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牧青:关于乡村旅游的13个忠告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3-11-19 发布于贵州
牧青旅论
本文结合多年来行走各地城乡旅游考察规划实践,本着从市场倒推和产业落地角度,借鉴诸多项目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运营者或即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者、管理者提出以下建议。
之所以用了'忠告'两字,是因为这些观点乃由感而发、由衷而谏,不可谓不“忠”;还因为乡村旅游项目失败者十之八九,值得我们警醒,不可不“告”。有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又曰: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相关链接:马牧青:资本介入乡村振兴的9个原则
马牧青:乡村振兴规划要遵循机理,勿念歪经
马牧青:乡村振兴不要执念于旅游
马牧青:乡村旅游之“五生、五风和五味”
马牧青:乡村旅游,我们拿什么卖给城里人?
图片
牧青行摄/泡泡玛特的游乐园-北京朝阳公园图片

1、关于市场需求

乡村旅游是典型的本地游或周边游,功能上是休闲游,距离上是近郊游,时间上是周末游,或者称之曰“双周游”(周末和周边)。因为距离近,故而更适合亲子、家庭、研学和乡居。

乡村旅游适宜微度假,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乡村旅居,生态环境气候比较适宜的地方还可以康养乡居。

2、关于休闲空间

乡村旅游离不开田园,更离不开村落,对于村民是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对于外来者则是生产和生活体验。

还有与当下风头正劲源于“荒野文明”和“圈子文化”、田野和村野之外的露营地。

3、关于资源产品

乡村旅游尤其离不开原住居民,对于追求生活和生产体验的外来者,原住居民不是累赘,而是乡村旅游最核心的资源,携带者朴素、纯真与质朴民风的原住居民是乡村旅游最美丽的风景。

乡村旅游的人文分风景体现在风貌、风俗、风情、风物和风味的“五风”中。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风物。

乡村自然环境一般不是独一无二的风景,这在同一个中心城市的周边区域内大体是相同的,因而不具备旅游景区属性。城里人到乡村所追逐的除了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主要是附着了乡土气息的生态、生存、生活、生产、生命文化体验场景。

乡村旅游规划必须立足于地理空间、城乡区位、乡土传统、气候特点、历史渊源、地域文化、产业特点,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确定发展目标与未来定位,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因市而造,这个过程中必须强化原来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未来的旅居功能、康养功能的紧密结合。

4、关于区域差别

乡村旅游存在地域性差别,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大、中、小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如:西部部分较偏僻地区的小县域城镇化率还较低,人们大都生活在乡村或刚进城没多长时间,哪来的乡村旅游?城乡环境的差异化是促成乡村旅游的市场先决条件。

乡村旅游不是随处可以搞,也不是村村可以搞,可以搞乡村旅游的毕竟是极少数。

5、关于模仿复制

乡村旅游产品或可适度复制,这一判断是基于乡村旅游空间非典型景区。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乡村休闲,基本是区域内自娱自乐的休闲产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

乡村旅游的时空层面的“双周”市场休闲定位决定了区域的小半径,其非旅游属性则决定了产品特色的相对差异化。

因此,在区域内可以适当借鉴和复制区域外的一些产品内容,其运营模式更可以拿来所用。事实上,当下的乡村旅游开发者和运营者正是这样做的。因为借鉴复制简单易行,只要抓住周边游和近郊游市场人群,基本可以确保生计。

但是,复制模式的乡村旅游注定不会有持久性,也不可能做大做强。

6、关于村落景区

村落景区是一个伪概念。村落可以旅游化运营,但不可以走入景区标准化的窠臼。因为有原住居民的大量存在,非标准化的农业经济与标准化的服务经济是冲突的。但是,在体验经济大背景下基于生存、生态、生产、生活和生命个性化体验的休闲度假是不存在问题的。因此,村落一旦搞旅游,其发展目标绝对不是景区,而是一个微度假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是一个体系,虽然在一部法律里表述,但在实施层面,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是分类执行的,针对城乡功能不同、环境差别、产业特色、地理风貌、市场与交通区位,等等,明确要求实施不同的规划路径和方法。

然而,现实情况是城市规划理念和景区理念害了乡村。传统农耕经济赖以支撑的田园风光、传统文化村落风貌及其生活形态破坏殆尽,我们的乡村风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城市规划的痕迹,且有太多太多规划复制的现象,以致于在千城一面之后,又造成了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

