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中散寒的干姜有四个用途,温脾、补肺、强心、止血

 赵佩毅 2023-11-2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中医书友会
第370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干姜是生姜的干燥制品,但是药性与生姜不同。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是祛脏寒的要药。通过对历代医家运用经验的梳理,可以发现干姜发挥补肺、强心、止血的作用,最核心最基础的是通过温脾来达到的。(导读/依伊)

—本文约2400字,预计阅读7分钟—

图片

干姜的应用
作者/许公岩

简介:许公岩(1903~1994)现代中医临床家。河南省开封市人,1922年考取行医执照,先后在开封、洛阳、西安等地行医。1948年来京,1952年任教于北京中医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

干姜乃干燥的老生姜,为日常习用的调味品,味大辛,性大热,属温中散寒的有效之品。

图片

前人很早就以之为治脾胃虚寒的良药。凡病见食少不运,脘腹冷痛,胃寒吐泻,甚至肢冷脉微,阳气欲脱,或肺气虚寒,咳痰清稀,或气虚中寒,呕吐鲜血,以及风寒湿痹,肢冷疼痛等,举凡阳气不足之由于脾运衰败者,必从大力温中复脾为治。首须采用干姜之辛热守中者为主药,温补脾寒以增其热能,使气健运复,则寒气化而阳气布,肢冷寒痹迅即能解。

仲景对干姜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干姜的方剂达72首之多,如大建中汤、小青龙汤、四逆汤等。虽主治各有其适应证,但干姜的使用意图则不出脾气虚寒所致的水停气结。

清代陈修园认为干姜之所以能治各种疾病,是因为干姜温而不烈,辛而不偏,为脏寒要药。他又进一步从病理上说明前人临证中使用干姜的道理,他说:



“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则金失下降之性,气壅于胸中而满也,满则气上,所以咳逆上气之证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温行也。中者土也,土虚则寒,而此能温之;出血者,以阳虚阴必走,得暖则血自归经也;出汗者,辛温能发散也;逐风湿痹者,治寒邪之留于筋骨也;治肠澼下利者,除寒邪之陷于胃肠也。以上诸治,皆取其雄烈之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他对于干姜是有深刻认识的。所谓肺寒气壅,阳虚阴走,寒留筋骨,寒邪陷肠诸般病理,取干姜温脾振阳,振阳之用乃不易之大法。

机体气力的强弱,实际就是脾气健运状况的表现。健则气化水行,虚则气结水停,变生的形证虽多,总属中阳失展的唯一病理。应知脾阳不布,全身之阻结必不能只局限于某处,应该是遍及脏腑。

临证上具体证候的形成,有在脾、在肺、在气血之不同。更说明脾气的虚寒,乃整体气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清代黄宫绣指出:



“用白术而燥湿补脾,用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用当归、白芍能入气而生血。凡因寒邪入内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疠,反胃隔绝者,无不藉此以为拯救。”



总之,病虽脾虚难运,机体的气力微弱不用时,必以干姜之辛温燥烈,大力以为治。多年来自己初步总结在临证使用干姜有四个用途,然皆为温脾复运的同一意图。
一 · 温脾
脾气虚寒所致之食少不适,症见便溏,溺清,肢冷身倦,舌淡,脉微,用干姜30~60g,合甘草60g,生黄芪15g,升麻10g,从温中益气立法,疗效每称满意。
例1
王某,男,40岁。
主诉:久患溏泻,食纳日减少,脘闷腹鸣,中西止泻药物服用殆遍,症状亦不好转,其舌淡瘦,脉沉细弱。
辨证:中阳衰微。
治法:温脾益气。
处方:干姜60g,生黄芪15g,升麻10g。
服5剂食纳增,便虽仍溏,已减为日仅一行,守方连服月余,诸症悉皆痊愈。
二 · 补肺
久咳气短,痰清稀或白黏,口淡不渴,食少欲吐,食则脘闷,便秘或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苔湿腻或薄白欲光,或中根厚腻,脉沉滑细或怠缓。无论是素嗜茶酒,或有结核病史,凡系脾虚及肺,治应温中者,则宜《金匮》甘草干姜汤加味。
  • 例2
张某,男,55岁。
主诉:久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嗜水饮多,并有结核病史,素痰盛,喉间响如拽锯,食纳少,便频坠,身形瘦削,舌暗瘦湿,质少红,脉细滑弦略数。
辨证:脾肺双亏。
治法健脾益肺。
处方:干姜30g,生甘草60g,白芥子24g。
服7剂后诸恙悉减。连续服用半年,逐渐痊愈。
三 · 强心
心力源于脾气,此前人“脾为后天之本”一语的由来。如此心气减弱或不足而致的胸闷气短,心悸神疲诸症,只要舌淡不红,脉细微或见动,治需强心益气者,亦应以干姜为主。
  • 例3
刘某,女,60岁。
主诉:1973年突然晕厥,虽移时自醒,唯气短神疲迄不能复,周身浮肿,尤以胸脘痞硬,不得坐卧为苦,不思食纳,强食则必呕出,舌淡暗,苔湿薄腻,脉细滑沉伏不起。西医诊为心力衰竭。
辨证:心脾虚寒。
治法:补益心脾。
处方:乌附片15g,生薏米12g,干姜30g,生甘草30g。
服药月余后自觉胸闷脘痞消,气机渐畅,食纳复便爽,独肌肤之肿胀不退,遂于前方加麻黄3g,3剂后浮肿全消。
四 · 止血
前人所谓的脾能统血,即脾气充足能统摄周身血液循常道以运行之义。虽亦可说是血液妄行,但须与血为热迫者作鉴别,应从兼证,尤其是在舌脉上为之详辨。原于脾气虚寒而见血从上溢者舌多淡,苔湿腻或光,脉细滑稍弦或不弦,脘闷欲呕,便秘或溏尤为必兼的形证,此等溢血就须以温中益气复脾作治疗。
  • 例4
彭某,男,58岁。
主诉:1959年冬鼻衄如注,持续三昼夜,诸止血药均无效,面色苍黄,舌淡无苔,脉沉细滑。
辨证:脾虚寒湿,迫血离经。
治法:温脾益气。
处方:干姜15g,生甘草30g,生黄芪12g,上油桂块3g。
服药1剂血止,3剂痊愈。
图片
无论病位在脾、在肺,甚至在心,凡属于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而需温中益气者,必主以干姜。
更须以重量之甘草为配,才能显示作用,否则阳未复而躁扰加,就难以控制病情。应知干姜温阳力强,益气不足。病至脾虚,气阳俱皆亏损,双补为此际唯一措施,况辛甘方能合化而为阳,此又必须予以注意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