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章草展大书写的探索: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庄子1600 2023-11-1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
——关于章草展大书写的探索
■吴勇

笔:大鸡距笔

墨:红星、宿墨

纸:白宣

砚:端砚


卫恒云:汉兴有草书。

章草始于汉初,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是今草的源头。

作为汉字演变中重要的一环,章草是篆隶具象图案文字走向更为抽象符号化的重要阶段。其字法不如之后的今草狂草那般流畅省略,又比汉简汉草规范严谨,起着明显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因为如此,章草以其高古质朴、简远苍茫的独特个性一直深受历代书家青睐。

我从小学习书法,从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入手,后大量时间浸润于篆隶,《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好大王》《张迁碑》《石门颂》《郙阁颂》等朴拙浑厚的书风对我影响很大,再后来专攻章草,以《平复帖》为基础,融入《急就章》《月仪帖》、简书等完善了自己的章草风格,努力追求那种朴茂沉静、古意简远的艺术境界。

在章草书法的创作中,小字一直是主流,这很正常,因为传世的章草名作本身就不大。《平复帖》只有20厘米,80多字,简牍上的章草就更小了,到了民国以后,王世镗、王蘧常等书家有了大字章草作品,但也多限于对联创作,大尺幅多字数的创作仍然非常少。我以《平复帖》小章草书风被人熟知,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向往那种发自内心的自然书写,尤其近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章草大字的创作探索,希望作品呈现出正大磊落的高古气象。

图片

吴勇 草书中堂
规格 180cm×96cm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张六尺章草《采莲曲》(如图)是参加首届“爱莲杯”书法展获一等奖的作品,是我在章草展大书写上的一次积极实践。书写形式上,起初准备用八尺整纸完成,章法上采取常见的中堂方式,随性书写,娓娓道来,以穷款留白——这是我近年来习惯的创作范式,实际上是对宋代手札章法的一种变通,我希望章草的极简与章法的极简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别致的留白之美。

确定书写内容以后,一共写了三张。前两张是在朋友工作室完成的,第一张直接上手写,相当于打草稿,五行的安排刚好得宜,调整一些字法后第二张基本成形,但是不满意,感觉状态不好,遂停止书写。回家后,以红星墨与宿墨调和,换大鸡距笔又再一遍,状态奇好,一挥而就,自视满意,虽然只是一个六尺的作品,但我希望表达的都表达到了。尽管创作初心是要写八尺大章草,但此作完成后我也没有一味追求大,感觉满意,便最终定了稿。

这张作品在书写的风格上,基本还是以《平复帖》篆籀笔法为创作基调,然后加入了自己近些年对章草进行展大书写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尤其对草法的取舍十分讲究,用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字。比如,起首的“吴”字,“舟”字,第二行的“时”字,造型比较奇特、生动,细节上有所夸张,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採”字来源于索靖《月仪帖》,“月”字又是《阁帖》里的写法,“边”字是《急就章》写法的夸张整合,而那个别有风味的“开”字,则是《好大王碑》中的代表造型。我把隶书、简书甚至一些楷书中的结字造型运用到了章草创作中,进一步丰富了大字章草的创作元素和信息含量。

整个创作过程轻松率意,非常愉快,写完后自己十分激动,挂起来看了好多天。这件作品对比关系并不是特别强烈,或许与当代流行的草书创作模式格格不入,甚至略微平淡,但这正与章草的气质暗合,不那么激越,有那么一点小冲突,一切都漫不经心,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或许正是如此罢。

这些年来,我积极探索章草书法的展大书写,非常关注格调的雅正、笔墨的锤炼、草法的取舍,努力整合书体间的融会和贯通,并在某些细节适当进行夸张和重构,让古老的章草创作呈现个人隐秘的嬗变。而这样的探索总会面临着机遇和更多的风险,但是我希望在继承传统、深入经典的基础上能有一点个性的表达和属于这个时代的思考,这很难,但我会义无反顾,一路前行!

供稿:2023年《书法报》第44期 9版
责编:印兆麒

编辑 ▏解超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