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统计,超过99%以上的甲骨出土在安阳殷墟,这意味着殷墟时代甲骨文已经成熟。甲骨文是在殷墟时代突然产生的吗?按理,任何事物的成熟,都有着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甲骨文是什么时候造出来的?其源头是什么?有人说贾湖遗址的龟甲上有“目”字,这是汉字的源头,也有人说,半坡陶符、崧泽陶符、良渚陶符是汉字源头,他们到底是符号,还是文字,目前还难以确定。然而至少在四千年前,汉字已经诞生,这是非常明确的事实。而殷墟时代的甲骨文只是成熟时期的文字。1尧舜所在的龙山时代,最知名的文字是陶寺扁壶朱书陶文。1984年,陶寺遗址晚期(约公元前2200-前2000年)居址的灰坑H3403中出土了一件写有朱书文字的陶扁壶。这件器物为一件残器,仅存口沿和部分腹部。在扁壶的正面鼓腹处有用毛笔朱书的“文”字,在背面平腹处朱书“尧”字,也有人释作“邑”或“唐”字。史传尧都平阳,扁壶朱书陶文的发现,为这一说法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朱书文字的字形结构与甲骨文基本相似,已经不是简单的刻划符号。2006年,在陶寺遗址Ⅰ区TG9H64中还发现另一件朱书文字的扁壶残片,年代为陶寺文化晚期偏早。整个字形不甚明了,从笔道趋势看,类似H3403灰坑出土的朱书文字“尧”字下部“人”字的头部。 2017年陶寺遗址Ⅱ区M26的墓底北侧壁龛中出土了一件有刻文的骨耜,这件器物未见使用痕迹,有学者将这个结构复杂的刻文释作“辰”,它是一种农具。因此这个写有“辰”字的骨耜很可能是一件与农事有关的礼器。 上述两个朱书扁壶,以及带有刻文的骨耜的出土,意味着,尧舜时期已经广泛使用文字。21981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一件小口尊,其肩部刻有三个“奇异符号”。李学勤针对陶尊肩部右侧的“目状纹”指出:“这个符号的形状很特别。它是由圆转流动的弧线构成的,右端呈略向下弯曲的尖角形,左端为向下卷钩的螺线形,图形中央有一圆点。” 李学勤接着说:“或许有人会把整个符号看作眼形,中央圆点是睛珠,这同符号的轮廓实不相符。同时要注意到,'臣’字形的眼,直到商代二里岗上层还不曾流行。”这里已注意到这个“奇异符号”与甲骨金文“臣”字的有机联系。
 李学勤还特别指出,“类似的符号”在20世纪30年代良渚文化发现的一件椭圆形黑陶杯上已“发现过”。 “臣”本是对古代男性罪人和战俘的贱称。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一文里指出:“臣民均古之奴隶也……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到了尧舜时期,“臣”成为帝王的“股肱耳目”,《尚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可知“臣”的地位上升。二里头陶尊上的“臣”字,既像耳朵,又像眼睛,大概就是“股肱耳目”的体现。殷墟时期,甲骨文中的“臣”,多指地位较高的职官。陈诚先生指出,商代的“小臣,有的地位很高,仅次于王,近似于后代之大臣”。二里头陶尊的第三个符号是“臣”,那么前两个是什么字呢?蔡运章认为是“曲”。第一个曲的意思是致献,第二个曲的意思是酒麯。所以三个字的意思是:卑臣屈身向神灵致献美酒。 1991年,新密市来集镇黄寨遗址因为修建宋大铁路,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形式多样的陶器,以及石斧、石铲等生产工具,其文化时代属于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其中有一件牛肩胛骨,上面有近乎文字的二个刻辞,与二里头文化的文字符号相差无几。第一个符号可能是“羊”。第二个符号,文字学家李维明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夏”字。准此,则“夏”很可算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甲骨文”,诞生于3800年前。
 1993年,在洛阳皂角树遗址发现了“车”字,它与荥阳西史村商代遗址陶文“车”字写法一致。 1995年,在夏末商初的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史家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两片羊肩胛卜骨:一片正面刻“入”字,反面刻“□句五”3字;另一片刻“羍”字。如今,这两枚看似残缺且不起眼的卜骨,已成为桓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1953年,在郑州商城二里岗发掘出土了两片刻着文字的动物骨骼。其中一片牛肋骨引人注目。《郑州二里岗》发掘报告释读出其上的11个字:“又乇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由于出土地层单位不明确,该骨辞的年代归属争议较大。陈梦家等学者认为可能为殷墟时期,而李学勤、郑杰祥等学者则认定该甲骨应属早商二里岗期。
 由于殷墟甲骨文中有“又亳土”记载,学者判断“乇”是“亳”的早期写法。因为辨读了“乇”字,于是就破解了重大历史谜团:原来郑州商城就是商初都城。1964年,河南郑州杨庄出土一件珍贵的兽面纹爵。腰部有鋬的一侧为一对称的双“目”。 1995年以来,小双桥遗址先后出土了不少的朱书陶文和刻画陶文。内容可以分为数字类,如一、二、三等;象形类如天、目、矢、匕等;徽记类如族名、国名等;祭祀短语类,等等。 商代前期,最先兴盛的城市是郑州商城,那里发现了牛肋骨辞,后来郑州商城北边的小双桥遗址兴起,那里出现了大量的文字。这种现象足以说明,商代前期文字已经足够成熟,虽然,文字的数量可能不是非常多。4如果说商代晚期之前文字的数量还不够多的话,那么殷墟时期文字开始爆发式涌现。答案是,商王武丁在其统治的50多年间,网罗了四海八荒数百贞人集体创作了新的文字,并以此进行贞卜。所以,李学勤、彭裕商才会这么说:就目前所知,全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凡是能确切判定年代的,都以武丁时期为最早。迄今为止,还未找出确切属于武丁以前的甲骨刻辞。 也许,盘庚时代,对文字的需求还不是那么强烈,然而到了武丁时期,因为平叛和统治的需求,对文字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新的文字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总之,正如郑yf所言,文字的孕育很可能是“一个漫长期和一个短暂期之结合,前者是多种视觉符号形式的呈现期,后者是文字系统的初创时。”我们很难弄清楚,“多种视觉符号的呈现期”始于何时,也许是贾湖遗址一期的时候,也许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具体时间,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多种视觉符号的呈现期”的结束时间,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那就是盘庚执政的时候。盘庚之后,武丁开始了系统地创造文字,于是新的时代开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