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随手写下的68个字,竟破解《兰亭序》笔法,“挽救”了宋代书坛

 三余字画 2023-11-22 发布于山东

受五代十国多番战事的影响,晋唐真迹毁损消失大半,导致五代书坛风向低靡,在70多年间,仅诞生一位正统的书法家,他就是杨凝式。

其字以颜真卿、欧阳询、“二王”为宗,艺术感悟能力卓越,悟透晋唐笔法精髓,“神韵”与王羲之如出一辙。

尤其是他随手写的《韭花帖》,竟破解《兰亭序》的笔法秘密,在书坛有“小兰亭序”之称,现在我们就详细看一下。

此作乃杨凝式睡醒后,饥饿难耐,恰好友人送来韭花,品尝后心中愉悦安乐,与心情相配,笔由心发,提笔而写68字。

卷中用笔清逸灵活、从容多变,字体欹侧,险中求稳,点画饱满润丽、不计工拙,蕴含着动势和生命力,并融古出新,略带几分奇逸洒脱、干练圆转之风。

其实从点画状态来看,此作与王羲之的瘦劲飘逸不同,反而倾向于颜真卿的浑实饱满,笔笔圆融沉着,例如文中的“昼”“饥”等字,笔丝干脆爽利,没有轻盈和入纸迅疾飞动的翻转势态。

但外形不似,并不代表神韵不像,从结字布局和笔法变化上看,杨凝式悟透《兰亭序》的精髓,就是与情感结合,行笔从容自然又意趣横生。

还是从“昼”字看,整体形态向左倾倒,为了保持平衡,在最上面的竖笔与横笔交界处,将左边留存的十分短小,右边的笔画都厚重有力,富有趣味。

笔法也是如此,“昼”字的九个横画,每一笔在入纸后,都跳动换锋,角度也大多不同,使虚实、轻重千变万化,顿时产生浓厚的“兰亭意味”。

这件《韭花帖》如今位列“天下第五行书”,历史上备受“好评”,黄庭坚曾说:“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虽然它仅有68个字,但直入晋唐,充分诠释“古法”的美感与精妙所在,在笔法传承上有巨大贡献,“挽救”了宋代书坛。

正因如此,“宋四家”才没有偏离艺术正轨,继而在完善根基中,创造意境强烈的“尚意”之风,尤其是苏轼,曾学了一辈子,甚至赵孟頫、董其昌等,元明清书家也推崇备至。

可惜《韭花帖》真迹已消失,目前市面上有三种拓本流传,分别是“清本”、“罗本”和“裴本”,其中“罗本”点画最为精细完整,与样貌十分相近

甚至有人断言它就是真迹,但近代遗失,所幸日本二玄社以现代科技,对其影印,是目前市面上“最完美”的范本。

时常临摹,可以研究唐人法度和晋人意韵,学习“颜体”的宽博明朗,和王羲之的灵动遒逸,是打开晋唐书法大门的密钥。

若能将此作学会,之后临摹《兰亭序》等晋唐法帖,以及“宋四家”、董其昌等人作品都不成问题,还能继承杨凝式“变古出新”的精神,有助于日后个人创作。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杨凝式《韭花帖》(二玄社珂罗版)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清晰可见真迹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真迹,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