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还是唐代?嵩岳寺塔年代之争 |下篇

 新用户67078724 2023-11-23 发布于四川

约5000字(不含附录)

阅读时长约15分钟



时隔一周,嵩岳寺塔年代争论之下篇发布。本文由“一杯茶”老师撰写,飞鸟寺文管所“刘江岭”重新编辑、包装,感谢阅读。

图片

图1:嵩岳寺塔-1

图中是所长,所长也来露个脸


图片
图2:嵩岳寺塔-2

在嵩岳寺塔地宫发掘报告发表了4年之后的1996年,古建学者曹汛首先对现存嵩岳寺塔建造问题在《建筑学报》上发文,文章标题简洁明了:《嵩岳寺塔建于唐代》。从此文中曹汛下定结论:现存的嵩岳寺塔为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73年) 重建。

这篇文章影响非常大,直接挑起了对于嵩岳寺塔建造年代长达20余年的争论。但有意思的是,我在知网找到的将近有10篇在曹汛一文之后涉及讨论嵩岳寺塔建造年代的文章,却几乎全都是反对曹汛此文的。甚至直到2019年,仍然有学者发文反对曹汛这篇1996年的文章,从此处也足可见曹汛此文影响力之大。

图片
图3:《嵩岳寺塔建于唐代》

这篇文章首先驳斥了之前学者依据唐代嵩岳寺碑碑文断定此塔建于北魏的说法。此文认为,嵩岳寺碑所说:

十五层塔者,後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妙庄,就成伟丽。

其中“后魏之所立也”是指此塔始建于北魏,而非现存建筑建于北魏。而之后对于塔的描述,则都是对于现存建筑的描述。而之后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妙庄,就成伟丽”说的便是唐代开元年间对于始建于北魏的嵩岳寺塔的重建活动。

之后,曹文中又从地宫入手,提到根据地宫的门框等处刻石、壁画、题记等信息,均可断定此地宫为唐代建筑。而在门框石上有比丘崇泰的画像,这位崇泰也在嵩岳寺碑中提到了:


崇现前之因,鸠最後之施,相与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至矣广矣,经之营之。



依据此句,可知崇泰是唐开元年间主持重修嵩岳寺的人。地宫出土文物、地宫装饰、地宫文字资料几乎均为唐代,故曹汛认为此地宫为唐开元年间一次建成之物。依据前文提到的地宫考古报告结论,便可推知嵩岳寺塔为唐代建筑。

之后,文中提出北魏时期佛塔最高只有9层,而嵩岳寺塔外观有15层,与北魏塔制不合。文中首先是引用了《魏书》中的记载:“凡宫塔制度, 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世人相承谓之'浮图’”。而只有《南齐书》提到“帝欲起十层, 不可立, 分为两刹,各五层”的记载。正史之后,曹文又引用了各个文献中对北魏佛塔层数的记载,以及现存北魏石窟、石塔等材料的佛塔层数,指出《魏书》中的记载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云冈北魏石窟未见密檐塔之形象, 敦煌石窟壁画, 仅见隋朝第302 窟有密檐塔的绘制, 只有四层, 龙门石窟有密檐塔浮雕, 均为唐代雕造。砖造密檐楼阁式砖塔实例, 唐代始见, 如雨后春笋, 所在多有, 且能发挥密檐之优势, 有高至十一、十三、十五层, 个别甚至有十六层者。唐代十五层密檐楼阁式砖塔, 已有两例, 一为荐福寺塔, 一为法王寺塔。北魏佛塔最高九层, 嵩岳寺塔密檐十五层, 不可能是北魏所建。”

图片
图4:嵩岳寺塔上的浮雕小塔

文中在层数问题之后,提到依据嵩岳寺塔上的八座浮雕小塔,以及嵩岳寺碑中“陵空八相而圆”的记载,推知嵩岳寺塔上的八座浮雕小塔表现的是佛陀八相成道,相同应用可以在唐代的济南九顶塔找到。而佛教八相成道母题的出现晚于北魏正光年间,一座北魏的塔不可能出现八相成道的表现,因此现存的嵩岳寺塔只有可能晚于北魏。

图片
图5:济南九顶塔(唐代)

之后的文章中又提到同样建于八世纪前半叶的荐福寺小雁塔和法王寺塔,都是密檐十五层,且有流线型收分。参照同样具有流线型收分和十五层密檐外观的嵩岳寺塔,将其也定为八世纪前叶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符合当时的古塔风格。

