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败北”“追北”为什么都是“北” | 汉字中的文化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11-17 发布于陕西

图片

“东西南北”的“北”最初也不表示方位。
“北”的甲骨文字形像两个人背靠背站立,表示相互背离。金文以后的字形基本上与甲骨文字形一脉相承。

图片

“北”的字形演变

一般认为,“北”最初的意思是“相背、背离、违背”。许慎《说文解字·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也。”“乖”就是“背离、违背”的意思。《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大意是说,吃人肉,煮人骨,条件困苦至极,而士兵却没有反叛背离的念头,这是孙膑、吴起调教出来的军队。
“北”也可以指脊背。《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某头左角刃痏(wěi)一所,北二所。”意思是说,某人的头部左角有刀伤一处,脊背有刀伤两处。
古代双方交战,战败一方的士兵会朝着背离战场的方向溃逃,于是,“北”就有了“败逃”的意思。《孙子兵法》曰:“佯北勿从。”意思是不要盲目追赶假装败逃的敌人。《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是说鲁国有人跟着国君打仗,打几次败几次。在此基础上,就有了“败北”的说法,意思是打败仗。《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哪怕是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最终也在乌江边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后来,不仅是打仗,凡是在比赛或竞争中失败,都叫“败北”。比如,唐代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秉翰执简,败北而归,不可以言乎文。”这里是说在科举中落第。

图片

鸿门宴,河南南阳汉墓出土

在“败逃”的意思基础上,“北”进一步又可以指“败逃的敌人”。《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汉代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追北”“追亡逐北”意思都是追击战败逃跑的敌人。
“北”表示跟“南”相对的方位这种意思和用法早在甲骨文中即有用例,后来则逐渐成为它的主要意思和用法。《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g)。”大意是说,冷飕飕的北风刮来,漫天大雪纷纷扬扬。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是说在深潭边找到的两块山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南边那座山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一般认为,“北”的方位意思和用法仅是借用了它的字形。不过,也有意见认为,这跟它最初的意思之间不无联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古代通常以朝南为正向,那么,背对着的就是北方,因此,就用“北”来表示跟“南”相对的方位。当“北”主要用于表示方位以后,它最初所表示的“背离”“脊背”等意思就由下面加了“月(肉)”的“背”来承担了。
表示方位的“北”用于动作行为时,表示“向北行”的意思。《吕氏春秋·孟春纪》关于孟春时节物候的描写中有“候雁北”的说法,意思是到了这个时候,大雁之类的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

图片

[明]项圣谟《画芦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需要注意的是,“北面”一词,在古文当中常常表示“面朝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南面”“北面”的“北面”意思不一样。按照古代礼仪,臣拜君,卑幼拜尊长,都是面向北行礼,因此,“北面”在古代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臣服于人。《史记·田单列传》:“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北面于燕”意思是向燕国称臣。二是表示拜人为师或行弟子敬师之礼。《汉书·于定国传》:“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于定国迎接老师,受学《春秋》,亲自拿着经书,面向北行弟子之礼。明代陈宏绪《寒夜录》:“董萝石年六十有八,慨然北面阳明先生。”明代学者董澐以近古稀高龄,向比自己年轻十五岁的王阳明拜师求学。

(本文原载《月读》2023年第10期)

图片

图片

《月读》杂志依托中华书局的资源优势,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注重结合时政热点、大事大势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传统经典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当代社会提供传统的营养源泉。


图片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