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牛弹琴(诗0318):咏史(​一一五、李贽 两首)

 小楼春日 2023-11-17 发布于广东

咏史 一百三十二目,一百四十六首(二〇二〇年一月二日至三月二十一日)

新春伊始,肺疫肆虐。全民动员,宅居抗毒。无怡情之郊游,宅清静之校园。既绝友朋之聚会,再检既阅之诗书。略翻一过,趣味依然。暇想联翩,凝为小唱。

一一五、李贽(两首)

不唱官腔不抱团,任渠焚毀笔千竿。鸢飞鱼跃胸怀阔,卸去缰绳天地宽。

道在异端亦醒神,童心说尽性灵真。剝离礼教遮羞布,功过评量有后人。

      李贽(1527 -1602),又名林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贽中举人后,历任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姚安知府。后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

     他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又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他们的目的只是谋取高官厚禄。

      他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他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不应盲从。为了打破孔孟之道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历史人物。

      他认为,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他们有值得社会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他又提倡婚姻自由,反对歧视妇女,对宋明理学设下的教条,作了全面的否定。

      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曾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访问讲学。李贽一开坛讲学,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一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名人。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对这些压力,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诗文的写作要写出自己的“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滥情吹嘘的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一生勇敢地、毫不留情地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朝廷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了他,并焚毁他的著作。1602年3月15日,李贽留下一偈:“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元,首也,即头颅)”,以剃发为名,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

     他的著作由后人收集编辑,有《藏书》《续藏书》《焚书》《史纲评要》《初潭集》《明灯道古录》《九正易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