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前农转非的那些同学当时风光无限如今在为生活辛苦奔波

 山峰云绕 2023-11-21 发布于贵州



讲述:李玉珍

我叫李玉珍,今年50岁,在一个乡镇的农业办公室工作。

我是1990年考上的中专,当时中专非常难考。每个班里只有一两个考上的,那么大一个乡镇中学,考上中专的一年超不过十来个人。

我经常想我的脑子并不聪明,能考上学全靠我的勤奋。

当时班里有五六十个人,说实话如果论聪明程度,我只能算一般吧。

我记得当时我最愁数学课。尤其是几何,看到那些图形我就发懵。

有的的同学只要好好听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形,他们很快就能想到解题方法,而我得看半天。

但是当时班里的学习气氛并不浓厚,每到农忙季节,有的同学甚至请假回去帮着家里干活,地里的农活忙完了再回来上学。

我们家兄妹三个,我有两个哥哥,我大哥初中毕业之后就跟着父亲在村里务农,二哥学习很好,他考上了一个专科师范学校。

二哥大学毕业以后就分配到了我们的乡镇中学教学,当了一名英语老师。

二哥就在我们学校教学,他非常解我的学习情况,知道我的各方面情况。

二哥说:“你永远要记住四个字:勤能补拙!真正头脑聪明的人,那是极少数的。但是光凭头脑聪明,不脚踏实地去努力,要想在学习上有出息,那也是不可能的。”

我听了二哥的话埋头苦读,每当他们三五成群的在教室里打闹,或者去学校西边的山楂园里追逐嬉笑的时候,我就在那里做题,举一反三,一遍一遍地做。

在初一的时候,我的成绩一般,稍微偏上一点,到了初二下学期,慢慢的我的成绩终于上去了。

因为我特别能学,班里一些同学嘲笑我,说我是书呆子,嘲笑我笨,说我是死学!

他们根本不爱学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来混张初中毕业文凭的,因为他们是农转非家庭。

在那个看重户口的年代里,非农业户口比农业户口要吃香得多。

在我们班里,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有7个人是农转非的。他们的父亲有几个是当老师的,还有的在县城的企业上班,也有在乡镇当干部的。

这些同学平时游手好闲,由于他们有相同的家庭背景,有共同语言,自然而然地走得很近。

在班里,他们是标准的有钱人。平时学校的小卖部门前,都是这些人在那里逛悠,我们这些农村家庭的孩子,哪有零花钱呢?

他们买了零食以后,就在教室里大快朵颐,故意夸张地说太香了!

这些同学的日子都过得很舒坦。有三个同学的父亲在小学当老师,他们就去小学跟着父亲吃饭,有一个去乡镇大院里食堂吃饭,天天都是白面馒头。

另外几个家远点的,但是家里有钱,家长给他们在食堂里买了饭票和菜票,到吃饭的时候,他们拿着小盆,还得用勺子敲着,叮叮当当的,有说有笑的往食堂里走,就像那些老师一样。

而我们这些人就从家里捎煎饼,把腌菜疙瘩切碎、炒熟,拌上辣椒,装进罐头瓶子里,吃饭的时候从桌洞里摸出罐头瓶子就吃。

说实话,当时这些农转非的同学很享福,既没有吃学习的苦头,更没吃生活的苦。

眼看着中考临近了,这些同学更是放飞了自我 ,上课在那里叽叽喳喳地闹腾,下课了,有的还拉帮结伙地惹事,让老师非常头痛。

后来我们的班主任把这些同学都调到了最后面,反正他们在前面不学习,还影响别人。

我记得当时我们班里一个叫李萍萍的女生,她爸是小学老师,他们家也成了农转非的。

我们是住校的,睡的是那种大通铺,同学紧挨在一起,把被褥一铺晚上就那样睡觉,我和李萍萍的铺盖是相邻的。

晚上回到宿舍,李萍萍就在那里憧憬以后当工人的生活,她说她爸早就给打算好了,让她去考鞋厂,所谓的考就是做一张简单的试卷,就能通过招工进厂子。

李萍萍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她说:“我马上就能当上工人了。你们这些农村户口的人,考上学的才有几个呀,大部分都得回村里去种地。”

“别看有的女同学现在往死里学,但是她也不一定能考上,而我根本不用学习,却能有份好工作,将来吃香的喝辣的,比你们强多了。”