图片
图6:法王寺塔

图片
图7:荐福寺小雁塔

所以我们依据上文,可以总结出曹文所给出的五点论据:


1.唐代《嵩岳寺碑》中“后魏之所立也”中的立是指始建,是说北魏就有一座嵩岳寺塔,但并不是说现存砖塔建于北魏。“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妙庄,就成伟丽”是说唐代的六祖对塔的重建。

2.从地宫的壁画、石刻、提名来看,地宫为唐代。因此地宫之上的塔体也为唐代。

3.北魏时期佛塔最多九层且无密檐塔,而嵩岳寺塔为密檐十五层,与之不符。

4.嵩岳寺塔上的八座浮雕小塔是佛教八相成道的图像表现,八相成道在唐代流行,北魏没有,故此塔不是北魏所建。

5.依据嵩岳寺碑刻立年代及地宫建筑中的人物、地宫中的题记资料,可断此塔具体年代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与年代相仿的其他几座八世纪前叶唐塔风格相似。


我看过所有反驳曹汛此文的文章之后,认为时至今日都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很好地完全推翻这五点立论,却反而只能旁敲侧击地给予北魏说一些成立的可能。具体我会在下文说到。

图片


曹汛先生发此文之后,立即就有铺天盖地的反驳之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萧默一文的反驳
此文发表9个月之后的1997年3月,首先便有萧默在《建筑学报》上发的文章《嵩岳寺塔渊源考辨──兼谈嵩岳寺塔建造年代》反对嵩岳寺塔建于唐代的说法,指出嵩岳寺塔建于北魏。萧默的论据如下:

萧文首先仍然从唐代嵩岳寺碑着手,曹文原以北魏中“议以此寺为观,古塔为坛(原文作“土玄”字)。”断定北周时北魏的塔已拆毁为坛。但萧文却又提出碑文后来的“八部扶持,一时灵变,物将未可,事故获全。”说明最后北魏塔没拆。现存的塔仍可能是北魏古塔。

之后,萧默又对嵩岳寺碑中的一句碑文提出了异解:碑文中“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於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绝;今兹也,岩岩对出,形影双美。”曹汛认为“其始也”指的是隋塔,隋塔建时北魏嵩岳寺塔已毁,故“亭亭孤兴”,待到唐代重建嵩岳寺塔,故又与隋塔“形影双美”。而萧默一文则指出“其始也”指的是北魏嵩岳寺塔,在隋塔建成之后,北魏嵩岳寺塔与隋塔“形影双美”。

之后,萧默一文对曹汛一文中地宫的看法产生异议。首先萧默倾向于承认地宫建于唐,并在文章中说“可姑且认定建于唐”,但又依据塔的结构,指出一座像嵩岳寺塔这样的空心塔,地宫也有可能是后挖的(但此推断与地宫发掘报告相抵触)。总结一下,萧默认为塔是北魏建的没问题,地宫是唐代的也没问题,但地宫是唐代后挖的。北魏时期塔的地宫是现在地宫中间那座竖坑。

文中又对曹汛一文中针对北魏古塔层数的判断进行讨论。萧默此文中引述梁思成先生的话,指出密檐塔无论多少层都只能算作是一层塔,所以嵩岳寺塔只有一层,符合北魏的塔制。之后又引述关于北魏永宁寺塔高度的记载,认为比永宁寺塔低的嵩岳寺塔,北魏人也有能力建成。

之后,萧默此文又指出“十五层塔者,後魏之所立也。”中的立就是指“现存建筑建于”(但并没有给出反驳曹文中此句理解为始建于北魏的证据)。又提出“八相成道”的事情是“李邕搞错了”,但先“按下不表”。

以上几点的反驳,并不算萧默此文的重点所在。萧文最重要的一点,是指出了建于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嵩岳寺塔的造型渊源于酒泉、敦煌等地五世纪上班叶的北凉石塔。

