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何却葬于河南

 朝阳中有你 2023-11-22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据报道,11月19日四川眉山公布重大考古发现,确认当地“苏坟园”中的大苏坟园为苏轼孙子苏符墓葬,小苏坟园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墓葬。苏轼父亲苏洵和苏轼亡妻王弗的墓葬也在眉山,但苏轼却并未能葬于故乡。

东坡先生苏轼,一生行踪不定。四川眉山是出生地和父母墓地所在,浙江杭州是苏轼“平生所乐”,湖北黄州是一生诗书最高成就的发生地,江苏常州则是苏轼置业和最终的辞世处……无论苏轼最后长眠在上述的哪一地,或许都在情理之中。

但苏轼最后却葬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河南郏县。此中缘由,细细数来,或者也是半点不由人。

图片

常言“叶落归根”,苏轼苏辙兄弟对身后最大的心愿安排,自然是能回到家乡眉山,与父母长眠一处。葬在河南,实非其生前本意。

早在1067年,32岁的苏轼在眉山安葬夫人王弗(《江城子》词“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亡妻)时,就将坟墓“凿为二室,期与子同”,计划将来与亡妻死能同穴。苏轼病故后,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也说得很明白 :

先垄在西,老泉之山,归骨其旁,自昔有言,势不克从,夫其不怀?

苏轼为端明殿学士,故以“端明”相称;“老泉”则是父亲苏洵的号。苏轼苏辙的本意,当然是想回到眉山故乡、葬在祖茔父母的身边。虽然“夫其不怀”心向往之,但情势所迫“势不克从”,也是无奈。

苏轼从被贬谪的海南被召回朝,由于旨意准许他自行选择去处,所以一开始是计划去颍昌(河南许昌)跟正在那里的弟弟苏辙会合,“老兄弟相守过此生矣”。但他刚要动身,朝局又起变化,护着苏轼的神宗皇后向太后过世,苏轼不得已前往长子苏迈和次子苏迨(dài)一直居住的江苏常州。

1101年五月,行至真州(江苏扬州仪征)的苏轼复信苏辙,遗憾之情,字字可证:

恨不得老境兄弟相聚,此天也,吾其如天何……此行不遂相聚,非本意,甚省力避害也。——《与子由弟书》第八简

而在这封信的结尾,当时身体尚无恙的苏轼却提起了身后事:

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可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丧事?千万莫循俗也。

八郎是苏辙的第三子苏远,八郎妇是其妻黄氏。苏辙被贬岭南时苏远夫妇一路相随,黄氏却不幸在途中病逝,苏辙以此为疚,因此决定要携其灵柩北返,“归安故土”。苏轼告诉苏辙,可葬八郎妇之地,葬我也没问题。至于墓地安在何处,苏辙自己决定就行不必再商量,“葬地,弟请一面果决。

六月,苏轼抵达常州,结果染病不起。七月二十八,苏轼去世,享年六十四岁。第二年闰六月二十,苏轼的灵柩抵达汝州(今河南汝州)郏县,就此安葬。

图片

苏轼与汝州,其实颇有渊源。1084年,宋神宗将苏轼从黄州调任汝州,但苏轼在途中连上两道《乞常州居住表》,言辞凄切。神宗便从其所求,允准他暂居常州。

十年后的1094年,苏辙任汝州知州,因此对当地情形甚是熟悉。郏县西北17公里的箕山脚下,有两座细长的山峦与山脉主体分离,延伸进平旷的田野里。两座小山均微微弯曲,远望如一对柳叶眉,因此当地人称小峨眉山,以与四川的峨眉山相区分。这里,也成了苏辙最终选定的家族葬地。

苏轼苏辙当然最希望能回到眉山安葬,但一来向太后离世朝局起变、在位的徽宗有意重新变法,而苏轼所属的元祐旧党势必遭打压,苏家前途艰难;二来从江苏到四川千里迢迢、关山阻隔,而眉山当时已无直系亲属;三来苏辙已在颍昌置产,儿女也多在中原。在多重压力和现实难处之下,归葬嵩山之南已是当时的最优选。

图片

苏坟与小峨眉山的相对位置。图据:公众号“地球旅客”

苏轼临终前,已经在跟弟弟的书信往来中知道自己会葬在中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在《祭亡兄端明文》中写道:“丧来自东,病不克迎。卜葬嵩阳,既有治命。(“嵩阳”即嵩山以南,“治命”是人临终前神智清醒时的遗嘱。)”在《再祭亡嫂王氏文》中写道:“兄没有命,葬我嵩少,土厚水深……虽非故乡,亲族不遐,勿畏勿惊。”

苏辙笔下的亡嫂王氏,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虽然比苏轼小12岁,却在1095年就去世,灵柩停放在汴梁。苏轼亡故,王闰之的灵柩也即运抵郏县一同下葬。

