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覆灭在北方

 阿里巴巴yht 2023-11-15 发布于河南

“柯尼斯堡”号

大战爆发后的1939年9月3~20日,“柯尼斯堡”号等轻巡洋舰和数量众多的布雷艇、驱逐舰和鱼雷艇组成战斗群参加了西线防御作战。受严寒天气影响,“柯尼斯堡”号到1939年冬都未能真正参战,直到离开船厂时都未能完成引擎试车、模拟作战演练和舰炮测试,甚至三成的舰员都是新丁,前途堪忧。

1940年3月初,入侵丹麦和挪威的“威悉演习”行动开始。在入侵挪威海军基地和卑尔根的战斗中,“柯尼斯堡”号被编入第三战斗群。整个行动都是最高机密,编队舰艇所在的威廉港锚地强制执行宵禁制度,往来车辆被严格管理,80辆卡车和吊车昼夜不停地往各舰上运送必需的军用物资、军用炊具和摩托车等,码头周围地区的灯光也被严格管理以防有人利用灯光发送信息或利于空袭,所有的电话线路都被切断,渡轮未经允许严禁出航。著名的凯撒大桥和船闸也限制开放。4月3日和4日,两艘8000吨的油轮分别率先起航前往纳尔维克和和特隆赫姆。7日晚,负责运输入侵德军部队和物资的列车也到达码头,晚间23点全部装船完毕,所有的舰员和德军第69、126和159步兵团的1900名士兵参与了这次行动。

整个行动的计划、执行和收尾可谓天衣无缝。8日凌晨,入侵编队由速度最慢的“不莱姆斯”号运输船以18节的速度领航,当天下午在设得兰群岛和卑尔根之间的海域发现了英军小型编队的踪迹。18点,北上的德军编队在斯塔万格外60海里处也遭遇到了一支英军巡洋舰编队,但二者几乎是擦肩而过。面对英军编队的威胁,21时40分,一支德军鱼雷快艇编队从黑尔戈兰赶来支援。在接近挪威海域时,编队指挥官很大胆地命令所有舰艇挂起白旗欺骗挪威人。然而警觉的挪威人关闭了所有灯塔和海岸探照灯,德国编队只得摸黑闯入了满布暗礁的海峡。在没有领航员的情况下,不少德军鱼雷艇触礁沉没。编队指挥官、德国海军少将施密特见此情况下令编队减速到7海里,然后由“猎豹”号鱼雷艇探路,终于在凌晨2点通过了马斯泰因海峡。40分钟后,两艘武装拖船赶来开始卸装“柯尼斯堡”上运载的德军登陆部队和弹药物资。中途,一艘好奇的挪威巡逻艇打断了这一过程,在勉强打发走挪威巡逻艇后,又有更多的挪威船只前来观望。好景不长,挪威政府很快发现了德国人的企图,下令对所有在挪威领海内的德国舰艇开火。

清晨4点30分,“威悉演习”行动正式展开。第五战斗群指挥官施密特在得知部队在奥斯陆遭遇顽强抵抗后,决定对该区域进行炮击。“科隆”号首先开火,但随即被挪威守军的210毫米岸防炮击中。“科隆”号在进入卑尔根港口后,第一时间就下锚并开始投放登陆作战部队和物资,两艘鱼雷艇在旁拱卫。

“柯尼斯堡”号完成登陆部队投送任务后追赶编队时,被挪威守军探照灯发现并被210毫米海岸炮击中,右舷舱室被一发350毫米重炮炮弹击中,随即引发上层舱室的大爆炸。溅射的碎片撕开了邻近的储油间和锅炉房,这几间舱室几乎无人幸免。一枚37毫米炮弹击中了靠近舰尾的舱室,弹片造成3死17伤。后甲板也被击中,爆炸彻底摧毁了右舷居住舱室。后甲板的右舷也被挪威炮火轰出一个2.5乘0.6米的大洞。烟囱上被轰出两个直径25厘米的洞,电力供给部分被损毁、甲板下部进水,前桅楼由于浓烟严重遮蔽视线而不能使用、火势一度蔓延到指挥室。

应急修理完成后,“柯尼斯堡”号以22节的高速驶入帕德峡湾并在“科隆”号后方担任警戒任务。随后被拖往一个近岸修理厂,从这里正好可以继续炮击挪威炮兵阵地。然而大量的进水阻碍了蒸汽锅炉的修复,由于失去了电力供应,绞盘无法发力,船体无法下锚固定。最终,舰员们利用潮汐用一艘被岸炮击沉的货轮强行挡住舰体并人工下锚成功。随后“科隆”号和“柯尼斯堡”号的舰炮齐射逐渐压制住了挪威的岸炮火力,纳粹空军的He-111轰炸机也前来助阵,德军终于全面攻占了卑尔根。

