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临城下——松锦大战的序幕

 历史最美 2023-11-19 发布于重庆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王振华

字数:2267,阅读时间:约3分钟

1640年3月,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奉皇太极之命进军锦州。但这次他们却一反常态,没有直接攻城,而是在锦州周围环城修起了多个营寨和堡垒,收割了周围的庄稼,并且分兵进攻锦州周围的明军据点,使锦州成为一座孤城,似乎做好了长期驻扎的打算。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一旦敌军长期驻守,最先扛不住的就是被包围的锦州守军。打吧,确实打不过,跑吧,外面又是壕沟又是堡垒,确实跑不了。只能派人向朝廷求救了,可援兵来也需要很长时间,这段时间还得靠自己。祖大寿手下的骑兵部队有相当一部分是蒙古人。这些蒙古人都是明朝的雇佣兵,就因为明朝给的军饷高所以才来卖命,但金钱维持起来的雇佣关系并不可靠。很快就有蒙古将领私通济尔哈朗,准备密约投降。但因为行事不密,被祖大寿侦查到了,祖大寿便准备秘密袭击叛军。可祖大寿这面也走漏了风声,叛军这面在祖大寿身边也有卧底,于是叛军抢先动手,双方在外城展开了争夺战。城外的清军眼看城内有变,赶忙越过壕沟,推倒栅栏赶来攻城。面对敌人的内外夹击,守军支撑不住了,祖大寿只得放弃外城,退回内城坚守。

此时的蒙古、朝鲜已经是满清的附庸

在古代大城市的城防体系中,一般分为外城和内城。就像洋葱一样,一层包一层。如果像北京、南京这样的都城级别的城市,还会有宫城。他们都是独立的防御体系,所以当外城被攻破后,守军如果反应及时,还有继续坚持的机会,相当于游戏中的复活币。当清军在城内叛军的策应下攻破锦州外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外城、填平护城河,以免守军反扑。这下祖大寿更着急了,急忙再次向朝廷求援,上疏道:锦州城已经被彻底包围,外城也失陷了,粮食也只能坚持一个月,如果清军全力进攻,锦州就很难守住了!

▲以北京城为例,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

事实上,祖大寿的说法一点不夸张。清军与明军在辽东已经交战多年,清军虽然常常能够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明君,所以胜多负少,但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那就是攻克关宁防线的最后一层门户——山海关。多年来,清军之所以没能攻克山海关的原因不光是山海关的城高墙厚,兵多将广,更重要的是关外还有宁远、锦州、松山、杏山等城池作为屏障互相依托。如果清军想要入关,就必须将这些城池攻克,但满清政权历经两代统治者,都在这里吃尽了苦头,这次突入锦州外城,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接下来清军的任务就是击溃锦州的援军。

报到北京,崇祯皇帝焦头烂额,敌人正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防线,十万火急。打吧,自己手里又缺钱。只能硬着头皮先打吧。于是下令洪承畴带领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个总兵,调集九边精锐,战兵辅兵合计十三万大军,立刻出关。这几位总兵在当时来说算是明军将领中比较能打的,有的是行伍出身,有的是农民军降将,手下的士兵也都是常年征战的老兵,虽然战斗力比不了八旗军,但这也是崇祯手里能拿得出手的全部精锐了。明朝的九边防线大多数时间面对的是蒙古人,明朝末期的蒙古早就没有了当年成吉思汗的武功,大都是小股的骚扰,造成的威胁并不大,所以明军经历的也大多为小型战斗。这样来看,明军的大规模作战能力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因为十几万人一起出征属于大规模兵团作战,对军队的战斗素养,和指挥官的调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当时的崇祯已经无人可用,总指挥的任命自然落到了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在镇压关内农民起义时也有一定的成绩(主要是杀人比较狠),任命他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最大的问题不是用人,而是没钱。

▲明代九边重镇简图

明朝末年,由于体质的腐败,税收体制接近崩溃,税源越来越少。再加上战事越来越多,打仗就需要钱,没钱经常打不赢,打不赢就得继续练兵,又得增加对百姓的税收,百姓不堪重负只能跟随李自成等人起义,这样一来,交税的百姓就更少了。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那么满清为什么没有财政的困扰呢?其实也有,皇太极时期已经掳掠和招募了很多汉民,让他们负责生产和耕种,这对他们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主要收入就是抢,抢得越多,自己的资本就越多,一个职业的强盗好像还说不着降工资之类的问题。

▲皇太极剧照

洪承畴带兵多年,他能够清醒认识到明军和清军的差距,崇祯提出的让洪承畴带兵到宁远会师,然后去锦州找清军决战的要求很难实现。所以他一直在宁远观察敌情,没有继续前进,可崇祯盯得紧,于是洪承畴又向崇祯提出休整部队的请求:刚刚结束了中原的战斗,很多士兵受伤还没有痊愈,军队的战斗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况且目前敌人势头正盛,局势对我们不利,我们可以先调整半个月在行动。

事后来看,洪承畴的思路非常正确,分别来自各镇的明军协战能力不如对手,由于补给线原因也拿不出兵力优势,仅有装备上的优势,对手皇太极又是一代名帅,如果不把最佳状态拿出来就仓促决战,只会让情况更糟糕。但兵部尚书陈新甲可等不了了,直接告诉洪承畴:兵多饷艰、速战速决。此举也得到了崇祯的同意,他也命令洪承畴立刻出兵决战。

▲洪承畴剧照

其实崇祯也知道洪承畴说得不无道理,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了,大军拖得时间越长,需要的粮食和军饷就越多,国库本来就出现了赤字,根本拿不出钱来,关内还有农民军没有完全消灭,崇祯还等着洪承畴打退清军再回关内救火呢,哪里还能给你机会休整?相比之下,解决财政问题比解决皇太极还要难。但圣命难违,洪承畴也只得服从。

1641年7月26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带领各路军队出征。虽然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性质,但洪承畴也没有因此而耽搁,两天之后,明军先锋部队就到达了锦州南面的乳峰山。多尔衮和豪格早就在此地修起了堡垒,不仅如此,此时的清军因为孔友德等人的加入,也有了红衣大炮,组建了自己的炮兵部队。明军以往所依赖的火力优势已经不大了,明清双方在这里展开了决定两国命运的大决战。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王振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一个正确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