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比之赵孟頫,谁的书法更胜一筹

 三品美术馆v1 2023-11-21 发布于北京

董其昌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还带着自己的侄儿去考,原先人人都以为他会考第一名,谁知公布结果,他居然只考得第二名,反而考第一名是他的侄儿。主考官说董其昌的书法不好,令他深受刺激,从此他奋发学习书法。

他先是以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改学魏、晋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

董其昌书法作品

董其昌喜欢评论米芾、文征明,也喜欢将自己的书法和赵孟頫比较 。

有谬称许者,余自较勘,颇不似米颠作欺人语。

他把自己跟文征明比较,

“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

董其昌常常会讲这种大话。曾说过自己与赵孟頫比,各有短长。

“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

董其昌(左)VS赵孟頫(右)

在这里,董其昌提出一个有关“生”和“熟”的观念:要快熟治书法,要熟而后能生。

首先,熟能生巧,也能生俗。清代姚孟起《字学参忆》云:“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划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可见,书法贵于圆熟,圆熟就畅快;但书法又忌于烂熟,烂熟则流于庸俗。

刘熙载《书概》云:“书家同一尚熟,而熟有精粗深浅之别,惟能用生而熟,熟乃可贵。”但要熟而后生也是很难的。

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因为由熟再求生,是要求书外各种素养的升华,要求对传统学习有新的理解,把传统的多种性融合一己而脱化出来,于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增添了个性。个性的增长越多,“生”也就越多。

董其昌(左)VS赵孟頫(右)

熟而后生是一种质的飞跃。比如我们学习传统,由生到熟是一种重复的增多,共性的增长,是笔墨技巧的基本东西的增长和纯熟。而由熟进入生则是质的发展、质的飞跃,是个性的增多和发展,是达到真熟的阶段。

明代汤临初《书指》云:“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由熟入生是艺术家深入了艺术境界,发扬了不断探索的精神,也就必然不断地出现清新的作品。信手拈来,也屡屡不同,此才是真正的大方家。

单以作品而论,你认为孰强孰弱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