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疖 师承笔记

 随遇而安如当下 2023-11-15 发布于上海

<概述>

1.定义: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①初起②成脓③破溃+红肿热痛>。

《外科理例》曰:“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

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型★、坚硬型)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单个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蝼蛄疖)、疖病等。

2.特点: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总结:疖=根浅+3cm+红肿热痛+易脓、易溃、易敛。

<疖的病因病机>

1.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

2.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

3.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因瘙痒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毒潴留,脓毒旁窜,则成蝼蛄疖。

体质虚弱,或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阴虚者,或脾虚便溏者,易染毒而成疖病。

<疖的临床表现>

暑疖(夏秋之间<小儿及新产妇头面部>—①有头疖→中心脓头

②无头疖→中心脓头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头顶肉薄>)

①坚硬型→肿势小,根脚坚硬(红肿坚硬疼痛,数日出脓少许,但肿硬不消),或愈合后会复发,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日久头皮串空,如蝼蛄串穴之状病久可损及颅骨。宜(外治)十字形”剪开配合垫棉法

补充:若无红肿热痛,一般不必内服药,单用外治即可。

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疖病的辩证论治>

【疥的內治法】:清热解毒(主)

趣味串记:(网络引用)

疖病热毒五味消,暑热浸淫清暑汤

阴虚内热增液仙,脾胃虚弱五神参。

1)邪盛正不虚→热毒蕴结证『疖病』→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常见于【气实火盛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疖肿或一两个,或散发全身,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实证』。

2)邪盛正不虚→【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发于【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浅,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苔薄腻,脉滑数『实证』湿(主)+热。

3)正虚邪盛→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疖肿此愈彼起,或散发全身,或固定一处。易转为有头疽。伴口干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虚实夹杂(邪气盛)』。

4)正虚邪盛→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疖肿泛发全身】,成脓,收口时间都较长,脓水稀薄,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脉濡『虚实夹杂(邪气盛)』。

【疖的外治】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洗;大者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

补充:有头疖局部扑撒绿袍散,无头疖用龙蟾雄黄酒调青冰散外敷,每日2次。

【脓成宜切开排脓】(切口不宜小,挤脓务尽),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补充:切口以无藏脓之处为度,应尽量剪去空腔内胬肉和坏死组织,挤净脓液,胬肉多者上掺五五丹或七三丹,腐脱新生时用五宝丹或八宝丹,外敷四黄纱条,应用压垫法包扎,迫使皮肉骨相连一体。

&【宜“十字形”剪开】→蝼蛄疖、有头疽、脂瘤】&

<调护>

注意清洁卫生,不要在强烈阳光下暴晒。出现痱毒后,及时扑撒清热祛暑粉剂。一旦头部发生此病不宜再洗头。

(文中图片为网络引用——特此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