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敦煌艺术史

 风吟楼 2023-11-24 发布于广东

#了不起的中国颜色#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是中国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敦煌壁画被称为千佛洞,如今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主要分为佛像画,经变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山水画等几大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故事画,反映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人物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敦煌壁画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通过巧妙处理,塑造各种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

唐朝敦煌艺术史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敦煌壁画各个窟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审美观点也会有所不同,变形程度和方法也因此有所差异。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元素,形象的特征更加鲜明,在隋唐以后变形程度较小,立体感较强,绘画写实性日益浓厚。

历史沿革

北凉时期,由于战乱频发,因与西域诸国交通,其境内大兴佛教,敦煌石窟在北凉时期得以创建。此时的洞窟比较小,窟形简单,主要是僧侣坐禅,观像或生活兼用场所,但洞窟中的北凉壁画成为敦煌佛教壁画的发端。北凉,北魏和西魏是佛教经河西走廊向东传播时期,也是敦煌壁画创始和骤变时期。

唐朝敦煌艺术史

莫高窟千佛像

敦煌发展时期

北周和隋代统治时间虽然短暂,但开凿的洞窟却不少,特别是壁画艺术表现力十分突出,而且很有特色。隋代是敦煌壁画融合与创新期,传统石窟壁画吸收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新元素,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隋朝时期,隋文帝与隋炀帝均崇尚佛教,佛教发展如日中天。莫高窟在三十多年时间里建百余个洞窟,是莫高窟历史遗迹中最闪光的一部分。此时,敦煌飞天数目骤增,满窟皆画飞天,敦煌艺术出现高峰期。

艺术巅峰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为佛教发展壮大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或信仰对佛教扶植,更直接地促进佛教的繁盛时期。敦煌石窟呈现出空前辉煌的局面,在敦煌尚存的492个石窟中,唐代石窟达236个,是中国保留至今数量最多的朝代,每个石窟佛教壁画体现鲜明的地方特点和唐代风格。此后,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风格和绘画技艺,都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与隋代,人物基本形象是菩萨装,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影响,其画法由浪漫而夸张步入现实,由天人转变为宫娥舞女。

唐朝敦煌艺术史

唐朝仕女壁画

衰落时期

自唐末至五代时期,朝廷衰微,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少数民族占领,唯独敦煌保持着汉族地方政权,维持着与中原王朝联系。敦煌洞窟中的壁画强调各种经变,使原来大幅经变画缩小,甚至窟内出现十多铺经变画,失去整体感和雄浑之势,飞天画也进入衰落阶段。五代时期壁画画风继承晚唐,虽然曹氏家族统治者崇尚佛教,大力开凿一批巨大的石窟,并按照中原朝廷设立画院,形成了院派特色,由于当时人力或财力的拮据,使得壁画风格趋向于程式化趋势,形式过于统一。

两宋时期敦煌艺术虽有佳作,但出现整体的衰落。很多洞窟是由唐代以前洞窟改建而成,唐代或北魏壁画被覆盖着。大幅经变画占据着主要地位,其次是千佛,菩萨,供养人等。相较唐代而言数量大大减少,而且程式化严重。经变图大多以唐代石窟壁画为蓝本,有明显的模仿倾向,开始走向低谷。

元代时期,石窟壁画是艺术最后的闪光。宋元以后,佛教衰落,喇嘛教兴起,佛教壁画随之衰落,喇嘛教美术开始流行。元代敦煌壁画主要以第3窟和第465窟两种不同风格的壁画为代表,元代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营建重修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为藏密和汉密。藏传密宗艺术中无飞天,汉传密宗艺术中现存的飞天也不多。元代有代表性的飞天是莫高窟3窟中千手千眼观音像,其中北壁观音经变图较为完美。进入明清时期,由于多年荒废,石窟艺术没有出现新的壁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敦煌艺术恢复往日风采。

