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为何丢失了东北?从语言角度论清朝对当代中国的领土贡献

 洞天禅悟 2023-11-20 发布于云南

从语言角度讲一讲清朝对当下中国领土的贡献。

下图是全球汉藏语系的分布范围。

500

汉藏语系分为汉语族藏缅语族

从语言和族群迁徙角度看,中国人和缅甸人6000年前是一家

大约5900年前,汉语族跟藏缅语族开始分化,到了4700年前,藏语跟缅甸语开始分化

500

今天的中国版图,基本上囊括了除缅甸之外的汉藏语系分布范围。

语言的演化和变迁史,大致可以看做是一个族群的迁徙和扩张史。

从汉语族的扩张史来看。

4000年前,汉语发源于长安至洛阳一带,

500

到2000年前的汉朝时期,汉语族扩张至极限,西至河西走廊,冬至辽东半岛,北至河套,南到红河平原,都在说汉语。

500

此后的1000年里,中国经历分分合合,到元朝末年的时候,汉语族已经失去了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辽东半岛、红河平原。

需要注意的是,西南地区的白族语已经跟古汉语分开演化了3000年,早就鸡同鸭讲,跟现在汉语同缅甸语的关系差不多。

500

明朝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明朝基本恢复了汉唐时期的汉语版图,河西走廊、辽东半岛回来了,而且第一次将西南地区真正纳入汉语版图。

500

汉唐明的汉语版图,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汉语族扩张的极限,明朝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收复河套、越南,征服东北,但被蒙古高原的蒙古语族,越南丛林的南亚语系,白山黑水的通古斯语族给打回来了。

没错,满语跟汉语八竿子打不着干系,属于通古斯语族的一员,通古斯语族一般指满-通古斯语族(类似汉语族)。

而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朝鲜语、日语,加在一起组成了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是平等关系)。

500

阿尔泰语系分布图

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满-通古斯语族的天下,汉语族从来没有征服过这里,通古斯语族倒有两次征服中国,一次是金朝,一次清朝。

倒明朝末年,以满语为代表的通古斯语族遍布黑龙江流域核心区,占据了俄罗斯远东和部分西伯利亚地区,还征服了辽河流域和漠南蒙古。

500

如果李自成挡住了满清,使得满人没能入关。

现在的东北亚地区,至少是辽河以北的黑龙江流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很可能会成立一个以满语为官方语言的通古斯语族国家,而不像现在这样北汉语和俄罗斯语瓜分。

但历史没有如果,满清入关了,不仅入了关,还带走了这里说满语的满人。

500

满人举族入关后,东北原本的经济生活遭遇严重破坏,到处荒城废堡,有限的人口还都集中在辽河流域的盛京(沈阳)一带,黑龙江流域可以说是千里无人。

清朝在黑龙江流域成立吉林将军辖区、黑龙江将军辖区,奴役当地的野人女真(说通古斯语的土著),强迫他们当兵戍边,上供皮草,在不断的剥削与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人口越来越少。

500

最出名的例子就是索伦兵,他们堪称是八旗军最后的脸面,也是清廷能拿出手的最强战力。

索伦人最开始指的是明末清初时期,居住在东西伯利亚与外兴安岭一带,黑龙江中上游地带森林与草原之中的土著居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人女真”、“东海女真”、“生女真”,达斡尔、鄂伦春和鄂温克族等部落都是当时索伦人的一员,可以说是当时说通古斯语的黑龙江流域土著的统称。

八旗入关后,不再渔猎为生,逐渐武备松弛。索伦人由于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黑龙江流域的森林草原中,从事着传统的渔猎生活,成为清廷最为倚重的兵源。

康熙称赞索伦兵是效力勤劳,传谕异日加恩,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最爱干的事就是在发生战事时,让索伦兵上场攻坚,他认为索伦兵冠绝八旗:

“东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伦质性犷悍……满洲索伦部,兵力实胜绿营,攻打罗博瓦山,射死敌人尤多,可见满洲索伦之得力……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抢箭敏捷,馆走山林…临战甚属得力……以之驰突,乘胜破阵,无不如志……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

索伦兵是清廷的杀手锏和大军前锋,参与了清朝大大小小的许多场战争,比如百年清准战争、清缅战争(缅军最怕的彩甲骑兵就是索伦兵,他们说满人堪战,强于汉兵)、中俄雅克萨之战等,也曾远征廓尔喀(尼泊尔之战),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白莲叛乱等等,经常是跨越数千甚至万里,到万里之遥作战。

