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祖坛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悦来阅好吧 2023-11-17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神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行由品》

慧能的这个偈子,是针对着神秀的偈子而作的。偈因此形成对比,由此成为千古以来的一个著名公案。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当然不是树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是见相不见实。
慧能直否其相,直指其实,是见实不见相,所以说'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明镜喻心,镜有台,心无台。
神秀说'心如明镜台',就把镜子的比喻落实了,着了镜子相,因此见相不见实。
慧能直否其相,直指其实,是见实不见相,所以说'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本来指本心,本心自在,本无一物。
神秀因为着了镜子相,以镜子这个有相比喻来理解心,所以才要'时时勤拂拭'。
慧能直否其相,直指其实,是见实不见相,所以说'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心本无物,又何来尘埃呢?
镜子才会落尘埃,本心哪里有尘埃。
神秀着了镜子相,故以为会落尘埃,所以才要以'时时勤拂拭'来'勿使惹尘埃'。
慧能则直否其相,直言其实,因见实不见相,所以说'何处惹尘埃'。

神秀偈为【修行】境界,为心之可为;
慧能偈为【】境界,为心之本在。
故二者并不矛盾,亦无是非,只是境界不同,高下有别。
神秀以修为境界来见性,但他不知见性境界,这恐怕是弘忍之过。
或许弘忍平日对弟子们只讲修为,不讲见性,却蓦然要他们呈一个“见性偈,令弟子们摸不着头脑,都不敢作偈,所以都等着神秀。
神秀也摸不着头脑,可是不写又不行,因此心里惴惴不安,硬着头皮写了一首,也只能是总结弘忍平日所教授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来写。
《坛经》中华书局经典版
一枝书斋
22

神秀心在修为,故作“修为偈”;慧能心在觉悟,故作“见性”。所以二者不同。
慧能是自己觉悟的,没有向谁学过修为之法,因此只讲【】,不讲【渐修】。
☆ 顿悟者,直接觉悟,言下即见,直明本心。
由于慧能否定了以往通过修为见性的传统道路,直指人心,另辟蹊径,因此才成为中国禅宗的开创者
自慧能开始,开立的禅宗,是专攻觉悟,无关坐禅修为的,此即顿悟法门,故称'直了成佛'。
所谓顿悟,见了就是见了,没见就是没见。
没见通过修为,也未必能见。
若是能见,当下即见,一言即见,何劳修为。
——《究竟无证 坛经谛义》
【究竟无证 坛经谛义】
一枝书斋
86

在修行路上,神秀和慧能的对话引领我们去思考【渐修】与【顿之间的关系。

渐修,是指通过逐渐的修行、积累功德、修正错误思维和行为习惯等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达到觉悟的境地。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毅力。
在渐修中,修行者通过持戒、修福、精进、定慧等种种修行方法,逐渐净化心性,消除烦恼,逐步觉悟真理。
顿悟,则是指在某一瞬间,突然间开悟,直接领悟到真理的境地。
它并不必须经过渐进的修行过程,而是在一刹那间,心灵突然明澈起来,彻底领悟到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真相。
有些人可能经过长时间的渐修之后,突然顿悟;而有些人则可能在一瞬间触发顿悟。
顿悟是一种内心的觉醒,无法通过外在的条件或者时间来预测。
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都是我们修行旅程中宝贵的经历。
☆ 修行,是一种内心悟性的开发觉知的提升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勇敢的精神,迎接修行中的每一个奇迹和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