艺术造型

在敦煌壁画中描绘的神灵形象和俗人形象,都源于现实生活,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从造型上看,俗人形象更加富于生活气息,能鲜明地表现出时代特点。而神灵形象变化较少,更多体现的是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从衣冠服饰上看,俗人多为中原汉装,而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在晕染法上,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而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而且,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敦煌壁画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通过巧妙处理方法,塑造各种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不同时代,审美观点有所不同,变形程度和方法有所差异。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夸张变形以人物原形为基础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形。在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中,肢体长度被大大增加,脖项变长,颧骨突显,日间距缩短,形如花瓣。经过这种变形后,菩萨变成风流潇洒的秀骨清像。而金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健硕和力量,这些形象都是通过夸张变形得到的。

色彩特点

绘画中任何色彩效果的形成都必有色彩规律可遵循,因绘画色彩美感规律是来自于作品色彩效果。敦煌壁画色彩结构所以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其结构符合于形式美感法则,由于内容和石富建筑形式的要求,决定壁画形式的装饰性特点,它采用图案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取得形式的统一而采用装饰性的构图布局和装饰性的色彩方法。

装饰性色彩结构法主要特点是按照装饰色彩的秩序来组合色调,讲究色彩均衡或韵律,疏密节奏关系,把复杂多变的物像概括为平面化的大小色块,通过色彩的巧妙配置以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为求得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效果,多用原色来直接涂用,色彩单纯而简洁。色彩结构的均衡是装饰色彩基本法则,权衡整个画面的色彩布置,根据物像大小,形状,性质和所占位置的主次,构成色彩的均衡,呼应,节奏和疏密变化,以醒目的色彩来突出画面中心及主要形象,并使所有颜色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色调。出于佛教内容的需要及民族欣赏习惯,壁画构图多为密体画,构图形式为装饰色彩结构提供形象依据,人物图象相应缩小,造成无数小而多变的色块,为色彩分布的疏密与均衡造成自由发挥的条件。

艺术风格

敦煌壁画绘画风格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外露,动态夸张的人物造型,以精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形式,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绘画风格。西魏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中,通常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虽然是相似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形象艺术风格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

变色问题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专家的调查分析,敦煌壁画所用颜料中,红色有土红、朱砂、铅丹,密陀僧,绿色有氯铜矿,石绿,而白色主要为滑石,硬石膏,石膏,高岭石和云母。现在看到黑色石料,可能是含铅的颜料变色的结果。当然,古代壁画中也同样应用黑色颜料,现存的壁画颜色存在较复杂情况。由于部分颜料中包含容易变色的成分,在日晒及一定湿度变化的条件下,就产生变色,其中如某些红色和白色颜料,经过千百年时间,现在已经变成黑色。敦煌壁画大部分有一千年以上历史,一般来说时代越早,变色情况越重。从用色的情况看,凡是用色较丰富,层次较多的壁画,变色就比较严重。

褪色的问题,过去很少有人研究。无法知道褪掉的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的,这种状况在敦煌壁画中是很普遍的。由于莫高窟地处沙漠戈壁,时时受到风沙的影响,风化会使壁画颜料脱落或变淡。光线照射也是壁画褪色的主要原因,洞窟在光照较强的位置,壁画往往就会变淡,而在光线很难照射到的位置,壁画相对来说保存的状况要好一些。凡是露在洞窟外长期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壁画,就变得很淡,甚至逐渐消失。

敦煌壁画所用颜料,主要以天然矿石颜料为主,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为辅,有朱砂,朱磦,黄丹,银朱,赭石,土红,石黄,雄黄,青金石,石青,氯铜矿,石绿,铜绿,滑石粉,高岭土,白垩,云母等。正是用这些五彩斑斓的颜料,古人绘制精美的敦煌壁画,尽管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影响,敦煌壁画的人物肤色等已经出现变化,由于许多矿石颜料都不易变色,历经千百年之后,大多数壁画依旧光彩如新。

敦煌艺术分类

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壁画内容丰富,基本上属于佛教画。从画面图像来看,还可分为佛教画和世俗画两大类。

①佛像画

佛像画是描绘佛和菩萨等供奉神灵的形象以及天王,龙王,药叉,乾闼婆等天龙八部绘画,画面多以佛说法的形式出现。早期说法图,佛比菩萨要大一倍,用来表示尊崇,菩萨像上有飞天舞动,隋代说法图飞天也更为活泼可爱。

