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大慈延福宫山门

 旧京遗韵 2023-11-15 发布于北京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大慈延福宫山门

01 是小伊凡(Ivan Skušek Jr1914年-1920年在北京居住期间收集的《449张中国相片册》中的第207张,原注:Daoist Temple(道观)。

由于该相册的绝大多数照片有北京名胜古迹,街道市井的标识,可以假定图01照片表现的景物为1920年前的老北京某座临街的道观山门。

这样的山门在老北京的照片中极为罕见,由于消失的比较早,很难找到其踪影,不被认出也属正常。

01 中的山门紧临大道,从光影判断为坐北朝南。图中有“四辆黄包车”(北京俗称“洋车”)和行人,山门前的大道和辅道的宽度,说明该道为“主道”,可能是昔日的“御道”,由此可以基本确定山门可能的位置:北京的内、外城里,或离城墙不远地方一条东西走向大街的路北。

山门两侧设撇山照壁。撇山墙外端之间设木栅栏,木栅栏内隐约可见“石狮”。由此可以设定:此时的宫观内仍保持正常的管理。

山门为明中晚期京城内、外城以及京城近远郊常见的、由太监捐建的、砖石穹隆结构的寺观大门,屋顶可用全木或砖石仿木构架。山门三开间为歇山调大脊式,覆绿剪边琉璃瓦, 黑白照片无法推定“瓦色”,根据“恩准”的级别,可能是“黄琉璃瓦”,也可能是“黑琉璃瓦”。

三开间山门檐下两柱间“斗拱”为“六铺作”。戗脊上瑞兽掉落,从距离看级别不高。这种山门的额名匾一般为石质,镶嵌在墙内,而这块额匾是木质,悬挂在枋梁外,疑为后来某次修复时无法再用原“石额匾”的结果。额匾上可分辨出有六个模糊的字。

山门山墙两侧有围墙,并设左右两座“歇山顶随墙门”,其中“左随墙门”(东)外被“店铺”遮挡,疑有“铺门”(估衣铺)可以进入。

山门后设“钟楼”和“鼓楼”。道佛同款。

从山门向北“中轴甬道”的建筑均为“绿剪边”。

在钟楼(东)的东边(围墙内),有一个“倒座”,疑是“绿剪边”:很显然这个倒座属于“主轴建筑”东侧的“东路建筑”。

从大道两侧开“石砌排水沟”的特点,应该是袁世凯登基前,对北京城进行“文明化”改造后的结果,图中行道树还是“树苗”。照片中的特征符合原标注的年代:1914年-1920年。

仅从山门看,二十世纪二十年的老北京有多处类似的道观山门,而位于东西向大道上,并且保存如此完好的“道观”就很有限了。那个年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寺观,基本位于内城东西四座城门内的大街上,以及北皇城根,朝南的沿街建筑中。

1909年法国银行家肯恩摄制组曾拍摄了北皇城根沿街建筑和街况,基本可以否定图01的建筑在地安门外北皇城根。

西直门内大街:有崇寿庵和崇元观,前者为佛寺,规模小,不具备图01布局。后者虽为道观,山门远离“大街”。

东直门内大街有:药王庙,级别低,山门只有“单间”。宝公寺(不详)和慈寿寺,两寺均为佛寺,规模太小。没有那样的建筑布局。

阜成门内有妙应寺(白塔寺),历代帝王庙,广济寺。这些建筑的“山门”各具特点,有历史照片为证,与图01不符。

朝阳门内大街虽有王府,临街只有“府门院”围墙;“大慈延福宫”是道观,俗称“三官庙”。过了东四牌楼往西就是“隆福寺”,该寺为皇家佛寺,规格高,山门五开间。

外城基本找不到符合图01照片年代特征和地理位置的寺观。

北京城外有西顶山门有相似处,但是“硬山顶”。朝阳门外有东岳庙,山门有老照片,与图1不符;东岳庙东边有“九天普化宫”,未见原山门老照片,从现存“大殿”为“硬山”,可以确定山门不可能是“歇山”。

而与图01照片特点相近的是朝阳门内大怡亲王府”西边的“大慈延福宫”。(图2)。

 在乾隆京城全图中称“延福宫”(图03),而后来的北京老地图直到1911年(图04、图05),多将这里称作“三官庙”,其中有张老地图虽未标名,却画出“带撇山照壁的山门”(图06 。1774年)。北洋政府以后仍称这里为“延福宫”(图07.1912年。参看图02)。

  

  

  

  

早几年网上曾传一张带“大慈延福寺”额匾山门的照片(图08),屋顶的“瓦色” 与现存建筑的屋顶为“黑瓦绿剪边”相差较大。加之有网传文章称该山门为“七开间”手边缺乏可靠史料,所以一直迟疑把图01与“大慈延福宫”联系在一起。

  

后来从道友处获得图08的大图(图09)。

当把图01和图09的照片在电脑经局部放大处理,进行对比,包括屋脊,檐梁,方圆橼,补间铺作数,斗拱样式,阑枋,额匾尺寸、悬挂位置,门券……可以确定图1为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大慈延福宫”的山门。

很可惜老北京昔日最大的“三官庙”的主院(西道院)今已无存,今可见东道院部分建筑遗存(不对外开放)。

有关“大慈延福宫”的历史,可上网查询,这里不赘述。

附上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大慈延福宫的平面图(图10)。

该图以《乾隆京城全图》为底本,参考现有资料,对西道院:主宫,东道院:配宫内的建筑名称作了注释。同时对网上误传文字作了纠正:山门为三开间,不是七开间,西道院为主殿建筑群,最后院有三座建筑,其中东边为“清虚殿”,而不是“青殿”。东道院分南北两座独立的院落,北院为作法事的“醮场”-延生宝殿,南院为道长院,有关道长院情况不详,须史料充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