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团大战对日寇究竟造成了哪些沉重打击

 自修历史图书馆 2023-11-23 发布于河北

1962年我国和印度打了一仗,除了狠狠教训印度外,令人惊讶的是:印度还教会了我国一样东西。

很多人可能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印度明明是败方,怎么还能教我们做事?

实际上,印度还真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让我国下定决心做了一件事,大幅度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自1951年我国和平解放西藏高原后印度就十分不满。在他们看来,我国解放西藏高原的行为,是在卡他们的脖子。

印度在独立之后,不仅继承了大英帝国的武器装备,也继承了称霸的野心。

他们可不管我国是不是正义,只是不断派出部队骚扰西藏。

1959年9月,印度方面不断往东线增派兵力,并指示陆军部队公然建造大量军事据点,从而蚕食我国边境。

据统计,到了1962年,印军在东线已经建起了100多个据点。

是可忍孰不可忍,经过高层多日讨论,最终毛主席拍板决定,于10月20日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由“佛光将军”张国华中将亲自指挥!

张国华是江西永新人,1929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过鲁西南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刘伯承元帅对他称赞有加,说他:“会捉战机,会打游击”。

新中国成立后,张国华奉命解放西藏。将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屋脊。因此,他也被西藏人民尊称为带来吉祥的“佛光将军”。

但有了指挥者,还有更大的问题摆在面前。

那就是在决定对印自卫反击的同时,如何将军事物资运到前线,成了高层一致头疼的问题。

要知道,无论是在西线还是东线,解放军面临的都是十分恶劣的地形条件。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遍布高山峡谷,其间密林丛生,仅靠人力几乎无法通行。

而且当地的山体坡度也非常大,经常超过了50多度。这就意味着解放军将士若想发起进攻,就得耗费平常几倍乃至几十倍的体力。

不仅如此,当地的气候还变化无常,本来平均45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就冷,加上季风从南面带来的热气流,东线地区顿时变得又湿又冷。

因此就前线解放军的作战条件而言,用“披荆斩棘”来形容都不为过,这对将士们的体力和意志,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但事情还远远没完,这还只是前线的情况,后方的条件同样十分恶劣。

众所周知,战争不是儿戏,而是一场比拼国力的消耗战。任何军队在打仗的时候,都需要武器、装备、弹药和粮油,因此后勤运输极其关键。

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志愿军的后勤交通线一直在被美军轰炸,补给时常中断,志愿军的作战计划也经常因此临时改变。

相信如果补给能跟上的话,以志愿军的战斗力,可能不只是把强大的美军推回三八线以南了。

实际上,1962年对印作战中,解放军打得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利,同样面临着后勤运输困难的情况。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和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以当时我国的国力,想要在当地修筑公路和铁路,需要耗费比寻常多得多的资金和人力。

在中印战争之前,能通往高原的路线,只有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且只是普通的水泥硬化路,安全指数较低,极易受地质灾害影响而中断。

即便是这三条简单的道路,也是军人和工人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用铁锹等简易工具一下一下凿出来的,他们吃过的苦、做出的牺牲难以想象。

尤其是川藏公路,为了支持解放军做出反击,当时的军用物资基本上走的是这条路。要知道,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海拔跨度不可谓不大,运输条件自然极为不易。

据统计:以当时解放牌军用卡车的运力,想要将部署在四川的物资运到高原前线,需要走6000公里的路程,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并且由于当地天气寒冷、氧气浓度低,卡车的发动机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为了不让发动机半路熄火,当时川藏线上的卡车都要减重运输。

如此一来,足以想见1962年中印战争时,解放军面临的条件到底有多艰苦了。无论是前线作战条件,还是后勤补给条件,丝毫不亚于抗美援朝战争。

而且更让人绝望的是,我国当时只在拉萨修建有一个军民两用小机场,相应的基础设施也没有建设完全,根本无法承载解放军空军出动。

事实上,以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中印双方都难以出动空军,交战只能依靠陆军。

但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解放军还是凭借坚定的作战意志和高超的战略战术,取得了辉煌的大胜。