下午17时,海军少将施密特召开指挥官联席会议,商议有哪些战舰需要回国检修。“科隆”号和另外两艘鱼雷艇完好无损,需要留守到第二天晚间再返航;“卡尔.彼得”号运输船、数艘鱼雷快艇和两艘武装拖船将会留守卑尔根;“柯尼斯堡”号和“不莱姆斯”号的伤势过于严重,只能就近驻防,并用浮筒支撑舰体以防英国即将采取的反登陆作战。在听取海军工程师对“柯尼斯堡”号的详细检查报告后,施密特批准“柯尼斯堡”号在卑尔根继续修理24小时,但必须在4月10日晚间出航。但当天夜里稍晚些时候,12架英国空军“威灵顿”轰炸机就对“科隆”号和“柯尼斯堡”号展开了空袭,尽管有不少炸弹落在了舰体附近50米以内,但没有造成太大的损伤。

9日黄昏,卑尔根的灯塔被重新点亮,“柯尼斯堡”号缓缓地靠上了斯科特码头,鱼雷快艇和鱼雷舰守卫在旁。大约100名技术工人拼命修复着“柯尼斯堡”号,他们从火车站搬来了替换的火炮和所有用得着的备件,甚至有人在自己的工位和衣而眠。4月10日早晨7时37分,一架英军侦察机在港口上空盘旋了几圈后离开。不久,来自英国空军第800和803中队的15架布莱克本“贼鸥”式战斗轰炸机分别携带着45.4千克的航空炸弹,从奥克尼机场起飞直击卑尔根港。“柯尼斯堡”号是这次空袭的重点目标之一,据英军飞行员事后描述,“只要穿过它的防空网,那就任我宰割了!”这次,“柯尼斯堡”号舰体被三枚航弹直接命中,还有三枚近失弹造成了间接伤害。第一枚落下的炸弹击中了码头,炸伤了“柯尼斯堡”号中部甲板隔舱,在舰体上撕开了一个大洞并造成大量人员死伤;第二枚(也许是两枚同时落下)从舰桥砸到左舷,在电力供给舱爆炸并在水线上炸开了一个3平方米的大洞;第三枚炸弹落入辅助锅炉房,在机组和烟囱的连接处爆炸;第四枚经过击中上层舱室,在靠近右舷的辅助锅炉房上方爆炸;第五枚掉到了码头上,但猛烈的爆炸还是造成了舰尾的严重损伤;第六枚炸弹砸穿了上层甲板,在中部甲板下方的舱室爆炸。

炸弹爆炸造起III号锅炉房进水,横向隔板破裂引起II号锅炉房渗水,而4个锅炉房都有不同程度的渗水。汽轮机、辅助锅炉房和装甲带尚未受损。由于舰上供电中断,单凭人力无法扑灭内部舱室的熊熊大火,飞机弹射器也无法使用,所幸的是大火并未蔓延到弹药舱。德国人最终下令弃舰,所有的通海阀打开,关键部位的弹药在大火蔓延过来后发生着殉爆,很快“柯尼斯堡”号就在海面上永远消失了。endprint

“卡尔斯鲁厄”号

“卡尔斯鲁厄”号的第七任也是最后一任舰长——海军上校弗里德里希.里夫奉命率舰转移到不莱梅港,并担任第四战斗群的指挥官,负责向挪威南部克里斯蒂安松和阿伦达尔运输登陆部队。

4月7日晚22时30分,登陆部队抵达码头附近地区,德军第210步兵团的大约1200名士兵和重型装备登上“卡尔斯鲁厄”号和其他护航舰只。次日清晨5时,“卡尔斯鲁厄”号航至不来梅港北部海域,与停泊在这里的两艘鱼雷艇会合后,以21节的航速开赴赫里戈兰西部海域。启航时的天气不错,晴、微风,能见度很高,海面也很平静。当编队通过角礁后,能见度开始逐步下降到300米以内。“卡尔斯鲁厄”号、“山猫”号、“海鹰”号等依次排成一字型阵型继续前行。4月8日晚6时,能见度已降到了30米,战舰之间只能通过高音喇叭、航行灯和超短波无线电联系。

