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江苏省|孙全枝:消失的年味

 阿拉善文学 2023-11-17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作者:孙全枝|江苏省

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反映无数在外打工人对年的殷切期盼,对合家团聚的迫切心情。春节这个欢乐祥和辞旧迎新的节日,情系华夏儿女对美好未来向往,特别是那些关于“年”的习俗,更能反映人们对“年”的崇拜与神圣。
在我小时候,过年是非常隆重又非常热闹的节日,腊月刚过半“扫尘”习俗拉开年的序幕。扫尘是有讲究的,民间流传谚语:“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要没得,扫二十。”家家户户必须在腊月十九前,把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干净净,把穷运和晦气一起扫出门,迎祥纳福,避邪镇灾。
经过几天大扫除,每家每户焕然一新。腊月二十三迎来“送灶”民俗。在这一天每家要清洗灶台,清理灶膛和烟囱。为了送灶神,我们这里每家都要包“送灶饼”,供灶神路上吃,祈祷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说好,祈求来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好兆头。
“送灶”过后,预示着忙年开始。忙年第一件事是磨豆腐,不管你家穷还富都要做一筐豆腐。关于磨豆腐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灶王爷辛苦工作一年,终于有了几天假期。当然,上天后他忘记人间嘱托,立刻上奏玉帝说人间如何疾苦。玉帝不相信,决定第二天到人间看看。人们得知玉帝要来人间,纷纷磨起豆腐,晚上家家户户都把豆渣放在锅里。玉帝看了一家又一家,家家都是吃又粗又苦的豆渣,当即决定来年加大对人间的治理。
磨完豆腐后,腊月二十六家家杀猪宰羊,如没有猪羊可杀,必须要到集上买“头刀肉”俗称“割年肉”预示来年天天有肉吃。这一天又是洗澡日,男女老幼要到澡堂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埃、晦气、疾病等!民谚:“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蒸年糕蒸馒头是春节必备之物,这里的馒头是有馅馒头。有白菜肉馅、萝卜豆腐馅、豆沙馅、最差的是山芋干馅。不管你家是穷是富都要蒸一些年糕、馒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家过年无粮蒸馒头,又怕别人笑话他家,于是在锅上架起蒸笼,笼了一锅清水,邻居看到他家屋内热气腾腾,真不知道他家蒸了个寂寞。民谚:“不蒸馒头争口气!”由此得来。
除夕,我们这里称“三十晚”。这一天是一年最后一天,合家团聚的日子,不论你生在何处都要赶回来吃年夜饭,这顿饭是一年最好一顿,非常丰富。更忙碌的是那些会写毛笔字人,那时贴的春联全部手工写,乡下人会写毛笔字很少,就连我“三脚毛”工夫也派上用场,帮别人家写了一整天,完了还要自家贴春联。那时除了贴春联还有贴福字、窗花、门神、年画、挂浪、挂灯笼等,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各种民俗表演轮番上阵,“跳财神”身穿红衣舞步妖娆;“挑花旦”体态轻盈貌美如仙;“唱麒麟”锣鼓喧天曲调优扬,“跑旱船”你摇我拉乘风破浪……
小孩最激动是除夕晚上,不仅能分到几毛“压岁钱”,还能分到只有过年才有的糖果与桂片糕。每家都烤上一盆旺旺的“元宝火”,表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人畜兴旺。我还见过父亲用芦柴做成火把,点着后围绕房子照上一圈,说是给“财神”带路。母亲把刚刚炒好的花生瓜子揣了上来,所有人围在火盆边嗑着瓜子,一边唠嗑,一边“守岁”。据说“守岁”时间越长越好,而且一整夜亮着灯,寓意健康长寿。
大年初一开门鞭放得越早越好,从凌晨开始此起彼伏一直到天亮。大年初一早上吃的也有讲究,饺子不说饺子,叫“弯弯顺”;汤圆不说汤圆,叫“元宝”。初一这一天不许扫地,实在要扫也从外向内扫,寓意财不外流。这一天也不能动刀动剪子,不然的新的一年会“破财”。如果这一天谁家死了人是不能报丧的,只能盖在家里,不许哭,等过了这天才能发丧。
大年初一人们见面第一句话这是“恭喜发财”。晚辈要给长辈叩头,亲戚朋友相互拜年,中午拜年酒宴开始,一直喝到晚上,人们开怀畅饮,忘记所有不开心的事,纵情享受节日带来的无比欢乐氛围!
初二回娘家,这一天不管你是出嫁的老姑娘还是刚出嫁的姑娘,都要带着姑爷、孩子一起来娘家拜年。大人们忙碌中午丰盛的饭菜,孩子们忙着放烟花鞭炮,空气里弥漫着鱼肉香味和放鞭炮带来的火药味。各家推杯换盏,你请我待,浓浓的节日情怀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才逐渐谈去……
时光荏苒,时过境迁。我常年奔波在外忙于生计,偶尔回家过年,短暂的停留没有多陪家人,甚至多少亲朋好友都来不及打招呼,又奔赴新的旅程,无法顾及亲情、友情。
我在杭州工作其间,由于工作性质过年不能回家。由于春节外地人都回家过年了,昔日繁华的城市安静了许多,这里没一丁点过年气息。不放烟花爆竹,不贴春联,不磨豆腐不蒸馒头就哪是过年?
我的房东老俩口有儿有女。大年初一我看见她俩坐在大门口低着头晒太阳,问后才知儿女都出去旅游了,哪有人来拜年。菜市场都关门了,买菜成了难题,她们最怕过年,过年过个寂寞,要不是大门上那个“福”字,真不知道现在是过年。
去年春节我有幸回家过年。乡下人过年比城里肯定热闹许多,我心里充满期盼。回家那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我没见老婆有多忙碌,闲得很。我随口问她:“今天是送灶,送灶饼包了没有?”老婆很惊讶:“好多年都不包送灶饼了,想吃饼镇上买去,啥饼都有!”我嗤之以鼻,那能叫送灶饼?我还得知磨豆腐早成了往事,馒头也不蒸了,春联也不用人工写了,都用钱去买。
年味的缺失,受大环境影响,也有内在因素造就。在日新月异大环境下,人们生活从温饱向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成了当今主题。于是,好多城市农村实行烟花爆竹禁放令,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到这里戛然而止,令人心酸不己。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平常的日子比过去过年还要好,人们对“年”的向往如日落西山,好多传统习俗在人们懒散中消失殆尽。三年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春节本是万家团聚时刻,无奈只能两地相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助推了年味的消失,无数打工在外地的人们,响应国家号召异地过年,视频聊天,发个红包就算过年了,就连万人空巷的春节联欢晚会也逐渐色彩暗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要想回归宋代王安石笔下的过年场景,政府部门适当放宽燃放禁令;科技部门大力研发无污染的鞭炮;交通部门确保春运道路畅通无阻;文化非遗部门把濒临灭绝的传统表演习俗,重新舞起来、跳起来、吹起来、唱起来……更希望所有人动动你的双手,把丢失的过年小习俗重新捡回,让“年味”回归民间,回归自然,让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在祥和、安定、热闹、风情浓郁的民族氛围中度过一年又一年……

孙全枝,男,60后,江苏灌云县人,自幼喜欢文学艺术,诗刊社刊授学院第四期学员,9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入选多个诗集文集,并有诗歌散文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年来在全国各大报刊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近百篇首作品。现为江苏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灌云县作家协会会员;潮河湾文学社会员,《美篇》平台“情感领域优质作者”等称号。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学】公众平台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驼铃》文学季刊、阿拉善盟作家协会、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推荐原创文学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公众平台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评论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