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明城墙的坍塌,又将南京人的视线拉回到了明城墙上。作为南京的一部分,明城墙承载了南京太多的光辉与风雨。 “城门城门几担高?三十六担高!骑花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抄一回,不代抄,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这是老南京人小时候都会唱的童谣。 这里提到的城门,就是南京明城墙的一部门。现在似乎已经没有多少南京人,能够对南京老城墙的故事娓娓道来。 明代南京城墙全长35公里,号称世界第一城垣。 与众不同的奇数城门,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 
有人说,城墙的形状是再现了朱元璋的盛世测颜——“地包天”。 
也有人表示城墙的布局是天象“南斗星”和“北斗星”的聚合。 南斗星”的六颗星座以聚宝门、三山门、清凉门、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六座城门隐喻; “北斗星”的七颗星座以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和钟阜门七座城门隐喻。 很多城门名字是不是很陌生? 其实南京城门大多数都改名过,有的更名还不止一次。 你可知聚宝门,现称中华门, 三山门,已拆除,保留了水西门的地名,诞生了水西门烤鸭。 石城门,又称旱西门,清末民初流行排满兴汉,于是旱西门又叫汉西门,就是现在的汉中门地段。 正阳门,现叫光华门,1957年已拆。 神策门现名和平门,在旁边建有神策门公园。 金川门被拆,地名被保留,还留有个金川桥以供念想。 最难过的是朝阳门,1929年建造中山门时候被国民政府封闭,从此朝阳门直接从南京地名上消失了。 现在的“朝阳”二字,已经自带帝都光环了。 南京现存的四座明代城门,依次是清凉门、中华门、汉西门、神策门。 答案是光华门。 
“外一内三”四层瓮城,航拍很有故宫的感觉。 只有皇帝大典,或外国使臣到访,才能走直线的御道。 大臣、官员、老百姓只能从东侧门出入。 这种“复合型瓮城”在中国城墙建造史上也是独一无二,非常罕见的。 遇到大雨,总会有大量的雨水从紫金山龙脖子段的城墙缝隙中喷涌而出,被南京人叫“龙吐水”。 
这里是富贵山山势最低的一段,出现喷水的这一段,共有30米左右,主要是山脚要比外侧的墙角高出4米,加上又是山势最低的地方。 
湍急的雨水汇集于此,城墙就变成了拦水坝。强大的水压之下,就有雨水渗透城墙,从城墙的缝隙中流了出来。 有专家表示“龙吐水”并不意味着城墙需要维修,恰恰说明城墙排水系统还在有效运转,排水是通畅的。 除了“龙吐水”,明城墙清凉门段还有一个未解之谜。 
就是嵌有的“阿弥陀佛”碑,石碑上字迹清晰,能辨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楷书大字。300米长的石头城城墙上,共有7块镶嵌在石壁上的古碑。 
碑上无年代落款,基本上都镶嵌在山体里,这段城墙依山而建,以山体为墙体。 但何人所立,是何用途,至今无解。 这34个府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的五个省: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其中还包括了曾国藩故乡——湘乡。 产地虽然多了些,但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造。 
毕竟产地、督造官吏、烧砖民工的名字信息都被作为铭文,刻在城砖上,这一招问责制,有效的杜绝了豆腐渣工作,因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捡起城砖一看就是证据。 现在的城砖,都是货真价实的600多年的文物了。 明城墙砖的颜色多为青灰色,但是由于产地不同,城砖不只有青灰色一种颜色,还有纯红色、浅红色、白色等。 
因为各地土质大相径庭,烧制出来的砖头颜色也各异。 安徽、江西有“红壤”,烧出的砖头发红。 江西还出产高岭土,烧出的城砖是奶白色的,如果没有烧透则会变为浅红色。 那是1402年,明城墙上的砖块或许才风干没多久。就迎来了战争损坏的危机,当燕王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城的金川门时,燕王这边大炮都驾好了,结果出乎意料的是,金川门守将开门迎降了。  燕王攻城
成功避免了自家人攻打自家城门的悲剧。不过迁都后的明王朝,为旧都的城墙维修力度远不如从前了。等两百多年后,清兵大举入关时。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军事重镇,清政府对城墙的修缮倒也不马虎。 真正造成明城墙大面积坍塌的还是太平军,为了攻城,在仪凤门一带直接轰塌了城墙。  毁于战火的城墙
最关键的是,这种简单残暴的攻城方式,又被湘军如法炮制,用来攻打了太平门。毁于战火其实可以理解,但洪秀全拆明城墙的城砖修建自己院子的做法,实在是小家子气。 清末,为了和“封建”的清政府划清界限,人们不但喜欢上了剪辫子,还流行起拆城墙。不另辟新城门,如何和旧时代说古德拜 。 1908年,因为交通运输的需要,在城西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新开了一座城门,外临秦淮河码头,称为草场门。 在神策门和金川门之间,开辟了小北门(俗称四扇门)。 1909年,南洋劝业会在湖南路举办,为了给中外宾客提供游览场所,在湖南路附近的明城墙上开辟了丰润门(今玄武门),以通玄武湖。 到了民国时期,又新增了海陵门(今仪凤门和定淮门之间)、挹江门(海陵门原址改建)、雨花门(武定门和中华门之间)、新民门(钟阜门和金川门之间)、武定门(中山门和雨花门之间)、汉中门(汉西门北侧)、中央门(和平门西侧)。 由于拆城墙,而衍生出了一系列产业,比如说买卖旧城砖。600多年来,都至今未坏的城砖,全是良心制造。  顶端遭到强拆的明城墙
这不,扬子江饭店,南大桃园北楼直接就地取了城砖来建楼。因为质量价廉,明城砖还被运到了外地,流向了南通。 当然明城墙遭遇的最毁灭的打击还是日军攻占南京之时,彼时的坦克大炮,让光华们、中华门、太平门一带的城墙损毁严重。明城墙也算了完成了自己最后一次军事防御。  日军侵占中华门
其中有个比较值得注意的问题:明城墙在抗日战争期间起了多大的防护作用? 最后问题分成了两派,一方认为日军进攻时利用105mm火炮持续轰炸(2天左右),最终摧毁了城墙的防御能力; 另一方认为,城墙日军依靠工兵爆破炸塌的,当时的炮火无法撼动。 明城墙到底坚固到什么程度,是否能够抵抗现代兵器的打击?这个问题看似脱线,可实际提出来时,大家的心理依旧会咯噔一下。 建国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发展,古城垣的拆除,至今仍令无数南京人惋惜。 老南京一砖一瓦,一寺一院,一街一巷。 这些历经历史风雨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栖息着南京历史的灵魂, 也传承着大南京的血脉和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