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千古名相还是大宋罪人?不管如何,他的思想注定光照千年

 历史研究室 2023-11-18 发布于江苏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六,在江宁的王安石带着对大宋前途无限的忧虑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在前几个月,一直反对自己变法的司马光重回朝廷担任执宰,尽废新法,他花费一生心血的变法就此化为泡影,也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王安石虽死,但他身后的评价却一直两极分化,到了宋高宗时期,先被追夺王爵,后毁去配享的画像,此后几百年,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一直走低且褒贬不一,在肯定与否定中不断摇摆,抚开历史的疑云,回到千年前的那场变革,王安石的变法究竟值不值得?

变法路上注定是孤独的

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在父亲王益临江军判官任上,少年时代的王安石一直跟随父亲升迁调转前往各地,也让他充分领略到了大宋各地的风情,王益为人简朴且务实为民,在任上都会尽力做一些兴利除弊的事情,也让王安石耳濡目染,促使他走上日后变革的道路。

虽然到处辗转,但王安石在读书一道上却从不让王益操心,从小王安石就表现出惊人的读书天赋,读书诵经过目不忘,被誉为少年天才。

景祐四年(1037年),年仅十六岁的王安石跟随父亲进入京城,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一时间京城人人都在谈论满腹才华的王家少年,但不久父亲去世,王家突然困顿起来,因为王益做官期间未购置田产,一家人都靠他的俸禄生活,失去了收入来源后的王安石不再风流自赏,而是埋头苦读。

王安石

也是在这个时间,他体察到了北宋开国以来社会积弊已久的矛盾,忧国忧民之心日深。

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第四,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但在吏部报道后就离开了繁华的京城,去往大宋的各个地方州县,从基层开始干起,整整二十年,从判官做到知县、通判、知州,靠着实打实的政绩不断升迁

说实话以王安石的才华和能力,本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入朝为官,朝廷也多次征召他入京做官,但他却执拗地跑到地方做了个知县,并且一做就是好几年,而在地方任官期间,他勤勤恳恳、修水利、开荒田、治洪涝、斗豪强、提拔学子。

所有人都在惋惜王安石,但只有王安石自己知道要做什么,个人的前程哪里比得上百姓的需要,而在担任鄞县知县期间,他多次看到春夏时节的百姓手上已无粮,而新粮还未丰收,不得不向地主借贷,高额的贷款让百姓苦不堪言。

王安石根据调查后就将官府的粮食借给百姓,让他们丰收后再进行归还,且利息远比地主豪强低很多,这样百姓可以吃饱,官府也可以增加收入,唯一利益受损的就是地方住豪强,这也是日后王安石“青苗法”的最初实行的地方。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听闻王安石的名声,任命他为江宁知府,不久就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此这对君臣开始相见,宋神宗时期,国库日益空虚,而辽和西夏也不断骚扰大宋边境,为了摆脱北宋的政治危机,宋神宗开始谋求变法,这和王安石的理念不谋而合,而王安石提出的想法正合宋神宗之心,君臣决定共同改变大宋。

君臣共同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位列执政之列,次年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开始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基于北宋开国初年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导致宋神宗时期“三冗”问题过于严重的情况下才进行变法,但在北宋那个时代,谁也不敢动官制和军制这些立国之本,也因此王安石的变法注定将会以经济为主,顺带着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

变法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几个变法基本都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的变法,其中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其他朝代也有过涉及,基本都是核查土地以及劳役来增加税收。

至于青苗法、均输法和市易法则是非常罕见的变法内容,也仅仅在王安石变法里出现,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这三个内容其实就是让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收通过一系列经济干预政策,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增加社会上的财富

说实话,放到现在大家可能感觉没什么,但在一千多年的农业社会里,王安石提出的这几个思想无疑是非常超前的,在古代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学习教材的时代,王安石所掌握的经济学知识已经超越了当时任何一个人,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最为值得称赞的地方。

当然超前意味着同时期的人不会理解,也因为王安石的变法遭受了巨大的阻力,王安石也明白变法会得罪大部分人,但他一生都坚持和贯彻自己的理念,哪怕众叛亲离,他都在所不惜,这也是王安石一生最为了不起的地方。

哪怕众叛亲离,他都在所不惜

那么王安石变法为何还是失败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超前的思想与当前的实际严重脱节了,毕竟宋朝还处于农业社会,缺乏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如此一来王安石的变法注定不会让市场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转,只能借助于朝廷的力量强制执行,但封建时代并没有合适的方式来高效完成这个经济调节的任务。