图片
图8:北凉石塔

图片
图9:嵩岳寺塔一层

萧默此文认为,依据嵩岳寺塔的外观来看,嵩岳寺塔无疑承接于北凉石塔。嵩岳寺塔的收分与北凉石塔相似;嵩岳寺塔一层分上下两部分,也颇类似于北凉石塔;而嵩岳寺塔上八个浮雕小塔并非是“八相成道”,而是和北凉石塔上一样,是七佛一菩萨的象征。北凉在之后被北魏所灭,其佛教艺术亦被传入北魏国境,遂有嵩岳寺塔。萧默指出另外的一个旁证,是说嵩岳寺碑中碑文“榜闲居寺”中的寺名“闲居寺”与北凉石塔题刻中《增一阿含经》“乐闲居之处静寂思维, 莫舍头陀之行。”相合,更能证明嵩岳寺有北凉渊源。而嵩岳寺塔的密檐与北凉石塔里的相轮是对应的,嵩岳寺塔上的相轮依据天宫的考古报告可知是后改的。

看过萧文,我们再返回到曹文的五点论据中去,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萧文实质上只反驳了曹文五点论据中的第四条,其余几条要么与考古报告相抵触,要么并不能完全否定曹文中的说法。但萧文提出的“嵩岳寺塔来源于北凉石塔”的观点,确实是一种颇具说服力且影响深远的一种说法,可细看却也有问题:萧文只是说出八座浮雕小塔也可以是七佛一菩萨,但却并不能拿出足够的证据反对其为八相成道的说法;且《增一阿含经》实际上是一部流传甚广的佛经,据此只能说闲居寺的名字来自于此经,却似乎不能不能只根据北凉石塔上有,闲居寺名字里也有,就说闲居寺的名字来自于北凉石塔。


其他文章对曹汛一文的反驳与讨论
武蔚《嵩岳寺塔的困惑》一文,依据北魏时期三千西域沙门聚于洛阳的记载,认为嵩岳寺塔外形渊源于印度,是北魏时期在西域沙门的影响下所建,其外形与同时期印度神殿正合。

图片
图10:武蔚《嵩岳寺塔的困惑》一文中的插图

朱永春《论嵩岳寺塔唐代重建说不成立》一文,与萧默一文一样对《嵩岳寺碑》的碑文进行讨论,指出北周没有毁塔,隋代建新塔时“亭亭孤兴”指的是嵩岳寺塔,否则不会说“规制一绝”(但却也没有说为什么那座隋塔的规制可以不绝)。又从地宫着手,说地宫门楣石刻为北魏风格(此说更无说服力,见门楣图片即知),认为地宫建于北魏。又提出现藏于药王山景区的陕西耀县万佛寺石塔为十层,可知北魏确有层数大于九层的塔。但对于北魏无密檐之说,没有提出太多反对观点。对于八相成道的说法,朱文中提到根据“陵空八相而圆”并不能推断嵩岳寺塔上八个小佛塔一定是八相成道,八相而圆可能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已。

图片
图11:万佛石塔(北魏)

钟晓青《火珠柱浅析——兼谈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一文举出北朝和唐代火珠柱的例子,与嵩岳寺塔上的火珠柱对比,认为嵩岳寺塔为北朝晚期(6世纪)所建,且不会晚于北齐。

图片
图12:嵩岳寺塔上小塔旁的火珠柱

图片
图13:麦积山石窟隋代火珠柱

图片
图14:北响堂山石窟北齐火珠柱

图片
图15:南响堂山石窟北齐火珠柱

徐永利《塔中之塔——嵩岳寺塔形制探微》一文将嵩岳寺塔上的浮雕小塔与北朝至隋唐的部分单层塔的形象进行对比,认为嵩岳寺塔上的浮雕小塔风格更贴近北齐,但未对嵩岳寺塔的建成年代下结论。

图片
图16:邯郸南响堂石窟的塔形龛(北齐)

图片
图17:安阳道凭法师烧身塔(唐代)

图片
图18:放一张自己拍的灵泉寺唐代摩崖塔

从上面几文可见,问题的中心——地宫的年代几乎很少有人提到。在曹汛一文之后,第一个系统论证地宫建造年代的,是李嵘《从地宫形制看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一文,且此文依据对地宫的考古学考察,同意了曹汛“嵩岳寺塔建于唐代”的结论。

李嵘此文给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论据,就是说依据现在对国内佛塔地宫的发现,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北魏时期的佛塔地宫都是直接在塔基上挖土坑而成(河北定县北魏太和五年塔基、河南洛阳北魏永宁寺塔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地宫存在;到了隋朝至初唐时期,出现了在土坑中筑护墙的地宫(隋代开皇九年清禅寺塔基、隋仁寿四年神德寺塔基、陕西蓝田法池寺初唐地宫);而直到唐高宗之后,才出现了模仿墓室的佛塔地宫(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陕西临潼庆山寺地宫、陕西周至法王塔地宫)

