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个被韩国人吹了400年的笑话...

 天空勇者 2023-11-24 发布于江苏
图片

01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初七日的黎明时分,在朝鲜半岛西南端的玉浦港(在今韩国全罗南道木浦市)海面上,正停泊着数十条日本战船。

由于日军发动侵朝战争以来屡屡获胜,更是于五天前轻松攻占朝鲜京城——汉城,因此他们对朝鲜的军事力量毫无警惕之心。

突然,从远处的海面上驶来一大群“乌龟”。

日本兵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东西,纷纷驻足观望。

当那群“乌龟”驶近的时候,日本人才惊讶地发现,这根本不是“乌龟”,而是一群造型奇特的朝鲜战船,他们赶紧拉响警报,起锚划桨,前去迎击这群“乌龟”。

图片
龟船攻击日本安宅船的场景

按日本海军当时的惯用战术,日军士兵首先在主力舰——安宅船上居高临下发射火枪。

谁知道,这种“乌龟战船”船体铺满铁甲,火枪射击毫无作用。

接着,日军战船又靠上“乌龟战船”,企图实行惯用的“跳帮”战术在两艘船只接近时,进攻一方跳到对方船只上进行肉搏),可是他们发现“乌龟战船”船顶上全是尖刺,日本步兵根本无法登船。

这下日本人慌了,这时“乌龟战船”开始从船头的“龙头”中射出炮弹,又从侧舷的射击孔里不断射出火铳和火箭,打得日本战船狼狈不堪。

最后,“乌龟战船”开始加速,用包铁的船头猛烈撞击日本战船。

这场海战,日本海军二十六艘战船被击沉,五百多名日军被击毙,可谓惨败。

而朝鲜方面的损失则几乎为零——仅有一人轻伤。

这就是韩国人最骄傲的海上战神——李舜臣和他的“龟船”的初次登场之战。

在这之后,李舜臣和他的“龟船”就像开了挂一样,在朝鲜半岛的海域不断吊打日本海军,打得日本人心惊胆战,看到“龟船”就抱头鼠窜。

“龟船”也成了韩国人的护国神器,以至于今天的韩国海军帽徽上还有龟船的图样。

图片
韩国海军帽徽,红圈内的即为龟船的形象

02

难道龟船就真的无敌了么?

说到这,就要说说龟船——这个韩国人的骄傲,它在同时代世界海军发展潮流中的真实地位了。

首先说说龟船的动力问题。

龟船和它的原型——板屋船一样,都属于典型的桨帆船。

什么叫“桨帆船”呢?

就是船帆和船桨两种动力并用的船只。

这种船在人类古代航海史上曾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海战——如古埃及打败“海上民族”的尼罗河口之战、希腊与波斯的萨拉米斯海战、罗马与埃及的阿克兴海战等等,双方的主力战船都是桨帆船。

图片
萨拉米斯海战中的希腊桨帆战舰

为什么到了15世纪以后,桨帆船逐渐退出了欧洲航海工具的主流地位,让位给了纯粹的帆船呢?

03

因为桨帆船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几个缺点。

第一,桨帆船一般来说船帆都只是辅助动力,主要动力是靠船桨,因此船上必然需要大量的划桨手。

古希腊古罗马的桨帆船上,通常最少都有40-50名划桨手,大型船只甚至需要200-300名划桨手。

如此多的划桨手严重挤占了船只的空间,使得船只能够装载的作战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数量受到很大限制,影响了作战的效能;

第二,桨帆船对于划桨手的素质要求很高,划桨手通常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根据命令实现不同节奏下的整齐划桨,而一旦作战中划桨手大量伤亡,这条船几乎就成了废船。

第三,由于划桨手的体力有限,众多的划桨手又要消耗大量的饮水和食物,使得船只无法做太长距离的航行,一般只能沿着海岸线或者在岛屿密布的地区活动。

正是因为桨帆船有着太多无法克服的缺点,于是欧洲人在船帆技术有了突破之后,就果断放弃了桨帆船,而改用纯粹的帆船来作为主要的航海工具。

到了16世纪,只在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地区还存在着部分桨帆船了。

而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到处航行的都是“卡拉克”及其改进型的帆船。

图片
早期型卡拉克帆船

04

既然桨帆船缺点这么多,为什么龟船还要使用桨帆船的形制呢?

这是由东亚地区的船帆技术和海战方式决定的。

东亚地区在船帆技术方面,到15世纪已经开始落后于欧洲。

一直到16世纪,东亚地区的船帆一直是落后的直帆,没有三角帆,也没有斜桁。

直帆对逆风、侧风的利用比较有限,一旦遇到风向不利的情况,帆船就基本上失去了动力。

为了避免出现船开不动的尴尬场面发生,东亚地区海军都大量使用桨帆船,以船桨来保持船只的动力输出,而船帆则只作为辅助动力存在。

至于咱们上面说的桨帆船的弱点,在东亚海域反而不是问题。

因为东亚地区的海军不像欧洲海军需要远渡重洋征服殖民地和进行海上作战,他们的职责更多是打击骚扰海岸线的海盗,因此其主要活动范围都是在离海岸线不远的地方。

包括万历朝鲜战争期间中朝水师与日本海军的作战,也都是在离海岸线很近的地方进行的。

图片板屋船和龟船都属于桨帆船,使用的都是典型的东亚式直帆

也正因为如此,东亚地区的海军作战方式也和欧洲海军有着明显不同。

在人类几千年的海战史上,接舷和撞击一直是海战的主流方式,而远射武器(如弩炮、弓箭、投石机等)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以船桨为主要动力的战船反而更加适合,因为划桨可以无视风向,且在短时间内能取得比纯帆船内快得多的速度,从而获得撞击敌舰所需要的巨大动能。

