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20块到80块:你为什么没有买入汇川

 老葛书房 2023-11-20 发布于江苏

我是在2019年的时候,开始向老陈(恩师建平)推荐银行股的,语气颇为自信,“啥也不要管,你就买银行股,稳得很,保你三年翻一倍”。

直到前段时间我还在羽毛球运动后的休息间隙向老陈推荐银行股,“赶紧买银行,再不买就晚了,这是最后的上车机会了”。

但事实颇为打脸的是,除了一个稳字,银行股并没有看出有哪怕一点的翻倍趋势,它就是那么稳,一直在底部徘徊,可算是A股的定海神针。

所以,老陈的回复自然也是孔武有力,“不要扯淡了,成天喊着买这个买那个,有这个功夫你全部买汇川,到现在怎么也翻了一倍了。”

额,这话没毛病。。。。。。

算术上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回答起来不是。

疫情复工后的4-5月份,危机即是战机,在国内竞争对手复工力度较弱,国外竞争对手深陷疫情难以开工的情况下,汇川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间窗口,果断决策,迅速行动,前端市场加强攻击,后端供应链力保交付。

在其他企业由于疫情原因业务受阻的时候,汇川却是忙得不可开交。身为采购人员,作为后端保交付链条中的主力部队之一,对这一形势感受得淋漓尽致。

疯狂的下订单,疯狂的回货,玩命保交付,不成功便成仁。那段时间的工作状态只能用焦头烂额、昏天黑地来形容,你不会知道明天又会有多少急料。

繁忙工作的背后对应的是汇川业务的迅猛发展,20年上半年营收增长76%,扣非净利润增长104%,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145%。

三季度报延续了半年度报的喜人形势,并且进一步突破。营收同比增长65%,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52%。业绩大超预期,市场直接回应以20cm的涨停。

市值单日增加220亿,涨停价77块,较19年初20块钱左右的低点涨了数倍有余。

即使是不懂股票的人,看到如此的增长数据,也难免发问,“那你有没有买汇川的股票啊?”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一般还会有第二次发问。

“你在汇川工作,又亲身经历了抗疫保供,明显感受到公司业务的大幅增长,怎么就没想到买汇川呢?”

这是一个直面灵魂的问题。

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初有组织过一次针对采购部门的财务培训,主讲人是主管集团财务的领导。会上有人提问,汇川什么时候可以买?

老师没有正面回答,“以汇川作为一家高速成长型的企业来看,目前的价格不算高。”彼时,正是汇川股价在20块钱徘徊的时候。说者有心,听者却无意。

凡此种种,身为一名投资者,却对自己效力的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熟视无睹,对内行人的建议置若罔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反思不可停留于表面,深度挖掘,直达问题本质才算是真正的反思。

“早知道能涨成这样,我就应该多买点汇川的股票”,诸如此类事后诸葛亮式的反思算不上是反思,只能算是后悔。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也没有那么多的“早知道”。

为什么没有买入汇川?原因是认知差异。

在股票、企业、投资三个层次的认知差异决定了后续的行为差异。

第一层次的差异在于对股票市场的认知。

如果认为股票纯粹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赌博行为,进而避而远之,则自然不会接触股票,后续其他也无需再谈。

第二层次的差异在于对企业的认知。

内部员工在认知企业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灯下黑,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于身在企业内部,对企业各方面都较为了解,也更清楚地知道企业的弊病和问题。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担忧而不敢投资自家企业的股票,总觉得问题太多,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第三层次的差异在于投资理念,这涉及到投资风格的问题。

汇川为国内工控领域的领头羊,以优异的业绩和成长性跻身于市场中的明星企业行列,市场偏好明显,市盈率一直居高不下。

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市盈率和成长股,没有真正读懂背后的企业,认为高市盈率代表着风险而偏好低市盈率企业的稳定与安全,这样的理念和风格自然不会与汇川产生交集。

第一层次的改善之处在于,正确认识企业与股票之间的关系,更正和更新观念,以开放和学习的心态保持关注度和敏感度。

寻找并与优秀企业长期为伍,享受企业成长和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是成为一家上市公司非控股股东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二层次的改善之处在于,要认清工作和企业两者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和而不同。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对于企业的感受都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是主观片面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A、B、C在工作过程中都形成了对于企业的个人见解,但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认知并不等于A+B+C+...+N的见解之和。