听着李萍萍的冷嘲热讽,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学让她看看。

班里有一个叫张小磊的男生,他爸是乡镇干部。刚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到他们家农转非了,当张小磊知道可以轻轻松松的招工进城以后,他放弃了学业。

张小磊长得很帅气,初三的时候就到了快一米八的个子了。那时候正流行穿喇叭裤,我记得张小磊有一天竟然穿来了一条蓝色的大喇叭裤,大腿那个位置紧紧的绑在腿上,而裤腿又肥又大,上身还穿着一件花格子的衬衫。

有一回上晚自习,张小磊去教室,和那几个调皮的学生满院子乱窜。

当时正好学校老师查校,班主任也在里面,班主任非常痛心,他苦口婆心地劝张小磊应该好好学习。

老师说:“张小磊啊,虽然你家条件比较好,也农转非了,但是以后的事情谁能说的清楚呢?在这个社会里,有知识总比没知识强,虽然你不用靠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艺多不压人,也许以后政策有变化了,你学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呢。”

没想到张小磊根本不服气,他把脖子一梗说:“老师,因为我很尊重你,所以我和你顶撞。你可能不知道,我哥就在咱县的摩托车厂上班,你知道他一个月挣多少钱吗?他一个月比我爸挣的都多,上个月他开了600多块钱呢。老师,我哥挣的比你也多吧?”

张小磊的话,把老师一下子噎住了。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确实不如你哥挣德多,我一个月的工资才不到200块钱。但是我总觉得人还是要有知识,不能只看眼前挣多少钱,你眼前挣得多,能保证一辈子挣得多吗?什么年龄就得干什么事, 你现在是学生 ,就得好好学习。”

老师的苦心没能感动张小磊,他依然我行我素,并且和别的班里那几个同样也是农转非家庭的男生,混在一起,除了玩就是玩。

1990年夏天,这些农转非的同学拿到初中毕业证之后,都顺理成章地考进工厂,在工厂上班了。

而我们还在学校里苦读,有的面临考中专,有的要考高中。

那几个已经在工厂上班的同学,他们休班的时候就来学校里玩,毕竟这里是大家生活了三年的地方。上学的时候吵吵闹闹的,有过矛盾,但是真的分开了,大家还是很想念的。

张小磊去了我们县的摩托车厂,我记得他头一回来学校的时候,他很大方,买了一袋橘子,还有一大包瓜子给同学们吃。

李萍萍也来过学校,我记得李萍萍当时还烫了发,那时候烫发是很洋气的事。

她骑了一辆崭新的女式自行车,一看就是城里的姑娘。我们也很羡慕,但是咱羡慕不来呀,人家有个好爸爸,咱有什么?

就像我,家离学校是好几里路远,每周三和周六回家拿饭的时候,我还得步行着回去呢,我们家只有一辆弯把大自行车,但是这辆自行车是父亲的专座。

因为我们家种了一亩地的菜园,父亲在自行车后面绑上一个大篓子,天天骑着自行车,带着青菜去县城里卖菜。

看到李萍萍骑着这辆时尚而又漂亮的自行车,我当时就想,就是为了这辆自行车,我也得发奋苦读,一定考上中专,到时候我也买这样的自行车。

另外几个在工厂上班的同学来学校的时候,也都是鸟枪换炮,再也不是以前的穿衣打扮了,他们都穿得很时髦,很洋气。

在1990年,我记得那时候白色的旅游鞋非常时尚。我二哥给我在集市上买了一双,但是由于质量不好,我穿的时间不久,边上就张开了口子,我母亲用白线给缝了,我用用白鞋粉把那个破损楚使劲抹,使劲抹,但是缝补的痕迹依然在。

那几个同学来的时候就穿着那种漂亮的旅游鞋,一看就是好皮子的,从那个鞋面的折痕就能看出来。

临近中考的时候,我二哥让我去他的宿舍里吃饭,他从食堂里打饭打菜,给我补充点营养,平时我都是自己从家里拿饭的。

以前二哥也说过,让我跟着他吃,但是我母亲说:“不行。你就挣那点工资,还得攒着娶媳妇的。你上学的时候比妹妹苦多了,让她带饭吃就是。”

当时我还怨恨母亲,为什么不让我跟着我二哥享点福啊?

