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史丨甲午战争后,清廷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人文之光 2023-11-14 发布于辽宁

其实很多历史圈子的网友存在一个和中学教科书存在分歧的观念:那就是近代史的开端。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而很多网友则认为,甲午战争才是真正的近代史开端。

因为虽然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遭到了西洋列强的掠夺,还丢失了部分主权,但是放眼整个世界,清朝的地位大约仅次于沙俄,算得上二流列强。最起码英国人在缅甸,法国在越南搞事情,在搞出既定事实以后,还是需要胁迫清廷签订条约予以承认才算作数。

但是甲午战争以后,这种局面几乎不存在了。

1、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溃败,并不仅仅是清朝被日本打败了。而是通过甲午战争,西洋列强发现对清朝的实力存在高估。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纸面上的实力不弱:毕竟经过洋务运动,清朝发展了一定的民族工业(包括冶金、造船、枪械),此外还有近代化的陆军、海军数十万。因此那时候虽然英法这样的头号列强虽然没少占清朝的便宜,但列强的想法也仅限于此:毕竟,英法当时觉得吞并清朝是个妄念。

而甲午战争的爆发让列强们觉得:大清帝国的实力原来是纸糊的。于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们开始纷纷在清朝地盘上划分势力范围,而后为瓜分清朝做准备,此时的清朝处于亡国的边缘。

此外,清朝在甲午战争以后,面临日本的天价赔款。清朝为了还这笔钱,被迫向西洋人的银行借了高利贷。而且还因为当时的白银汇率波动情况,而额外多支付了大量的赔偿款。后世对于甲午战争的赔偿,有这样的评论:那就是日本人的天价赔款,注定了让清朝永世不得翻身。

甲午战争之后引发的列强瓜分清朝浪潮,让光绪帝深感自己很可能成为亡国之君。本着不甘做亡国之君的想法,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结局是失败了。当然光绪帝的变法失败因素很多,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当时的局面,清朝是否还有翻盘的机会?

2、分崩离析的清朝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督抚的势力就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而实现了做大。这导致了虽然太平天国被清廷弹压,但清廷也处于朝廷和诸侯(这里指的是地方督抚)并存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对于清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清廷一直打算从诸侯手里拿回下放的权力,但是地方督抚也会想出很多办法进行抵制。而且,这些现象也体现在对外战争方面:比如中法战争中,北洋系的势力就选择观望,而甲午战争中,南洋系的势力也选择观望。如此松散的局面,其实也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甲午战争后,朝廷的威望进一步降低,而且还背负海量债务。此外,列强的渗透(包括经济渗透、掌握)也随之强化。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晚清有才干再大的君主,也无法在晚清的基本盘上实现了翻盘。

因此对于清廷的前景,当时的精英阶层分成了两派,有主张继续君主立宪的,也有主张GM干翻清朝的。不过,对于晚清的局势来说,继续君主立宪已经没啥希望了。因此宣统三年(西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年,清朝关门大吉。

3、败亡的核心

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把历史的发展,归功于某个人的能力,而忽略了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才有人认为如果晚清有个强势君王就能扭转局面。

对于晚清来说,想要强盛,最起码在经济发展方面,需要实现工业化,在国力方面,更需要工业体系来作为后盾。但当时的世界形势来看,洋务运动的成就已经是晚清工业发展的局限。

虽然看起来日本完成了工业化,但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以后(此时距离中国的清朝黄摊子已经快四十年了),美国人对日本的工业进行研究,深感日本的工业水平和西洋各国相比,依旧是十分落后的。

换而言之,技术壁垒的情况下,清朝的生产力也就无法和西洋并驾齐驱,这就意味着经济必然被列强所操控。而经济不能自主,图强就是幻想。其实,清朝也好,日本也罢,都很难在短期内打破局面。结合晚清的局势来看,清朝败亡的局面是无法扭转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