05

但是,进入15世纪以后,随着火器技术的进步,欧洲的海战方式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化。

自金属管形火器在14世纪上半叶传入欧洲之后,欧洲人就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发展。

到15世纪前期,欧洲已经发明出了长身管的火炮——蛇炮,这种火炮炮身细长,口径不大但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且方便装填。

一问世,很快就取代了原有的短管火炮的主流地位,尤其在带轮子的炮架发明之后,更是被搬上了船,变成了一种厉害的舰炮。

图片
15世纪后期的蛇炮,已加装带轮的炮架,适合用于战舰

此后,欧洲海军在海战中对火炮越来越倚重,靠火炮轰击敌舰逐渐成为重要的作战手段。

为了尽可能地加强火力,欧洲人动起了船舷的脑筋。

原本,卡拉克帆船的火炮主要是安放在艏楼和艉楼中,目的是避免火炮被海浪侵蚀。

但是,到了15世纪末,欧洲人发明出了活动的炮门,船只航行时关闭炮门,则海水不会进入船舱,作战时打开炮门,就可以露出炮口射击。

这样一来,原本没有火炮的船舷也开始安装上了火炮。

1511年,英国人建造了历史上第一艘装有侧舷火炮的卡拉克战舰——“玛丽罗斯号”,该舰因为利用了侧舷装备火炮,因而火炮装备量暴增。

以往的卡拉克帆船,火炮装备量一般在20-30门,“玛丽罗斯号”则达到了60多门。

虽然这些火炮大部分都是轻型火炮,但如此之多的火炮,已经足以改变海战的作战方式。

1563年,瑞典人建造出了第一艘改进型的卡拉克战舰——“战神号”,这艘新式的战舰降低了艏楼和艉楼的高度,同时加长并收窄了船身,使船只的稳定性和载炮量大大增加。

由于船型的改进,“战神号”的载炮量达到了恐怖的107门!

在作战时,这种新型战舰主要以侧舷的双层甲板火炮轰击对手,完全改变了海战的方式。

1571年,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联合舰队在地中海勒班多海域同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舰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

在这场海战中,奥斯曼海军依然主要依靠传统的撞击和接舷战模式,虽然奥斯曼步兵悍不畏死,肉搏战能力非常彪悍,但在欧洲联合舰队的猛烈炮火轰击下,奥斯曼舰队司令被炮弹击毙,导致全军崩溃。

这场海战最终以欧洲联合舰队的大胜而告终。

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又爆发了英西大海战。

英国以34艘新型的“盖伦”战舰对抗西班牙的130多艘传统卡拉克战舰,虽然数量处于绝对劣势,但英国人全舰队9000多人,没有一个专门负责肉搏的步兵,腾出来的空间全部装上了火炮,34艘战舰装备了总共1400门火炮。

而西班牙人依然迷信其强悍的步兵,27000人的舰队一半人都是步兵,结果130多艘战舰才装备了1100门火炮。

最终英国舰队以少胜多,靠着火炮的优势赢下了这场国运之战,为日后主宰海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图片
悬挂英国旗帜的早期型盖伦战舰模型

06

然而当火炮已经登上战场主舞台的时候,东亚海军依然还在以陈旧的接舷战和撞击为主要战术。

就拿中国来说,作为当时明朝水师最大战舰的大号福船,装备的主力火炮仅有大发熕1门,发射的炮弹“每个约重四斤”,换算下来大约是5磅重,其余的火炮(如果能称得上火炮的话)为大号佛郎机6门(发射1磅炮弹),碗口铳(一种非常原始的火炮)3门——一共10门火炮。


另加只有十几斤重的所谓“迅雷炮”20门、属于火枪的“鲁密铳”10支。

此外还有大量的诸如喷筒、火箭、火砖之类的极为原始的燃烧类火器。

至于什么“火龙出水”之类的玩意儿,实战效果基本没有,只能算个“概念武器”。

图片
《筹海图编》中的大号福船图,可见船上士兵还在大量使用刀枪弓箭等冷兵器作战

那朝鲜水师的火器装备水平呢?