1104年,苏辙开始隐居兄长墓地以东不到100公里的颍昌,读书学禅度日。1112年十月初三,七十三岁的苏辙病逝,即与苏轼合葬小峨眉山下。在给苏轼写的迎柩文里,苏辙曾感叹“地虽郏鄏,山实峨眉,天实命之,岂人也哉?”虽然不能返乡,总是葬在上天安排好的峨眉山下了。

差点丧命的“乌台诗案”里,以为必死的苏轼在大牢里给苏辙写过绝命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狱中寄子由二首》)”虽然生前聚少离多,死后终于长相为邻。

图片

除了苏轼苏辙夫妇外,小峨眉山下的墓地也是苏氏子弟的家族陵园,比如苏迨的亡妻欧阳氏。欧阳氏是欧阳修的孙女,苏轼为他向欧阳家求得此婚,婚后却不幸与王闰之同一年亡故。1102年4月,其灵柩与王闰之灵柩从汴梁一同抵达郏县,安葬于此。

苏辙夫妇安葬后,很快金人南下、烽火四起,兵燹战乱也席卷此地。历经南宋、金、元朝代更迭,世人一直以“二苏坟”相称。元至正十年(1350年),郏县县尹杨允来此拜谒,不忍父子“三苏”远隔千里,于是又在苏轼、苏辙两座坟之间为苏洵建造了一座衣冠冢。此时距苏轼离世,已经过去了二百五十年。

只是坟墓有时也逃不过人世的劫难。1644年,李自成的部将吴宗圣盗掘苏轼、苏辙墓,结果“至底无所见”,只好将墓地附近的180株柏树挖走泄愤。两年后清朝郏县知县张笃将吴宗圣抓住杀掉,然后到三苏坟拜谒时就产生了疑问:“两先生遗骨其在是耶?何盗所伐者无所见也?古人或多智耳。”

古代墓葬为防盗掘,地上墓冢与地下墓室常常有意错开。吴宗圣所挖的,后来也被证明是苏辙长媳梁氏之墓。但疑问也由此而生:此地的三苏墓,真葬着苏轼苏辙?

疑问持续了三百多年才最终澄清。1972年6月,在此发掘出土了两方墓志铭、一枚铜印,墓志铭一题“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一题“宋故孺人黄氏墓志铭”;印篆阳文“适”字——这是苏辙次子苏适(kuò)及夫人黄氏的墓葬。

图片

其墓志铭盖上的十二字为苏轼三子苏过所题,现存河南博物院。图据:河南博物院

苏适字仲南,是苏辙的次子,其墓志铭明确记载,“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而黄氏墓志铭也载,“与先人合葬于少保坟东南之隅”,“少保”正是苏辙受赠的封号。墓志铭的出土,成了苏轼、苏辙葬于此处最有力的证据,从此二苏葬于河南郏县再无疑问。

图片

苏轼的长子苏迈为王弗所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为王闰之所生,而侍妾朝云所生的四子苏遁不幸早夭。苏轼被贬岭南,一路是苏过陪侍在侧。苏轼于常州离世时,苏迈、苏迨和苏过以及当时的六个孙子苏箪、苏符、苏箕、苏筌、苏筹和苏籥皆在床前送终。

苏轼一生常常感叹自己不善治生、不为己谋,苏轼在世时,苏迈三兄弟仅靠早年置下的常州宜兴田产每年谷米七百斛为生。苏轼离世,他们也由此迁往颍昌,与叔父苏辙比邻而居。难免生计艰难,苏辙将他的一处产业卖掉,得钱九千余缗,全部给了三兄弟。

苏轼逝世不到一年,党祸又起。由于苏轼在“元祐奸党”里名气太大,苏迈们连做地方小吏的机会也没有。苏迈逝于1119年,苏过1123年在行道途中亡故,苏迨则在靖康之乱中离世。明末文人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中记载“迈、迨、过俱葬此”,注明他们都葬在苏轼墓旁,但如今具体墓葬位置已不可知。

苏轼一共有十二个孙子,他在世时只有六孙降生。孙辈中,倒是苏迈之子苏符最显达。南宋时他在杭州朝中为官,力拒宰相秦桧的和议;出使金国时察知大将兀术的南侵计划即火速归报朝廷,最终官居礼部尚书。1156年逝世后,朝廷追授“眉山开国伯”。

至于苏符如何从杭州归葬四川,迄今鲜有可考。其实无论葬于何处,世人最终都只记得一千年前苏轼的传世书画、绝世天才,而不会太在意其坟茔究竟位于何处。毕竟无论哪一处,都是苏轼当年曾经走过的中国。

图片

丨 C70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