图片
图19:陕西临潼庆山寺地宫平面(唐开元)

图片
图20:陕西临潼庆山寺地宫门楣(唐开元)

高继习《中国古代舍利地宫形制研究》对中国佛塔地宫的演进进行进一步整理,并与李嵘《从地宫形制看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一文持同样观点,将嵩岳寺塔地宫归到唐代行列,并同意初唐及以前没有像嵩岳寺塔地宫一样的橫穴式地宫。

图片

图21:高继习《中国古代舍利地宫形制研究》中的唐代橫穴式地宫插图


高文中唐代橫穴式地宫的插图:
a.小雁塔地宫(武后时期)
b.嵩岳寺塔地宫(733年)
c.周至八云塔地宫(708年)
d.临潼庆山寺塔地宫(741年)
e.周至法王塔地宫(725年)

可见,将嵩岳寺塔地宫归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与盛唐时期橫穴式地宫相合,而与北魏时期土坑式地宫不合。但高继习在承认塔基地宫为盛唐所建的同时,依据地宫甬道墙和塔墙的砌筑方法不同,仍认为地宫是唐代后挖的,塔是北魏的。

张高岭《嵩岳寺塔地宫建造年代及形制渊源》一文,主要依据邺城地区发现的北朝佛寺有砖函发现,认为北朝已有砖构地宫。进而又根据嵩岳寺塔地宫形制及唐代题记,认为嵩岳寺塔地宫是北朝时期借鉴北朝墓室形制而建的地宫,是北魏原构,而在唐代得到整修。

图片
图22:邺城北朝佛寺发现的砖构舍利函

图片
图23:邺城北朝佛寺发现的砖构舍利函



图片


不知道各位在看过上述文章之后自己的判断是什么。但至少目前来讲,说嵩岳寺塔建于唐代,似乎证据不能说不够充足。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遍起初曹汛给出的五点唐塔说的证据:


1.唐代《嵩岳寺碑》中“后魏之所立也”中的立是指始建,是说北魏就有一座嵩岳寺塔,但并不是说现存砖塔建于北魏。“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妙庄,就成伟丽”是说唐代的六祖对塔的重建。
2.从地宫的壁画、石刻、提名来看,地宫为唐代。因此地宫之上的塔体也为唐代。
3.北魏时期佛塔最多九层且无密檐塔,而嵩岳寺塔为密檐十五层,与之不符。
4.嵩岳寺塔上的八座浮雕小塔是佛教八相成道的图像表现,八相成道在唐代流行,北魏没有,故此塔不是北魏所建。
5.依据嵩岳寺碑刻立年代及地宫建筑中的人物、地宫中的题记资料,可断此塔具体年代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与年代相仿的其他几座八世纪前叶唐塔风格相似。


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文章对第一点的反对,只能说是对碑文给出另一种解释,而却不能完全否认说曹汛的解释一定是错的。换言之,也就是说不能依据碑文而完全否认此塔建于唐代的可能性。第二点中地宫为唐代的说法为众多学者所赞成,即使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我们结合相关的佛塔地宫演进研究之后,也实在觉得难以成立。而有些认为唐代地宫是后挖的文章,其观点与考古报告中的事实和结论相抵触,自己又没有去系统地指出考古报告哪里错了,可见其臆想性。

对于嵩岳寺塔形制的讨论,也只不过有人提出北魏有十层塔,但对于曹汛提出的北魏没有密檐塔一说,目前则无人提出反例。第四点中八相成道的论述,有学者认为嵩岳寺塔上的小塔可能并非是八相成道,此说成立。但并不是否认唐代说,确证北魏说的证据。对于塔体风格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到嵩岳寺塔众多的所谓“北朝元素”,在唐代其实照样也延续着。

另外,对于问题讨论的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诸如古建筑测年的年代,是否可以直接等同于现存建筑的建造年代?这一问题同之前“题记的年代是否等同于现存建筑建造的年代”一样,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综上,个人觉得嵩岳寺塔建于唐代的说法,时至今日不仅不能轻易否定,反而成立的可能性比北魏说要大些。