为了赶上9日清晨5时的行动,“卡尔斯鲁厄”号等舰必须在3时45分赶到克里斯蒂安松。因此不得不打开全部探照灯以21节的速度在大雾中高速航行。4月9日凌晨2时许,挪威海军在接到奥斯陆峡湾的报告后,关闭了所有的海岸警示灯、航标灯和雷达信号浮标。3时,海面能见度降到了0。3时45分,“卡尔斯鲁厄”号探测到峡湾南部入口就在3海里外。由于大雾严重影响了能见度,贸然闯入陌生的海域又有触礁危险,第四战斗群指挥官下令全部战舰在入口外下锚停泊,等待黎明的到来。5时57分,能见度已达到海岸可视。6时,挪威侦察机发现了行进中的德军水面编队,但粗心的飞行员未能确认这些舰只的真正身份。弗里德里希.里夫在作战日志中写到:“浓雾让我们失去了突击的机会。现在行动已经开始一个小时,但我们还未到达预定地点。挪威人的侦察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并且向上级报告。这种情况下我只能放弃原定计划。”

奥德雷伫立着一座由坚硬岩石修建的挪威堡垒,其火力覆盖范围包括克里斯蒂安松的大部分海滩,堡垒的火力包括4门240毫米榴弹炮、2门210毫米、6门150毫米以及6门65毫米火炮。在堡垒东边3千米的岛上部署着3门150毫米和2门65毫米火炮,可以随时对纳尔维克海军基地提供没有射击死角的火力支援。对于接近的德军水面编队,奥德雷的挪威守军在第一时间发射了数枚红色信号弹示警。德军编队也迅速接近并向预定目标倾泻舰炮火力。

挪威人开火后,编队中位置相对靠前的“卡尔斯鲁厄”号成为了众多挪威岸炮打击的目标。由于该舰迎头而来,因此后炮塔被遮挡无法射击,所有能发挥作用的只有A炮塔和部分105毫米炮以及两艘鱼雷艇的部分主炮。尽管挪威人的炮击精度不高,但德军各舰停泊的位置很不利,水域狭窄也让各舰不能发挥全舰火力,行进路线也大部分被自身开火所产生的烟幕遮挡。6时55分“卡尔斯鲁厄”号再度受创。当该舰转向时,后炮塔被击中。舰上舰载机随即被弹射出,观察并报告挪威两个重火力点的受损情况。此时,战斗群离奥德雷还有6.5千米,调整好位置的“卡尔斯鲁厄”号前后炮塔开始齐射,其他的战舰也鱼贯到达作战位置开火。这时德国空军俯冲轰炸机终于赶来助阵。7时50分,在以“卡尔斯鲁厄”号为首的各舰炮火掩护下,高速冲过火力封锁的各舰开始投放登陆部队。雾气在10时左右消散,奥德雷的炮火也开始沉寂,“卡尔斯鲁厄”号随之接到命令往克里斯蒂安松航行,中午12时20分,编队收到奥德雷要塞投降的消息。下午17时,登陆任务完成,所有的德国海军作战单位奉命在挪威港口停泊,

4月19日晚19时,“卡尔斯鲁厄”号等各舰奉命归国。这次依然是穿行于克里斯蒂安松湾峡,不过有了航标船做向导,返航速度达到了21节。这里的威胁在于隐藏在斯卡格拉克海峡的英军潜艇和不时经过的英军侦察机。从奥斯陆湾峡返航则需要担心众多的暗礁和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空袭。

19时58分,德军编队右舷3点钟方向发现了潜艇的踪迹,里夫下令编队全速前进。然而在命令还未传达出舰桥前,他就看见两枚鱼雷向“卡尔斯鲁厄”号直冲过来。旋即一枚命中舰体并在右舷V和VI号隔舱间爆炸。战舰很快失速,不久就向进水的右舷倾斜了12度。海水从破洞中汹涌涌入舰体,迅速往舰尾蔓延,当冲破第四隔间后,主引擎室进水,右舷汽轮机停止工作。右舷电气间进水后发生短路,船尾第VI隔间因水压差过大也无法使用。战损报告显示“卡尔斯鲁厄”号已遭受严重损坏,正在缓慢下沉,海水已涌入第VIII隔舱,位于第III号隔舱的弹药库进水,水泵虽全力运转但于事无补。右舷的裂缝直达水线,超过2500吨海水已涌入下层舰体,放弃“卡尔斯鲁厄”号已是在所难免。不久,编队中的“海鹰”鱼雷艇奉命向下沉中的“卡尔斯鲁厄”号发射了数枚鱼雷,在不远处的英国皇家海军“游荡者”号(HMS Truant)潜艇则目视着“卡尔斯鲁厄”号沉入海底。

“科隆”号

1939年8月25日,“科隆”号离开基尔港前往博恩霍尔姆和格但斯克湾的预定海域集结,针对波兰海军展开巡逻。9月1日,“科隆”号、“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一同返回北海,在9月3日至10日期间在德国海岸和斯卡格拉克海峡一线展开布雷。10月8日,“科隆”号和9艘德国海军驱逐舰协同“格奈森瑙”号战列舰对北海北部海域实施海上破袭战,然而一无所获。12月12日,“科隆”号、“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与5艘驱逐舰从密布水雷的泰恩河通过时被英国人发现,在英国空军和岸基火力的打击下,最终逃脱的只有“科隆”号轻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