后来我才想明白,母亲这是故意让我吃点苦才能好好学习,改变现状。

中考考前的那一两个月,时间过得飞快,就觉得时间不够用了。

中考时,所有的题目我都做得比较顺利,我有种预感,我能考上,但是也不敢保证。

我在忐忑不安中迎来了张榜的日子,二哥用自行车带着我去了县城。

还没到教育局的时候,就在教育局大门外遇到了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他高兴地对我说:“李玉珍,你榜上有名,你考上中专了,咱班里今年太厉害了,一共考了四个呢,咱学校才考了八个。”

我一听撒腿就跑,我来到了大红榜前,我一看,我的名字赫然列在榜上。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四处寻找熟悉的同学,想和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喜悦。可是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我们班里的。

可是我却看到了我们班的李萍萍,她来干嘛呀?

原来,她一个表妹也参加中专考试,表妹家丽县城有七八十里路,她不方便来县城,让李萍萍帮忙看一下成绩。

她有些失落地说:“我表妹没考上,还差五分呢。看来这一辈子她就在地里干活了。”

当她得知我考上的时候,她笑着祝贺,但是我能看出来那份笑很勉强。

她只淡淡地说:“祝贺你啊,我得赶紧回去上班,快到我接班的时间了。最近我们工厂里效益不错,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挣钱。”

李萍萍推着她那辆洋气的自行车要走,然后转过头来对我说:“李玉珍你考上了中专,以后也成了脱产的了呀。”

我谦虚地说:“脱产的是不错,但是肯定不如你挣钱多,再说我还得读三年书呢。”

李萍萍自信地说:“那当然了,现在我在工厂里,一个月能挣400多块钱呢。”

“你去上中专这三年,我就得挣一万多块钱。要是都攒起来的话,我就成了万元户了。”

我和李萍萍的对话,我二哥一字不漏地听进了耳朵里,等李萍萍走了以后,二哥说:“玉珍,咱不去攀比,政策以后还说不定怎么变化呢?我相信这个时代是知识为王的时代。你好好读书,看看报个什么样的学校,去上中专以后咱还得努力学习。”

那年我报的是农校,我们班里那另外三个同学都报了师范。

三年的中专生活飘忽而过,我们的青春在美丽的校园里挥洒。

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在异地求学的日子,毕业就来临了。

1993年,我中专毕业了。当年读高中的同学,也有好几个考上大学的。

当时国家是包分配的,我上的农校学的是农林专业,分到了我们乡镇的农业办公室 成了一名国家正式的工作人员。

上班第一个月,我发了265块钱。

我迫切地需要一辆自行车,因为家离我们的乡镇有近十里路,我来上班的时候就得让二哥带着我,或者让父亲来送我,很不方便。

我去了县城,看好你一辆自行车,竟然要160多块钱,我和人家讲了半天价,花150块钱买了一辆墨绿色的自行车。

买完自行车以后,我身上只留下了十块钱,其余的100块钱全部给了母亲,补贴家用。

父母辛辛苦苦地供我读书多年,很不容易,现在我有能力挣钱了,我肯定会好好孝顺父母的。

同学们都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上班以后好多同学来找我玩。

两年后,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摩托车厂上班的李小磊已经下岗了,当时摩托车厂那么红火,但是世事难料,谁也没有前后眼。

几个月后,在鞋厂的李萍萍,听说工厂也倒闭了,只能闲在家里,她和老公是一个工厂的,两个人都没了工作。

另外几个去了造纸厂和机械厂的同学,也先后相继下岗。

只有去了电子元件厂的,还没有下岗,但是收益也大不如以前。

而我们这些考上中专和大学的 ,工作稳定,生活比较顺风顺水。

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当初农转非的同学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招工进厂,如今,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厂却倒闭了。

如今,大家都年近半百 ,听说那些下岗的同学,现在有的在私企打工或者自己做点小本生意。

我在街上遇见了李萍萍,四十多岁的年龄,她已经发福了,身材臃肿,头发白了一大半,脸上再也不是以前的水嫩了。

我问她现在的工作,她说她老公去了国外打工,好几年没回来了,她儿子读了个技校,已经上班了,她什么活没干,就在家里给儿子做饭。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农转非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印记。这些人当时大多数人都去了企业,如今都在自谋职业,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想想当年读书的时候,他们无忧无虑、风光无限的样子,让人唏嘘不已。

不管何时何地,踏踏实实地生活,该吃的苦就得吃,该努力时努力,该奋斗去奋斗,生活不会亏待我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