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感大规模爆发,仲景伤寒第一方,用好了,让你安稳度过这个冬天。。。

 音圆 2023-11-20 发布于湖北

图片

郭大夫,中医内科学硕士,经方中医,现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附属洛阳市中医院记录我的中医人生,临床看病、读书心得、所思所感,冷暖人生,不敢自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但也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坚持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图片

文/郭大夫

文章有大愿力,然后有大建树!

大家好,我是郭大夫。

最近天气转冷,不光支气管肺炎流行,风寒感冒的患者也特别多,反正我身边就有不少人中招。

大家的症状大致差不多,就是鼻塞、流清涕,咳嗽,有白痰,或者白痰里面略微有点黄痰,口不干,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咽痛。

发现了没有,大家的症状主要是风寒感冒的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寒邪入里化热,寒包火的表现。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老生常谈的方子,是张仲景治疗风寒外感的名方,它就是《方剂学》第一方——麻黄汤。麻黄汤是治疗风寒外感的基础方,虽然原方现在不那么常用,但是灵活加减,却可以解决临床上的很多问题。

寒邪作用体表以后,会发生哪些情况,拿体表来讲,人体首先有正气,体表的正气是以营卫作为代表的。你看卫阳,在寒邪作用下,寒性收引凝滞,使得卫阳被遏,被郁遏,那卫气温煦体表能力减弱了,就会恶寒,由于是寒邪,伤及阳气的程度重,所以恶寒重,体表正邪相争,邪正相争会有发热,但是发热较轻。所以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风寒的基本特征。

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卫阳之气司开合的功能减弱了,司开合的作用障碍了,所以汗孔它就合而不开。因此。人体不能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所以造成无汗。这个外感风寒表实的另外一个基本特点。

邪正斗争于表,出现浮脉这个共性。不光风寒外感有,风热外感也有,这个是表证的共同脉象。至于浮紧脉还是浮缓脉、浮数脉,其实不是那么好区分,因为我体会到很多风寒感冒发烧的病人,由于发烧代偿性的心率加快梦幻中也多出现浮数脉。

所以,我们说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是诊断风寒外感的特异性症状群。

同时,根据感受寒邪的轻重,及人体体质的强弱,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一些伴随症状。比如,感寒较重,且患者体质不弱的情况下(也就是营阴充足),在受到寒邪作用下,营为血中之精气,营行脉中,寒性收引凝滞,使得它运行不畅,到不通,不通则痛,造成头身疼动,所以风寒寒越重,疼痛越厉害。所以《内经》说,“寒主痛”。《伤寒论》麻黄汤条有言:“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肺气不宣是由于外邪束表,肺脏宣发阳气、阴津输布到体表的道路被障碍,它会导致肺气失倡导致失降而上逆,造成咳喘。而且肺气上逆的同时,会连带着胃气上逆,这是因为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所以我们时常会见到小朋友咳嗽的严重的时候,最后会干呕几声或者直接吐出来。我们后面会讲到桂枝汤证,也有肺胃不和的表现(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同时还要补充一下,单纯的风寒外感的病人是不口干口渴的,因为寒为阴邪,不会消耗津液。单纯风寒外感的病人咽喉也不会肿痛,但是可以出现声音嘶哑。但这也不绝对,如《伤寒论》中的半夏散及汤方证。(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接下来我们看麻黄汤的组成。麻黄汤组成很简单,就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其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一方面可以帮助麻黄发汗解表,同时还可以温通经脉,患者“不通则通”的全身疼痛表现。杏仁宣降肺气,以降为主,与麻黄一宣一降,恢复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以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的同时,改善汤药的口感。这个组成很简单,我们重点是要学会灵活加减使用麻黄汤,而不是学完就束之高阁了。

我们知道,临床上或者的症状变化不一,很少照着我们的方子来得病。接下来我就说一下我常用的一些加减法。

①若患者全身酸痛比较突出,头重,身重,这个时候可能感受了风寒湿邪,因为湿性重浊,可以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上苍术、薏米。(取自于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

②若患者鼻塞比较明显或者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鼻塞流清涕,可以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上辛夷、苍耳子。(麻黄汤合苍耳子散)也可以直接用小青龙汤加减。

③若患者咳嗽、喘促比较明显,且痰为白色,苔白,可以加法半夏、厚朴。(取自于苏子降气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④若患者咳稀水泡沫痰,舌苔白滑,加细辛、干姜。(取自小青龙汤)

⑤若患者合并有口干口渴,咽痛,咳白黏痰或黄汤,可去桂枝,加桔梗、薏米、生石膏、芦根、浙贝母。(取自于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