师:对,可以说还钱,或者加一定的利息,但是幻想用于勒的钱买别墅,这是他内心“心安理得”“理所当然”贪婪的一种表现。

晏黎锋:于勒有钱和于勒没钱,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评价、态度是两个极端。这里说明他们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称呼的对比)

还有,在吃牡蛎的时候,母亲觉得姐姐们可以吃,但是若瑟夫男孩子不可以吃。这里说明她重女轻男。

龚佳怡:不是的!是女婿在,不好意思不让姐姐们吃,又舍不得花钱。

师:我更赞同龚佳怡的观点。

晏黎锋(腼腆一笑,捏了捏书):嘿嘿,我讲完了。

(学生还讲到了“我”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对比。午自习,学生又着急忙慌补充了一个点,一看就是讨论过。)

晏黎锋:这篇文章, 虽然菲利普夫妇似乎都是见风使舵,见钱眼开,金钱至上,但是我觉得“菲利普”对于勒的态度和“母亲”对于勒的态度有所差别。全文中,咒骂于勒的语言,基本是母亲说的。菲利普总是在征求母亲的意见。在最后,我们离开的时候,母亲骂我。

原文: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我觉得这里,父亲指着女婿是一方面是提醒母亲不要再说,怕女婿察觉,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再听母亲骂我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给十个铜子给于勒,反而这个眼神里,有一种默许。包括,之前,发现那个人是于勒时,菲利普和菲利普太太的反应,也是有区别的。

师:这一点找的非常好,我们读一读25-38段,如果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菲利普和菲利普太太认出于勒时的反应,你会用哪个词?

学生(七嘴八舌):菲利普太太是暴怒,是指责和抱怨。

晏黎锋(依然站着):菲利普是慌乱,希望落空,失落。(菲利普和太太情绪的差别)

师:大家实在是太棒了!菲利普夫妇“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形象并没有改变,但是,大家能够扎根文本,找到了菲利普和他太太之间情感态度细微的差别,真的是很厉害。

关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

学生基本都讲到了,而且找的比较全。菲利普夫妇把金钱看得比亲情更重,如果一个人败家家里人就按照惯例把他打发到美洲,一个公务员因为一封信而和二姐结婚等,因为基本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所以择一记录:

晏黎锋: “信”在文中反复出现,首先是给我们带来希望,然后又给我带来失望。姐姐是因为信才嫁出去,所以,后面发现卖牡蛎的是于勒之后,母亲马上想到,留心女婿起疑。女婿是为了“信”也就是“钱”才结婚,所以,也可能为了“失望破灭”而离婚。彼此都知道这样的缘故,还是走入了婚姻,还是什么都“朝钱看”。金钱是他们做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们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体现。

学生张赫苗举手发言,他找到了历史书上的两段话,来佐证莫泊桑写作这个时期美国、法国的经济状况,还给八个铜子进行了等价换算。因为他的观点我还没有去佐证,所以不做记录。我表扬了他这种跨学科式的联想和钻研的精神。

关于“我”

“我”在文中的形象,大家主要是分析了一处:

原文:我看了看他的手,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拿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里,学生很快分析除了菲利普夫妇和“我”形成对比。菲利普夫妇关注的点,是这个人是不是于勒,于勒是否落魄了;而我关注的是,这个人是我的叔叔,他饱受苦难。菲利普夫妇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缺少对于勒亲人该有的温情;我是从亲人的角度看问题,对于勒充满同情。

课堂中值得被记录的分析如下:

龚佳怡:这里反复称呼于勒,是孩子内心纯真的体现。他觉得血浓于水,不理解父母的冷漠,对于勒有深切的同情。

何佳逸: 这里我觉得他很震惊,有两层方面的震惊:1. 不相信眼前这个穷苦人是我的叔叔。因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我们都想象他是一个多么光鲜亮丽的人。2. 是为父母态度的冷漠、对于勒态度的反差而感到震惊。

同时,我还想讲讲这个“换船,以免再遇到他”,这里我觉得有几层意思:看到于勒落魄,失望落空很闹心,不想见;怕女婿看见起疑心,不能见;怕于勒回来吃咱,不可见。

最后再说说“我”的形象。为什么“我”对于勒的态度是友善的,除了我没有被社会价值观污染这个原因,我觉得还暗藏了作者的希望。“我”是孩子,代表未来,作者希望未来的人,未来的社会,拥有一个更加正确的价值观。血浓于水,而不是金钱至上。

学生自发鼓掌。打铃。下课。

-end
转载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