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考生在殿试写了8个字,引得光绪热泪盈眶,说道:状元就他了

 四季视野 2023-11-15 发布于北京

1895年,四川一名考生参加殿试时,考卷上的八个字,引得光绪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主考官说:“朕以这本点元可否?”

这名考生叫骆成骧,本姓李,原籍云南会泽,出生于1865年,原生家庭穷困潦倒生活艰难。他7岁那一年,母亲不幸病逝,跟父亲相依为命,但李父又不善经营生活,父子俩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

当时,一对四川资中的骆姓夫妇在会泽做生意,李父难以供养儿子,便将儿子过继到了这对夫妇膝下。

骆家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只是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但相对于贫穷的李家来说,已经算是中产级阶,维持孩子的吃穿用度不是问题。两年后,骆姓夫妇带着继子返回了老家资中,继子也从此改名骆成骧。

庆幸的是,骆姓夫妇不仅关心继子,也很关注继子的成长,将振兴门楣的希望都倾注到了继子的身上。

骆成骧9岁那一年,继父举家从资中迁到了成都,把他送进了晋江书院学习。   

经历坎坷的骆成骧,不仅天资聪颖,还是从小就懂得知恩图报的好孩子。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进入书院后刻苦攻读,想要通过科举逆天改命登堂入仕,以此来报答继父继母的养育之恩。

14岁那一年,骆成骧在州试中崭露头角,被州府推荐进成都尊经书院继续深造学业。在此期间,他与志同道合的谢泰来成为了密友,两人志趣相投、家境相似,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探讨时事、钻研学业。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骆成骧已经长大成人,并在28岁那一年,乡试中以第三名的好成绩高中举人,随即进京参加会试。但可惜的是,他在次年的会试中发挥失常,未能顺利晋级,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此时,养父养母年事已高,家中的经济状况也大不如前。骆成骧不想再给家里徒增负担,便只身留在京城,经朋友介绍到八旗官学教书,一边赚钱维持生计,一边发愤图强苦耕不辍,准备迎接第二年的会试。

那一年,风云际会世道不平,华夏大地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再遭甲午风云的阴云笼罩。志向远大的骆成骧,在京城中亲历了那种压抑,且令人难以喘息的战争阴云,忧心家国,悲愤不已。

1895年,骆成骧在乙未科会试中进士及第,其犀利的文笔受到了副主考,侍郎李若农的青睐,考卷被推荐进前十名参加光绪主持的殿试。

不过,按照惯例,考官们还要从前十中选出三份考卷,由皇帝钦点前三甲。在考官们筛选考卷时,李若农再次极力推荐骆成骧的考卷,认为此卷能排第一名,荣获钦点状元的殊荣。   

但是主考官徐桐,似乎对李若农有成见,随便找了字迹丑陋的借口,直接否定了李若农的推荐。因为在这次科考中,李若农的同乡康有为也参加了考试,所以,他就认为李若农有徇私舞弊之嫌,故意推荐同乡的考卷。

李若农不知其意,还真以为徐桐嫌骆成骧的字迹丑陋,于是就据理力争跟主考官争论了起来。

徐桐见搪塞不过去,一咬牙说出了心里话。李若农听后更是勃然大怒,当场表示:“我为国举贤绝不徇私,此卷若是康有为的试卷,我全家老小甘愿受戮。”

徐桐见李若农如此坚决,再加上其他几位副主考也纷纷站出来调解,最终同意将骆成骧的试卷选入了前三名呈报给皇帝。

光绪登基时,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朝政大权自然由慈禧掌握。但他这一年已经25岁,早就过了亲政的年龄,可还是没有真正掌握朝政大权,所做的一切都在慈禧的操控之下,心中极为抑郁烦闷。

主持殿试时,光绪还没有从甲午的阴云中走出来,翻看考官们呈上来的考卷也是漫不经心。可是当他看到骆成骧的考卷时,却显得十分激动,尤其是“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字,更是让他热泪盈眶,差一点当场泪奔。

在国运维艰之时,这样忧心家国、为主分忧的学子,不正是朝廷急需的人才吗?

于是,光绪努力平复了一下心绪,但还是略显激动地询问主考官徐桐:“朕以这本点元可否?”    

徐桐见光绪拿的那份考卷,正是险些被自己踢出局的考卷,不由得羞愧难当,红着脸回道:“全由圣上做主!”

就这样,骆成骧被光绪钦点为乙未科头名状元,也是清朝时期四川出现的唯一一名状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