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好的历史问题和不好的历史问题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19 发布于甘肃

什么是好的历史问题?这个,1000个人心目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很难统一答案。但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大家就都会说,这是一个好问题。什么是不好的历史问题?这个,跟好的历史问题一样,也是大家打眼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好问题”。

所以,给“好问题”和“不好问题”下定义,是一个很难操作的事情。好在历史就是这样,我们不能下定义,但是可以举例子来说明。

先说好问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有如下的一个思考点(52页):

图片

个人以为,这是一个好的历史问题。关于北宋“以钱财换和平”是否可取,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或者可取,或者不可取。这就使得在回答第二个小问“为什么”时,需要根据“是”与“否”来决定答案。如果认为可取,则可以用“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长达120年和平来回答“为什么”,如果认为不可取,则可以用“颈康之变”最终北宋被少数民族所灭来回答“为什么”。

当然,如果模糊处理,学生也可以设计“既……又……”的答案。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费用,不及百分之一“。也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好问题呢?我理解的是“答案不唯一”。历史没有标准答案,历史只是引人思考。面对相同的史料,因立场、能力、水平等等因素,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结论”,其实就是“答案”。既然允许历史研究“结论”不唯一,那么历史“答案”就不应该是唯一的。这样,才符合《课程标准》中关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厚植家国情怀。

当然,如果能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掘材料,或者进一步去深入挖掘设问,那就不仅仅是一个好问题了,而是会变成非常好的问题。

什么是不好的问题呢?还是这一课,往下翻看一个页码,马上就能找到例子:

图片这个“学思之窗”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好问题。读完设问之后,很明显能感受到做这个问号的编者是有倾向性的,仿佛回答问题的人如果不答出王安石变法的“某些缺陷”,誓不罢休。这种设问,就很像某些问卷调查:

请问您对这次活动的态度是

A.满意B.很满意C.非常满意

这种设问,就是不想给学生思考和怀疑,只能让学生服从于“他”的认识,和“他”站在一个立场上去讲王安石变法的缺陷。既然是'学思之窗’,那就应该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王安石变法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报忧不报喜”。

学生有思考,才能有质疑。理性质疑有益于科学和知识的进步,其价值人所共知。基于理性质疑的历史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敢于运用、善于运用理性质疑的教学方法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能让历史课堂显得更加有人、有思、有理、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