王安石只能进一步强化朝廷的权威以强制的形式进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朝廷又必须占据主导地位,最终让变法沦为地方官员政绩上的考核,地方官想要获得更高的考核评价只能又进一步的通过官府手段强制推行,市场彻底扭曲,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如此一来,王安石强行变法所导致的后果自然被老对手司马光等人攻讦,虽然司马光没有王安石的经济才干和长远的眼光,但作为一名历史大家,司马光见惯了历史上的各种变法,也明白王安石的所作所为最后都逃不过如桑弘羊那样与民争利的结局

而他看法也代表了北宋士大夫阶层的看法,也因此各个反对变法的人都聚集在司马光的身边。

几乎所有人都在反对

说实话,王安石的变法初衷是好的,就是增加国库收入,变法后国库也的确迅速丰盈,一直到宋徽宗时期都收益,但国库充盈的背后其实都是百姓的血泪,王安石本意并不愿意让百姓在变法中受到损失。

但变法是靠官府强制推行的,而为了自己考核得到好评自然会强制推行,层层摊派下最终落在了百姓的头上,尤其是青苗法,本意就是保护青黄不接时期农民度日的贷款行为,却变成了增加税收而强制摊派的高利贷,这一点是王安石始料不及的。

更要命的事王安石变法中一些投机的官员聚集在他身边,部分官员为了升迁不择手段,直接造成越是通过各种新法从民间获取更多赋税的人升迁更快,这也是为何王安石身边变法人员除了他自己以外基本都是心狠手辣的酷吏的原因。

这是王安石无法解决的地方,毕竟不用他们无法推行变法

比如吕嘉,他是王安石变法的铁杆支持者,但他根本没有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真谛,在推行市易法的时候,吕嘉却并没有贯彻好物价便宜的时候买进,物价高的时候卖出的变法核心内容,直接一刀切,形成了垄断市场,一时间民怨沸腾,王安石也被牵连弹劾,最终被罢相。

王安石知道吗?相信他也是知道的,但他既没有改变这种升迁方式,也没有严惩这些官员,因为他太需要变法成功了,在诸多大臣反对的情况下,他必须快速地向宋神宗证明自己变法是正确的,至于变法中这些官员的行为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严惩他们,谁还会执行自己的变法内容呢?

而在离开朝廷之时,他的好学生吕惠卿继续推行新法,但吕惠卿却是背叛了王安石,虽然推行新法但又怕老师回来和他抢权,一直防备着王安石,且曲解了新法内容,如此折腾下,新法差点崩盘,最终宋神宗还是请回了王安石。

宋神宗

只是此时的宋神宗已经没有当初全心全意支持他的想法了,为了防止王安石一系做大,他放任守旧派和王安石作斗争,大搞平衡之道,如此一来,没了皇权加持的变法还有什么成功的希望?

回想自己这么多来一直想要国富民强,到头来昔日好友变成了官场宿敌,自己的好学生却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宋神宗不理解他,家人兄弟不理解他,自己彻彻底底成为孤家寡人。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长子病逝加上宋神宗对变法不再如当初那么支持,王安石心灰意冷,辞官回到江宁隐居,直到病逝,而他的新法也随着宋神宗的趋势,守旧派的上台去全部被废,就连一些对百姓有益的政策都被废除,至此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

要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吗?从结果来看,朝廷府库的确充盈了起来,但从过程来看,变法期间诸多投机的官员为了升迁变相地盘剥百姓,百姓未能如王安石所想得利,反而得到了盘剥,对于新法不再支持,让新法失去了根基,走向了失败。

加上宋神宗和宋哲宗时期反复变法,新旧两党不断内耗,诸多人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一人,这也是王安石日后不断被贬低的原因,直到晚清后评价才逐渐好了起来,也意识到王安石走的路其实是一条孤独的路。

他的思想和品德注定会光照千年

回首看来,终王安石一生,他从未偏离自己的本性,在私德方面更是无可挑剔,不贪不腐,不讲排场,生活节俭,就连一件衣服都能穿很多年。尽管性格上有些执拗,但哪怕是司马光这些反对派都不得不承认他清廉高洁,富有才智。

在浮华的世间里,有些人选择了安逸度日,有些人选择醉生梦死,但王安石却选择把自己化为利刃,用自己超前的理念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做对得起光阴和岁月的事情。

他在执拗地做个好官,执拗地打破常规,执拗地想要完成国富民强这一毕生的梦想。也因此,他的思想和品德注定会光照千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