佛经故事画

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故事为依据而作的连环画面,根据故事的性质,分为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经变画等。本生故事画是表现释迦牟尼前生累世忍辱牺牲,救世救人等善行的故事。表现形式有单幅式,连环画式、组合画式,屏风画式四种。单幅式只绘故事中的一两个重要情节,连环画式一般是横卷或多幅,表现全部故事内容。比如第257 窟《鹿王本生》组合画式以故事中的核心情节为主,把其他情节画在四周,如《舍身饲虎》屏风画式把情节绘在屏风上,一屏一个或两个情节,屏风按顺序连接,组成一个或几个完整故事。

唐朝敦煌艺术史

九色鹿王本生

佛传故事画就是绘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下生,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到涅槃事迹的传记性连环画。佛传故事典型的情节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步步生莲,太子学艺,箭穿七鼓,出游四门,夜半逾城等故事。因缘故事画是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后进行说法,化度众生的种种事迹的壁画。莫高窟因缘故事画在形式上主要有主体式单幅画和顺序式连环画两种,题材有须摩提女因缘,弊狗因缘,沙弥守戒自杀缘品,度化跋提长者及姊,度恶牛缘,五百强盗成佛,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难陀出家缘等故事情景。

唐朝敦煌艺术史

莫高窟五百强盗皈依佛法图

佛教史迹画

佛教史迹画主要描绘佛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地和灵应事迹,取材多依据《大唐西域记》《西域传》《法显传》有关高僧和圣迹记载。按内容性质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包括佛教历史画,感通故事画,瑞像图、高僧事迹画,佛教图经。佛教历史画表现佛教传播历史的画面,感通故事画是以神异,感应的事迹宣传佛教,令信徒相信它的存在和真实。而瑞像图表现天竺,中原,河西等地传说的圣迹灵异。虽然是数量很多,多绘于中晚唐至宋初时期。窟内位置在佛龛盝顶或窟甬道顶,形式多为单身的小型图像,高僧事迹画以某些事迹和灵异神变附会于某些高僧,以宣扬佛法。佛教图经是以佛教传播的地志为题材,绘制佛教圣地。

经变画

南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内容主要是佛陀本生故事画以及佛传故事画,隋代开始经变题材增多,到唐代成为壁画主体。典型经变画是以宣扬极乐世界为内容的净土变,古代画家按照佛教经典,发挥自身想象力创作出的净土世界壁画,其想象力来源于现实生活,完全是按照现实生活样子创造出世人心目中的西方净土世界。其中,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的阿弥陀变是现存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净土变,横长570 厘米。

唐朝敦煌艺术史

莫高窟魔女图

世俗画

民族传统神怪画是指北魏晚期以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开明,飞廉,雷公,羽人,方士等神话题材来体现道家思想的图像。雷神是传统神话人物形象,司打雷之神,又名雷师。自古以来雷与鼓相连,秦汉时雷神就是以手持椎,叩击连鼓而发出隆隆的雷声。第249窟中雷神为人身,头部及手足为兽形,有双翅,臂生绿毛。连鼓围作圆形,雷神以手脚同时敲鼓,腾空飞跃,使人感到声响不绝于耳。

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并出资开窟或修庙塑像的施主。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肖像,这些肖像称为供养人画像。张议潮出行图位于莫高窟第156 窟内,巨幅长卷,为横卷式,全长8 米余,绘于该窟主室南壁及东壁门南底层。构图由南壁西端起,最前部是军乐和歌舞为前导的仪仗队,旌旗招展,其中军乐队为古代鼓吹铙歌之属,有八人鼓吹开路,四个画角,四个大鼓。军乐之后有一组歌舞表演,舞蹈者为着吐蕃服装的长袖舞女,旁有小型乐队站立伴奏。中部张议潮穿着红袍,骑白马行至桥头,前后有将士护卫,小桥上方有榜题。图中绘有随子弟兵,有榜题子弟军,最后在东壁门南,为辎重和行猎部分,有驴马运输队,并胡人赶运,有人骑马射猎,该出行图反映人物真实生活的画卷。