1939年至1940年的冬季气候极其恶劣。1940年3月,“科隆”号来到威廉港为“威悉演习”行动做临战准备,作为第三战斗群的旗舰出征,目的地卑尔根。4月9日破晓前,“科隆”号几乎毫发无伤地抵达卑尔根的内港锚地。7时许,“科隆”号开始向桑德维肯港的挪威炮兵阵地开火。8时35分,德国人控制了这个炮兵阵地,士兵开始登陆。晚8时,“科隆”号突然遭到英军“惠灵顿”轰炸机群袭击,减员严重,后来在驱逐舰的增援下才勉强脱身。此后的8个月,未被安排任务的“科隆”号一直游弋在波罗的海。其中自6月26日至8月8日一直在基尔港的德意志造船厂接受检修,当德军筹备在英国南部沿海地带登陆的“海狮计划”时,“科隆”号才从船坞被拖出。9月“海狮计划”被取消后,“科隆”号来到了哥腾哈芬继续未完成的检修,直到次年3月28日。这次检修包括:舰尾鱼雷发射装置被拆除,安装消磁控制系统,B炮塔顶端安装了一个供Fi-282型直升机起降的15平方米木制平台。endprint

1941年初夏,“科隆”号加入波罗的海舰队的北部集群,这支强大的水面作战力量包括“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和“纽伦堡”号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5艘鱼雷艇。9月23日,“科隆”号从施韦因蒙德出发前往亚兰群岛海域封锁苏联红海军舰队,29日返航。10月12~21日,“科隆”号奉命炮击苏联在戴戈岛的滩涂控制区域,为德军登陆部队提供了炮火掩护。10月13日,在戴戈岛北部海域,“科隆”号侥幸躲过了苏联海军SC-323号潜艇的鱼雷攻击。10月14日,“科隆”号又奉命炮击爱沙尼亚岛。随着这一年冬季的来临,波罗的海海域大部分海面结冰,“科隆”号随即转战北海。

1942年2月5日至5月23日,“科隆”号回到威廉港接受大修,主要变动包括:拆除起重机部位探照灯平台、拆除舰桥前端6米高的防空炮测距仪、安装新型防空雷达等等。这期间“科隆”号又相继迎来了两任舰长。7月13日,“科隆”号前往挪威巡逻,中途停靠奥斯陆并在8月6日抵达纳尔维克,极大地减轻了“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的战斗压力。9月10日,由于D级轻巡洋舰在恶劣海况下适航性上的设计缺陷,“科隆”号在该海域问题重重,无法充分发挥战斗力,以至于在1943年2月奉命暂时退役。

此时纳粹德国的东线战场溃败,需要海军从海上提供更多的支持,数量众多的退役战斗舰艇也从封存状态被重新启用。1944年1月,以“科隆”号轻巡洋舰为主力的水面编队重新组建,“科隆”号也被拖至柯尼斯堡的造船厂进行适航性相关的改装。1944年6月1日,“科隆”号作为军校训练舰重新出海。1944年10月11日,“科隆”号从施韦因蒙德运送90枚水雷到奥斯陆峡湾,在那里和两艘德国驱逐舰会合。12月13日至14日,英国空军轰炸机在奥斯陆峡湾对“科隆”号实施了集中轰炸,数枚近失弹严重损毁了“科隆”号的动力系统,该舰只能回到德国本土进行维修。

1945年1月27日,威廉港上空密布着高炮炮弹的弹幕,空袭警报几乎是不停歇地响起。当天的空袭来得很快,第一枚炸弹几乎在空袭警报响起的同时落下。船厂工人们和舰员们同时努力修复着“科隆”号舰体上的大坑。虽说舰上火势不太严重,但为避免战舰倾覆,舰长命令所有舰员和工人尽快撤离到岸上。

2月初,盟军空军再次对威廉港进行轰炸,“科隆”号再遭重创。3月30日,盟军B-24轰炸机对威廉港实施地毯式轰炸,“科隆”号已是半沉在船坞里。4月5日的空袭中,依然有不少技工和舰员留在“科隆”号上,试图倚靠舰上尚存的武器抵挡盟军的进攻。由于半沉,“科隆”号的部分舰炮依然可以工作,其中就包括150毫米的B炮塔。5月,在盟军地面部队进入威廉港时,“科隆”号的重炮给盟军坦克部队和步兵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战争结束后,“科隆”号在船坞就地部分拆除,最终于1956年全部拆解完毕。endprin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