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篇|教育数字化的底层认知改变——如何提升一线教师的数字素养?

 愚然楼 2023-11-23 发布于湖南

本文大概

3700

读完共需

10

分钟

导读:小编发来微信,说前两篇文章收到不少反馈。催更。感谢老师们的鼓励。我所写的,仅是我个人在有限工作中的一些思索,而教育是一件社会性的、复杂的、实践重于理论的事情。所以,文章内容自然会存在一些错误。“黑猫白猫,逮住老鼠才是好猫。” 在教育这个领域,仅仅停留在论文和学术观点层面可能是不够全面与实际的,只有那些在常态教学中可落地、可维持、可评估的方案才是有效的

注:本文为“教育数字化底层认知改变”系列第3篇《如何提升一线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更多相关内容可点击阅读:

教育数字化的几个“认知堵点”

第1篇 | 教育数字化的底层认知改变——像重视知识一样重视工具

第2篇|教育数字化的底层认知改变——什么是教育数字化?

常有评论提到,中国一线教师的数字素养急需提高,这被视为教育数字化产品无法在一线得到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以笔者在实践中的观察,这一问题至少在中小学领域是不成立的。

中国拥有全世界数量第一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是第二名印度的3倍),并且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全世界也处于前列。中华文明的尊师重教文化具有一种“道德绑架”约束力,中国人习惯了中国教师的工作状态,但他们的工作时长、敬业程度和专业水准在全世界实属“异类”。数字素养不过是教师素养上的一角,教育数字化推进不利与中小学教师素质无关,而是其他问题。

谈教师的数字素养,首先要明确教师的数字素养可以支持教师从事哪些工作。教师的工作有三种类型:研究、教学和管理。这三类工作对教师的数字素养要求并不相同。

第一类是研究,包括备课、科研等。教师需要具备互联网时代下大信息量的主动收集、批判性思维、快速阅读、凝炼抽象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第二类是教学,包括上课、布置作业和组卷等。教师需要具备对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开放思维,理解这些工具带来教育变革,并具备能够快速、创新地应用的能力;

第三类是管理,包括安全、卫生和统计等。这方面对教师的数字素养要求相对较低,较为简单,只是一种简单学习能力。后文对这部分做过多赘述。

图片

图 | 教师的工作类型

第一类教师的研究工作所涉及的能力,在大量关于教师数字素养的文件和文章中被提及。比如在教育部去年年底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中提出,教师应开展“数字化学习与研修”,其主要方式是: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持续学习,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反思与改进,以及参与或主持网络研修。教师的研究工作所需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数字素养,但数字素养却是一大利器,用得好是可以减负和提质的。

义务教育阶段,我国有20.16万所学校、1.59亿学生,庞大的学生数量以及对教育的新需求驱动着中国1065.46万教师的成长。义务教育新课标出台是近年来的一个大事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被提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从2023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一变化,部分省市的语文、英语命题已经转向了能力测评。作为直接承担着培养任务的一线教师,已经感受到了新高考带来的压力。

图片

据《中国高考报告(2023)》,2023年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

教师的数字素养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间关系密切,一个只会用算盘的教师培养不出会用互联网的学生。具体来看,教师需要具备:1)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评估的能力,以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2)利用数字工具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将数字技术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设计出有意义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思考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4)教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进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底层思维能力或元认知能力,提升速度是缓慢的。正如前文所提,中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知识传授型,从教后十多年一直也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通过几次学理方面的培训,使教师群体的教学底层思维逻辑可以发生改变。专家动动嘴皮子,居高临下地讲个数字素养案例是容易的,但教师们回到日常教学中面对的却是上千节课。即使拥有庞大人力资源的出版集团,也很难在一两年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重新设计。