也没强到哪里去。

以李舜臣的龟船来说,一般是船头装备2门“重炮”,两舷装备20门轻型火炮。

说是“重炮”,其实也就明朝的大号佛郎机的水平,最大射程也就500多米。

其他的轻型火炮,基本都是射程一两百米的玩意儿,还不如日本的火枪射程远,所以顶上不加个“龟壳”是真的容易被日本的火枪血虐。

朝鲜水师还有一种“神机箭”,也就是发射火箭的火炮。

这玩意看过电影《鸣梁海战》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就是把一个火箭放到炮筒里发射出去,打中敌舰后,火箭会发生爆炸,引起敌舰燃烧。

看上去好像挺牛,但其实最大的射程也才四五百米,一般的射程只有二三百米,而且没有任何瞄准装置,在双方都快速移动且海面波涛起伏、风力很大的情况下能不能射中对方只能拼人品......

图片朝鲜水师装备的“神机箭”复原图

07

尽管中国和朝鲜水师的火力都这么弱鸡,但和日本海军比起来,那还算是比较强的,日本海军的火力那才真是惨到家了。

日本在16世纪开始引入葡萄牙式火绳枪(即所谓种子岛铁炮)之后,火枪技术和战术迅速发展,到16世纪末攻打朝鲜时,日本的火枪部队水平已经成为东亚最强了。

但专心攀火枪科技树的同时,日本的火炮技术却一直费拉不堪。

由于日本的铁产量有限,而铸造一门火炮所消耗的铁百倍甚至千倍于火枪,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日本人选择了重点发展比较廉价的火枪。

当时日本的火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国崩炮”、“大筒”以及“焙烙火矢”。

所谓“国崩炮”,其实就是明朝所使用的“佛郎机炮”。

这种炮原型是欧洲15世纪中期的轻型野战炮,采用后膛装填,一门炮配十个事先装填好的弹仓,发射完一个立刻装填上下一个,这样射速要比前膛炮快很多。

尽管这种炮本质上在欧洲已经是一种落后的火炮,但“国崩炮”依然是日本当时能铸造的最强火炮,不过因为成本实在太高,所以铸造量非常有限。

顶级的日本大名最多也就能铸造个三五门作为“镇国神器”,轻易舍不得拿出来用,因此也根本不可能装备在战船上。

图片
“国崩炮”实物,和明朝的佛郎机炮实际上是同一种炮

“大筒”,实际上是一种放大版的火绳枪,装药量和发射的弹丸都比普通火绳枪大几倍,射程也比火绳枪更远,在战场上有点类似今天的单兵火箭筒或者枪榴弹的作用。

但这玩意儿本质上还是火绳枪,不是真正的火炮,打人打马还可以,用来打城墙打战船就是白给。

只是因为日本实在太缺火炮了,才用这玩意儿来弥补一下,算是聊胜于无。

图片
现代日本人操作大筒的复原物

而“焙烙火矢”,其实就类似朝鲜的“神机箭”,但咱们上面说了,这玩意儿能不能打中全靠拼人品,实战效果太差。

因此,日本海军在火炮方面几乎没有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火炮。


日本海军当时的主力战舰——“安宅船”,也是照着多装步兵、火枪射击配合接舷战的设计思路来建的。

“安宅船”船型比较高大,指挥官位于全船最高处的指挥塔里面,下面是一层层封闭的舱室,可以装载大量用于接舷战的步兵。

海战时,“安宅船”先利用高度上的优势,由火枪手在高处用火枪射击敌船,压制船火力,同时划桨手全力划桨靠上船,舱门打开甩出铁抓手抓住船,然后大批步兵跳上船进行肉搏战。

大型的“安宅船”能装载200-300名步兵,而朝鲜的大型“板屋船”一般只有70-80名步兵,肉搏技能又不如日本人,因此每次只要一接舷就会被打得一败涂地。

李舜臣的龟船就是靠着“乌龟壳”的保护,才能掐住日本人的“死穴”,吊打日本人。

图片
安宅船作战场景图。位于画面中间的即为安宅船

08

万历朝鲜战争之后又过了二十多年,有一种“神器”开始被引入中国,成为明军抵御后金铁骑的法宝,这就是“红夷大炮”。

这种火炮的原型就是当时英国海军所使用的12磅长身管舰炮,在当时的欧洲,只属于一种普通的中型火炮,但是到了东亚大地上就成了无坚不摧的“神器”,打得后金铁骑心惊胆战,打得努尔哈赤含恨而终。

后来皇太极也开始仿制这种火炮,打造出了东亚最强的炮兵部队,轰开了明朝的一座座坚城,为清朝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李舜臣的龟船遇到装备有这种舰炮的日本战船,挨上一炮,那场面……

龟船之所以能这么“横”,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海军实在太菜了,甚至不能称之为“海军”,本质上不过是比较大规模的海盗团伙而已。

但话又说回来,当时的整个东亚海上力量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了,龟船这种水平的战舰,已经可以算是个“幼儿园小霸王”了,再高水平的战舰,不但朝鲜造不出来,中国也一样造不出来,因为在“红毛夷”(荷兰人)的“夹板巨舰”到达远东海域之前,东亚各国打死也想出来世界上还会有这种厉害的战船……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航海史》、《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帆船史》、《图说中国火器史》、《世界火器史》、《明史》、《筹海图编》、《兵录》、《壬辰之役史料汇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