甚至在尼泊尔人入侵西藏之时,乾隆帝都调集好了入藏大军,但他就是不许大军开战,非要等到远在万里之外的一千索伦兵到达后才许开战。

由于清廷对索伦人的太过倚重,长期战争下,以及其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偏少等因素,索伦人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人口消耗很快,到清晚期时,再也找不到足够的兵源组织不起索伦部队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操通古斯语的东北土著已经被满清抽干,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人口真空。

东北没人了,自然有人填补真空,于是俄罗斯人长驱直入,朝鲜人搞出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而汉族人则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闯关东。

500

入关后,清廷东北“龙兴之地”,起初严格限制各族民人尤其是汉人入内,后来“野人女真”被抽干后,面对俄罗斯人的压力,慢慢对东北解封。

满清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主要分为六个阶段。

1.鼓励开拓,1667年之前;2.部分限制,1667-1740年,即康熙六年至乾隆五年,共计73年;3.全面厉禁,1740-1792年,即乾隆五年至五十七年,共计52年;4.禁中有驰,1792-1860年,即乾隆五十七年至咸丰十年,共计68年;5.局部开禁,1860-1895年,即咸丰十年至光绪二十一年,共计35年。6.全面开禁,1895年以后。

1792年,包括辽河流域,整个东北的人口才125万人,到1860年人口达到370万,1895年人口696万,而到了1912年清朝灭亡,东北人口已经超多2000万。

这个时候,原本操着通古斯语的东北地区,已经是汉语的天下了。

500

除了满洲的女真同胞,满清对蒙古人也下了狠手。

满清一朝对蒙古,有所谓三大国策:“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

一方面,为了笼络蒙古贵族,派宗室女子和亲,打造满蒙联盟,共同压制汉人,这就是“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另一方面,以盟旗制度严加限制,严禁牧民越过本旗游牧,这就是“分封以制其力”。因为既不能越界游牧,又不可能南下侵掠抢劫,所以清时蒙古对天灾的抵御能力,为历朝草原民族最弱,一遇灾荒只能活活等死。此外,满清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对喇嘛给予种种优待,大量蒙古男子因为生活困苦,冲着清廷对喇嘛的优待而出家,放弃娶妻生子,即“崇释以制其生”。

蒙古人口在清初还有两三百万人,到了1912年清朝灭亡,只剩下87万人了。

清末汉族人闯关东、走西口之所以能够成功,那是因为蒙古、东北原本的土著消亡殆尽,所以才有荒地供汉族人开垦。

500

清朝中叶汉语向内蒙地区扩张

时至今日,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人口2400万,其中汉族人扣1893万,占比78.74%,蒙古族人口425万,占比17.66%,汉族征服漠南的夙愿其实是在清朝完成的

再然后是新疆。

经过康雍乾三代皇帝的不断军事打击,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准噶尔被灭族,清军完全控制新疆地区。

据学者估计,在1755-1757年清军征服期间,50万到80万人,约80%的准噶尔人死亡

为了巩固在新疆的统治,填补清空准噶尔人留下的生存空间,清廷强行让大量的汉人进入新疆地区,协助当地军队以及土著居民进行屯垦事宜。

借助文字狱、抓贪抄家等政策,不少汉人被抓了之后全族发配到新疆。当时新疆的移民有大量流放的官员或者文人,其中最有名的就属纪晓岚了,他45岁的时候被乾隆发配新疆。

500

从东北(通古斯语族)到内蒙(蒙古语族),再到新疆(突厥语族),汉语在清朝实现了一次大扩张。

任何语言的扩张,必然伴随着当地母语人口的大规模减少,而清朝确实让东北的满人、漠南的蒙古人、新疆的准格尔人,消亡的消亡,灭族的灭族,从而为汉人腾出了生存空间。

换做任何一个汉人王朝,都不可能像清朝那样,在中国北方三个方向,让当地人口大规模消亡,东北是靠自愿,蒙古靠政策,新疆则是靠战争。

以上便是清朝对现代中国的领土贡献,如果说新疆还要靠解放军的走完最后一公里,那中国在内蒙与东北的领土,实实在在是在清朝奠定的。

500

至于满人自己,则完全汉化,现在中国1004万满族人,都说汉语,满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濒危语言。

满族人本来在东北有自己稳固的基本盘,到头来奋六世之余烈换来这么个结果,不知道当年率领清军入关的多尔衮看到此时此景,会是如何感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