在克节朗战役中,张国华中将指挥精锐419部队,从后方实施长途奔袭,一举击溃了印军王牌第7旅。击毙832人,俘虏包括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内的1065人。

要知道,印军王牌第7旅所属的第4师,曾在二战期间由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率领,对抗德国名帅隆美尔,打出了“红鹰师”的赫赫威名。

在西山口战役中,解放军11师在缺粮少水的艰难情况下,连续急行军7天5夜,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翻越了5座近5000米的高山。

最终11师穿插250余公里,深入印军后方,将其彻底包围。之后经过一天作战,士气濒临崩溃的印军主力不断溃逃,我军大获全胜,收复了他们侵占的地区。

而解放军在这两场辉煌的大胜中使用的物资,全部是战前从四川等地调派来的,就连精锐419部队,也是6月份才在成都合并组成的。

这些物资经过一个月的运输,部队经过几个月的适应性训练,才最终击溃了印军。

当然,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由于后勤运输困难这一问题,我国解放军也时常感到十分头疼。

比如比较关键的瓦弄战役,解放军的伤亡就比较大,打出了1比2的战损比。

如此看来,确实很厉害,但以中印战争中的其它战役伤亡作对比,就可以看出这一仗打得其实不是很理想。

在西山口战役中,我军伤亡732人,击毙和俘虏印军5063人,这还没算上敌军受伤人数。

不难看出,这一战的伤亡比为1比6,即1个解放军士兵,能打6个甚至更多印军士兵。

那么,我军在瓦弄战役中,没有打出较高战损比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印军凭借地利优势,从后方大平原运来了大量重炮。在开战之前,他们就用重炮连续轰击我方阵地,并在战斗中一直使用步炮协同战术。

另一方面,正如之前所说,我国在西藏高原的交通网络修得并不完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相应的,在前线战斗的解放军,只能以劣势火力,对印军发起进攻。

如此一来,也难怪瓦弄战役,我军只能取得1比2的战损比了。

事实上,通过中印战争,我国也认识到了后勤补给的重要性,而这也是我国在战争中受益最大的一点。

中印战争结束后,我国加强了对西藏高原的交通网络建设。

而早在中印战争之前的1956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勘测高原铁路修筑的可能性。到了1973年,伟人在接待尼泊尔国王时就曾表示,要加快青藏铁路的修建。

不仅如此,我国还加强了高原机场的建设,不仅将原有小型机场进一步扩建,还额外修建了专门的军用机场,结束了高原机场只能军民两用的历史。

交通网络修筑起来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制度随之提升。为了应对印方的威胁,我国还在西藏高原修建了不少战略物资储备点。

这些战略物资储备点遍布西藏高原各个要地,储备的物资包括枪支、弹药、粮食等必需品,总计至少3.57万吨。战时可以调动,避免了从内陆运输物资的尴尬情况。

而在解放军训练方面,当地驻防部队还加强了防冻防寒的训练,并经常针对高原山地作战,进行实战演习,进一步加强了作战实力。

并且实战训练用的物资,也可以随用随补,这些物资除了从内陆通过交通网络运输外,有一部分还是后来修建的工厂制造的。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当地部队使用的武器装备,越来越现代化。

在中印战争中,解放军正是吃了后勤补给的亏,长途奔袭时只能带上枪弹粮食,缺乏作战辅助工具。

而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当地交通条件越来越好,解放军终于不用再以工兵铲挖土的形式修路搭桥了,而是可以用机器开路,甚至可以搭乘飞机直接空降。

并且当地部队也有了更好的生活和训练条件,不用再吃干粮、喝雪水,作战意志和实力也更上一层楼。

总之,1962年的这场中印战争,带给我国最大的启示,是让我国开始重视西藏高原地区的后勤补给,让解放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