山水人物画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在描绘佛教题材的壁画时,为了将特定的情节与人物放入生动的环境中去表现,大量使用山水画作为衬托主题背景。在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到技法高超的山水画精品,比如小桥流水,青山绿水,杂树丛生,禽兽出没,峭壁耸立等景致。莫高窟第172 窟描绘的日想观以土红色为主调,显出一幅激越的画面,海中有小岛,远处落日夕照,残阳如血,听着海面惊涛拍岸,心潮起伏。

动物画

敦煌石窟中动物画以佛教内容为中心,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些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分别绘在佛教故事画,经变画以及无主题画中。而经变画内容则具有明确的佛教主题,无主题画又从侧面烘托主题的气氛,动物形态不同。

装饰图案画

装饰图案有着美化殿堂的作用,图案类别有平棋,藻井,华盖,龛楣,边饰,连花座等图案,莫高窟装饰图案,在强化宗教环境气氛时,形成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敦煌图案装饰艺术。

社会生活画

敦煌壁画中有大量反映当时风俗及社会生活,包括农耕,商旅,狩猎,婚嫁,宴会,文娱,杂技,手工业制作等图像。风俗壁画大大丰富壁画内容,佛教汉化和弘扬佛教文化重要方式。

莫高窟艺术作品

莫高窟菩萨像包括《睒子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福田经变》等。其中,《法华经变》《西方净土变》《摩耶夫人出游图》《报恩经变》等11幅保存完好的经变画是宋代绘画艺术的经典作品。敦煌壁画面积4.5万多平方米,专家学者们发现一个现象。许多早期壁画上都覆盖着晚期的壁画,壁画一层盖一层,多的达到四五层之多,这些被复盖的壁画保存得都比较完好。所以,现在敦煌壁画面积指的是石窟墙壁最外面一层的总数,并不包括被压在里面的壁画,因此敦煌宝库中有多少壁画,壁画面积有多大,至今仍是一个谜。

莫高窟被盗事件

1914年至1915年间,俄国组织考察队来敦煌活动,他们测绘莫高窟四百多个窟的平面图,还拍摄了不少照片。据说他们在已经搬空了写本的藏经洞从事挖掘,结果获得了大批材料,虽然多是碎片,总数在一万件以上,目前收藏在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敦煌文献的被盗,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史上的最大损失之一。

敦煌艺术影响

敦煌佛像人像画被发现后,表明古人绘画最初还是人物,而不是山水,这些又是唐朝名家高手作品,莫高窟艺术价值得到肯定和抬高。中国画学逐渐走下坡路,当然缘故很多,不过中国画家对于勾勒,多半不肯下功夫。对于颜料使用,也不十分考究,所以越显得退步。这些经历若干千年的东西,并且上色不止一次,必定两三次以上,这才使画的颜料加厚,美上加美。而他们勾勒的方法,是先在壁上起稿时描一道,到全部画好,所描线条已被颜料掩盖看不见,必须再在颜料上描一道,也就完成工作最后一道描。在这里看出高手的作家,经常是作决定性最后一描,有了这种钩染方法,所以产生敦煌崇高的艺术,所以画坛因此学会古代钩染的方法。

莫高窟佛像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1000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历史地位。窟内绘有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及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和壁龛等。敦煌石窟通常用以指莫高窟与西千佛洞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入选成为世界遗产名录。

唐朝敦煌艺术史

敦煌莫高窟

敦煌舞蹈

敦煌舞蹈是中国古典舞流派之一,主要包括经变画天宫乐舞,壁画民俗歌舞场面以及胡旋,胡腾,柘枝,霓裳羽衣舞等民族舞蹈形象。舞蹈形象主要包括经天宫乐舞,民俗歌舞场面以及胡旋,胡腾,柘枝,霓裳羽衣舞等舞蹈形象。敦煌舞蹈是在继承这传统的基础上,秉承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吸收和借鉴西域各民族舞姿,运用古典舞蹈节奏韵律,将静止姿态和与风格统一的动作过程结合而形成较完整的舞蹈运动和造型体系,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金荣,贺燕云,史敏等。代表作品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飞天》等。

唐朝敦煌艺术史

敦煌舞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