这方面的教师培训是要持续开展的,只有通过长期努力,教师数字素养才能缓慢进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长达一二十年。目前,教师数字素养的课程和培训方式依旧是“非数字化”的,主要是通过发几本纸面教材,以及专家在台上讲一讲课,然后便结束了。这类非数字化方式的培训毫无价值。关于数字素养的教师培训课程,首先需要实现教与学本身的“数字化、(混和)在线化、智能化”,这才应该提供给一线的教师。否则是在拉教育数字化的后腿。并且,只有实现数字化的教与学,才能大面积在全国迅速实施,加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第二类教师的教学工作所涉及的能力,与教学工具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教学实践,是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的核心。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曾强调,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应该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完整地指出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路径。但在实际落地中,有些教师培训却偏离了这一方针。

前面提到,大量的教师数字化方面的培训课程,不仅自身便不是数字化的,而且培养的内容与“需求”和“应用”无关。这类培训如同向一线教师们讲解计算机芯片原理,但他们实际上需要的是如何使用好PPT与Word来编写讲义,以及制作课堂课件。正如第1篇《教育数字化的底层认知改变——像重视知识一样重视工具》提到,教育领域存在一种“潜思想”,似乎与“需求”和“应用”相关的培训虽然是教师们急需要的,但太“低端”,进不了大雅之堂。在前面文章中提到,我们要像重视知识一样重视工具。脱离“需求”和“应用”的培训是需要的,但不能成为一线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

1)需求牵引。每次进行教育数字化培训时,应该明确需求。这次培训旨在提升教师在日常教与学中哪个操作层面的问题?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备课、上课、作业,还是教研?需要明确涉及什么学科、什么环节和什么问题?如何落地执行?

2)应用为王。一线教师的教育数字化培训,应该与具体工具挂钩。优秀的教学工具背后都有先进的学习科学支撑。其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如何使用工具提升效率,还会涉及教学改革。除了教学工具,近年来各类新媒介工具发展迅速,一些文本编辑工具、图像与视频制作工具都可以帮助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甚至ChatGPT也需要专业培训才能够写好Prompt,才能有力地帮助教师备课。

3)服务至上。接受完培训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大量的问题,那么便需要工具厂家提供即时在线的服务支持。正如第2篇文章《教育数字化的底层认知改变——什么是教育数字化?》所指出的,LMS生态的教学数字化产品,需要的是长达一年以上的服务,才能够帮助教师完成上千门课程的重新设计。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教师培训确实面临着一些困境。大量的培训内容停留在无需求、无应用的“纯理念层面”。正确的做法是,将理念层面的培训融入到应用层面的培训中,由教育数字化专家与应用软件厂家联合,作为教育数字化培训项目的提供方。软件方提供培训的应用层面内容,专家对培训的专业性把关,对应用层面内容进行学理评价。强强联合,各展所能,方为上上策。

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方面,美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投入巨大。Google Classroom在美国每年开展大量的教师培训,整整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并且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这才逐渐完成了在美国中小学95%的普及率。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初步实现了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的改革,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质量,而且对美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向未来的教师发展,中国也有明显优势。由于美国教师群体的差异太大,出现分层严重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教师群体的一致性要好很多。此外,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经费用于教师培训。

当下全球范围内正在迅速推进以ChatGPT为主导的AI时代教学改革,美国教育科技企业纷纷发布AI教学助手,澳大利亚教育部明确2024年全国所有学校将被允许使用ChatGPT等AI技术,新加坡政府计划正式教导学生如何使用ChatGPT,日本发布《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生成式AI利用暂行指南》……随着AI被逐渐深度应用到教育领域,教师的数字素养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研究、教学、管理工作中合理使用AI,也将成为全球教师的一大重要能力。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网络设施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微信、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等在全世界出于领先地位。中国人的数字化能力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同时,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受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也在全世界处于前列。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是一件尊重教学基础规律,去除“形式主义”,以“服务一线教师”为核心精神,并且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事情。




《教育信息化100人》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的智库型媒体,关注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互联网 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要“让优质的信息和知识更快被看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