城里人已经厌倦了城市化、园林化、公园化的景观,而向往原态、绿色、洁净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原真、淳厚、恬淡的乡土人文环境。因此,区别于城市人群所司空见惯的事物,乡村旅游应以生态化、自然化、生活化、场景化开发为主,尽量保持村落原有建筑机理、布局和风格,避免城市化、公园化、园林化建设,以及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服务。

7、关于乡村振兴

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是逆城镇化,这是城乡社会迭进发展的必然,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人才、资本和技术。

城镇化造成了空心村,城市病又导致了逆城镇化。乡村与城市从来都是共生共存的,国内国外,概莫如此,亘古未变。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政策与实施也是与之相辅相成的。

乡村旅游是伴随城镇化时代的后半段开始产生的,到逆城镇化时代获得大爆发。乡村旅游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搞乡村振兴未必非得搞旅游。乡村振兴千万不要执念于旅游。

从全国范围内看,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永远是农业,且更多地应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求,而立足于一、二、三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才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终极方向、目标和路径。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产业层面是一、二、三之“三产”融合,旅游层面是体验农民、农村、农业之“三农”生产和生活。

8、关于共享共赢

再说一遍,乡村旅游不能排斥原住民,乡村旅游是典型的的共享经济。主与客,政府、集体与农民,投资方、运营方与资源方,没有乡民的乡村旅游是一个伪命题。

土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核心资源是可以拿来与城里人共享的,共享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方式。如:共享农园、菜园、果园、池塘。

再如:共享民居,单就这一点说,空心村也是资源,而城市病反而催生一种市场需求,主客共享与城乡融合其实就是资源与市场的互换,这就产生了康养乡居。

乡村振兴离不开城里人,就目前大多数乡村的实际状况而言,连起码的劳动力都严重不足,更何谈人才、资金和技术。城里人下乡创业、休闲、养老可以给原乡民带来收益。未来乡村一定是新乡村、新乡民、新农业、新空间,是城乡人共同的、最后的家园。

9、关于艺术乡村

乡村旅游需要立足于乡土资源,挖掘在地文化,并形成乡土化产品。

当然,也不排斥自带资源、市场和IP,植入时尚化、文化性、艺术性产品,其先决条件是主打的市场区域和人群必须具备这种文化因子。

10、关于投资运营

乡村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典型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城乡环境差别就在于“三原”与“三自”(“三原”即原生态、原风景和原生活,“三自”是自然、自由和自在)。正因为城乡有差别,才有乡村旅游。

如果把村落变成景区,就会改变村落原貌,以及原住居民自然、惬意、闲适的生活态度、环境和形态,而城里人原本就是奔着这些来的——这是乡村旅游消费的核心诉求。

基于此,乡村旅游不能投资过重,需要高策划,少建设,轻投入,软开发,多保护,重运营,巧推广。

12、关于节日文化

除了田园风光,与乡村原住居民有关的“五风”中,最动人的就是地域化乡土风情,而蕴含这种人文风情最浓重、最魅惑、最浪漫的载体就是来自民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已经渐渐失去了传统节日的原生性,只在老少边穷地区还多多少少的存留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保护。

乡村旅游应注重发掘廿节气文化和节日文化。汉族地区的民间节日,如:春节、上元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少数民族地区更是丰富多彩,正所谓“十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和民系的不同节日,已经传承了千百年,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风土人情。

由节气到节日,节日是文化魅点;由节气到气节,气节是文化焦点;由节气到民俗,民俗是文化颤点;由节气到养生,养生是市场卖点;由节气到研学,研学是市场重点……

诸如此类,远不止此五点,点可辐射、延伸和拓展,从产品到产业链,从业态到空间布局,从文化带主题IP,乃至“+土特“”+地标”“+非遗”“+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全方位、全覆盖、全时节、全年龄、全体验、全地域……

13、关于乡村市集

乡村市集不仅能够购买到具有地域化的土特产品,更是一个极好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

乡村市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中却意味着市场繁华与自由,反映着乡村最自然、最原真、最无序、最活态、最接地气、最接市场的一种商业形态与文化。更因其地域性和亲近性,故而有特殊性和生活性,具有无限的风情、独特的价值与美感。

如果要在旅途中触碰一个地方最深处的灵魂,就一定要去逛逛当地的乡村市集,因为这里是当地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有着炽热的人间烟火气。

图片

作者:马牧青
编辑:罗丹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