以个人在微观工作层面的见解,去判断企业作为一个宏观整体在市场竞争或者资本市场的表现与盲人摸象相仿,最终得出的判断与实际结果可能相差甚远。

抛开股票不谈,典型的案例是,我不止一次听一个车间工艺的同事说起产线问题如何之多,产品质量如何之差,仿佛这些产品都不可能卖得出去。但实际上你知道,汇川在国内工控领域发展是如何之快。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身边同事都讲绝对不买装着汇川电控的新能源电动车,因为其质量如何如何。但这并不影响汇川成为国内电控出货量前三的企业,也不影响那些造车新势力车企的订单大幅增长。

并且,估计更有意思的是,爆款神车比亚迪汉,可能在其内部员工看来也是如此,但这并不影响你还是想买一辆,也不影响比亚迪市值一跃突破5000亿。

归根结底两点:一、任何企业都有问题,不存在没有问题的企业。二、不要因为内部员工的身份而对企业整体认知自我设限。

对于微观层面的工作而言,要具备放大镜和显微镜般的专业性;而对于宏观层面的企业而言,要具备望远镜和上帝视角般的全局观。二者的颗粒度是不同的。

第三个层次的改善之处在于进化投资理念,正确认识成长型企业和市盈率。

以汇川为例,当前市值1367亿,对应2019年9.52亿净利润,静态市盈率144倍,绝对的高耸入云。即使在三季报发布之前,市盈率也有100多倍。

以低PE为标准寻找标的的投资者,是绝对不会对汇川感兴趣的,看到这高耸入云的市盈率的时候,他们早已绕路而走。这是我错过汇川的原因。

我在19年的时候写过研究汇川的系列文章,当时几十倍的PE我觉得就很高了,因此不敢出手,后续的上涨带动PE进一步升高。

作为一名低PE风格的投资者,汇川高高在上的PE,打消了我的研究兴趣,然后移情别恋,甚至连汇川2019年年报也没看。

我就是这样错过汇川的,错过了一个亿万身家的机会。

但实际上,我的内心并没有丝毫的后悔或惋惜。在我当时以低PE为主的投资认知下,即使有人告诉我内部消息说汇川业绩猛增,我也不会买入汇川。

我会觉得这么高的PE已经包含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业绩大增也只是对高预期的填补和消化。

有什么样的认知,就可以抓住什么样的机会,进而得到认知变现的结果--资产增值,这一点在股市投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认知不到位或者没有更新,即使汇川涨到天上去,也和我没关系。并且,认知不到位,即使20块钱买了,也绝对拿不到80块钱。

一些得到股权激励的同事,在30多块钱就卖掉了,后边的行情可望而不可即,只能猛拍大腿看戏。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企业的经营亦是如此,不可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待一家成长型企业的未来。

虽然对应2019年的静态PE是140倍,但对应2020年20-22亿净利润的前瞻PE只有70倍左右。

PE反映的是市场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汇川长期以来作为优质成长股,具备一定的估值溢价基础。

并且,考虑到已经实施的创业板注册制带来的“大水漫灌”,市场资金会转向并追逐经过历史证明的行业龙头和优质企业,在此条件下,汇川的高PE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这能否表示现在可以买入汇川或者不用看PE就买入汇川呢?答案是不知道。

能否买入汇川的标准不是看现在,而是看未来。其关键在于未来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以及什么样的高速增长可以对应70倍PE背后的高预期,核心是未来增长与高预期的匹配性。

对待成长型企业尤为需要密切跟踪其业务发展情况,在市场一致高预期的前提下,业绩稍稍不如人意,用脚投票导致的群体踩踏事件,其结果是相当惨烈的。

比如当年的老板电器,2014-2016年其营收增长分别为35.24%、26.58%、27.56%,净利润增长分别为50.32%、45.84%、45.76%,净利润增速均大幅高于营收增速。

也正是由于此,老板电器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明星成长股,一时风光无两。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017年营收增长21.1%,净利润增长21.08%,同比大幅下滑。

市场选择了用脚投票,其股价从18年2月初50.99的高点,连跌8个月,一直跌到10月份的18.19才触底反弹,跌幅64%,至今仍未回到当年高点。

业绩不及预期叠加市场整体行情弱势带来的杀伤力可见一斑。

人有生老病死,企业也有生命周期,没有企业可以一直高速增长。不出意外的话,汇川也会遇到天花板,遭遇资金踩踏出逃的滑铁卢。

这是早晚的事,不过最近几年还不用担心。

初现曙光的新能源业务、在建的B3和B4两栋生产楼、东莞松山湖已经封顶的研发大楼、正在进行中的公司变革项目、向特定对象募集22亿资金,这些硬实力和软实力为未来提供了业绩保证。

如果你看好汇川的下一个十年,最好的方式不是成为员工,而是成为股东。

因为股票里有价值杠杆和资本杠杆。

希望我们不要错过汇川的下一个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