「附录:唐李邕嵩岳寺碑

凡人以塔庙者,敬田也,执於有为;禅寂者,慧门也,得於无物:今之作者,居然异乎!至若智常不生,妙用不动,心灭法灭,性空色空,喻是化城,竟非住处。所以平等之观,一洗於有无;自在之心,大通於权实。导师假其方便,法雨任其根茎,流水尽纳於海壖,聚沙俱成於佛道:大矣广矣,不可得而谈也。嵩岳寺者,後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榜闲居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踰一千间。藩戚近臣,逝将依止;硕德圆戒,作为宗师。及後周不祥,正法无绪,宣皇悔祸,道叶中兴,明诏两京,光复二所,议以此寺为观,古塔为(土玄)。八部扶持,一时灵变,物将未可,事故获全。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仁寿一载,改题嵩岳寺,又度僧一百五十人。逮豺狼恣睢,龙象凋落,天宫坠构,劫火潜烧,唯寺主明藏等八人,莫敢为尸,不暇匡补。且王充西拒,蚁聚洛师。文武东迁,凤翔岩邑,夙承羽檄,先应义旗,輓粟供军,悉心事主。及傅奕进计以元嵩为师,凡曰僧坊,尽为除削,独兹宝地,尤见褒崇,实典殊科,明敕洊及,不依废省,有录勋庸,特赐田碾四所。代有都维那惠果等,勤宣法要,大壮经行,追思前人,仿佛旧贯。


十五层塔者,後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妙庄,就成伟丽:岂徒帝力,固以化开。其东七佛殿者,亦曩时之凤阳殿也。其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昔有石像,故现应身,浮於河,达於洛,离京毂也。万辈延请,天柱不回,惟此寺也,一僧香花,日轮俄转。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於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绝;今兹也,岩岩对出,形影双美。後有无量寿殿者,诸师礼忏诵念之场也,则天太后护送镇国金铜像置焉。今知福利所资,演成其广:珠幡宝帐,当阳之铺有三;金络花鬘,备物之仪不一:遥楼者,魏主之所构也。引流插竹,上激登楼,菱镜漾於玉池,金虬飞於布水。食堂前古铁钟者,重千斤,函二十石,正光年中寺僧之所造也。昔兵戎孔殷,寇攘偕作,私邑窃而为宝,公府论而作仇。後有都维那惠登,发夕通梦,迟明独往,以一已之力,抗分众之徒,转战而行,踰晷而至:虽神灵役鬼,风雨移山,莫之捷也。西方禅院者,魏八极殿之馀趾也。时有还禅师,坐必居山,行不出俗,四国是仰,百福攸归,明准帝庸,光启象设。南有辅山者,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皇帝诏於其顶,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极地之峻,因山之雄,华夷闻传,时序瞻仰。每至献春仲月,讳日斋辰,雁阵长空,云临层岭,委郁贞柏,掩映天榆,迢进宝阶,腾乘星阁,作礼者便登师子,围绕者更摄蜂王,其所由焉,所以然矣。


若不以达摩菩萨传法於可,可付於璨,璨受於信,信恣於忍,忍遗於秀,秀锺於今和上寂:皆宴坐林间,福润寓内。其枕倚也。阴阳所启,居四岳之宗;其津梁也,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湛然观心,了然见性。学无学,自有证明;因非因,本来清净。开顿渐者,欲依其根;设戒律者,将摄乎乱:然後微妙之义,深入一如;广大之功,遍满三界。则知和雅所训,皆荷法乘;慈悲所加,尽为佛子。是以无言之教,响之若山;不舍之檀,列之如市。则有和上座寺主坚意者,凭信之力,统僧之纲,崇现前之因,鸠最後之施,相与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至矣广矣,经之营之。身田底平,福河流注,今昔纷扰,杂事夥多。是以功累四朝,法崇七代,感化可以函灵应,缘起所以广元河。故得尊容赫曦,光联日月,厦屋宏敞,势蹙山川,回向有足度四生,镇重有足安万国,岂伊一邱一壑之异,一水一石之奇,禅林玲珑,曾深隐见,祥河皎洁。丹蒰澄明而已哉?咸以为表於代者,业以成形;藏於密者,法亦无相,非文曷以陈大略?非石曷以示将来?乃命道奂禅师,千里求蒙,一言书事,专精每极。临纸屡空,媿迷津之未悟,期法主之可通。其词曰:西域传,耆闇山,世尊成道於其间。南部洲,嵩岳寺,达摩传法於兹地。天之柱,帝之宫,赫奕奕兮飞九空。禅之门,觉之径,密微微兮通众圣。镇四国,定有力,开十方,慧有光,立丰碑之隐隐,表大福之穰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