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思维:从“解构”到“重构”

 喆农学林 2023-11-25 发布于江苏
思维模式,即个体与世界的互动模式,其底层架构是认知弹性,表层架构是行动模式。前者决定了个体与世界的位置关系,后者呈现的是个体介入世界的程度。
所谓位置关系,实际上是个体与世界整体结构的相对位置,个体能够采取什么样的姿态,与世界结构对话,一方面取决于整体结构对个体的规约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对结构规约的认知程度。
当个体与整体结构的适配度极高,那么,也就意味着,个体被迫采用了相对低位置的姿态,达到了与结构共振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结构者们的终极理想。
反之,当个体与结构的适配度极低,一种是个体不具备结构所预设的需求,另一种是个体的认知具备足够的弹性,对结构的规约采取了旁观,或者不合作的姿态。
获得旁观姿态,必须拥有解构结构底层逻辑的能力。而要到达不合作,则必须有有效重构的介入。
因此,从解构到重构,实际上是认知的闭环,是基于解构的理论实践,而达于重构的实践理论。这大概就是人类进步,最底层密码了。

图片


01

解构,是穿刺结构后,把藏在最底层的东西扒拉出来。
因此,有效的解构,一定是基于对结构的有效认知的。而对结构的有效认知,实际上就是对结构层次的条分缕析。从框架到节点,逐步了解支撑其空间模式的主要要素是什么,是什么在维系着这种结构空间,使之能够在其规约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生生不息。
对于结构的认知,仍然逃不出三个层次:
第一层,结构所处的系统环境是怎样的。也就是,是什么样的环境下,这个结构才得以稳定。
第二层,结构本身的权力层次,也就是哪些要素构成了该结构的权力场,他们的特征是什么。比如一个王朝,其构成结构权力场的主要要素,是君臣权力系统、土地、人口,以及派生精英教育模式。
第三层,结构中个体的习性是如何的,是怎样被获得这样的习性的。
第一层是对结构屹立不倒的外在因素的了然,比如清末,在外围的坚船利炮之下,这个结构就站不住了。或者,也可以说,这是影响结构稳定度的外在变量。
第二层是结构在各种预设的运转机制下,是否能获得循环再生产的可能性。再生产能力越强的,也就意味着结构的预设框架,具备了更多的支持力量,也即分配的模型,获得了强有力的维护机制。
而第三层则是通过个体的习性,去反观结构的规约程度。
我们说的解构,实际上就是从第三层次中逃逸的概率值。个体因为受到的局限无处不在,因此,规约程度越深,逃逸的概率就越低。或者,从某种程度讲,当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后,就更难获得可能的异位视角了。
因为,在结构空间中,个体,或者不同群体的位置,都是被一些特定的分化原则所锚定的,而这些也反过来辖制了他们获得异位视角的可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在自以为的“真理”中,度过了一生。

图片


02

重构,是根据拆解路径,寻找到重建结构的有效途径。
因此,有效重构,一定是抓住了结构的底层逻辑,也就是抓住了结构框架的重要节点。就像诛人诛心,打蛇打七寸,是必须抓主要矛盾的。
仅仅是釜底抽薪,也不过是改变了一时的利害结构,仍能卷土重来。只有心死了,一切才结束。打蛇若不打七寸,只能叫打草惊蛇。因此,真正有效的重构,都是摧毁性的,一定是把原来的结构,以摧枯拉朽的方式,使之尽为焦土。
于是,谁是重构者,就成为了永恒命题。
这个命题,无可避免地一次次把逻辑拉回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以及个体权力和群体权力的转化机制问题上。因为,群体无法像一个人那样说话,因此,推举代表,就成为一种需要。
代表制的诞生,意味着,群体的话语系统开始有了发声的方式。尽管,这种声音也是经过过滤的,总有个体的部分“声音”被淹没。被淹没的,大多数时候是通过多数少数的机制选中的。
代表产生后,个体就会在某一个体或者某一群个体代表身上给予道德的权威,代表的行动就有了一种来自一群个体的统一的规约。因此,当代表提供的行动是道德的、正当的、公正的,那么,也就意味着,通过这种代表机制,群体的需求被正视了。那么,这种结构就可以说是有运行基础的。
因此,对于结构而言,其框架上最多的节点,就是类似这种“代表”的机制。而始于质疑的解构机制,一开始也是从这些节点无法正常运转开始的。而重构,则是对这些节点的反思。
反思什么?
第一是产生这种节点的环境要素。第二是建构这些节点的机制漏洞。第三是这些节点偏离轨道的底层原因。这与对结构认知的三个层次是一致的。因此,重构的基点,也不得不解决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这也是重构的有效路径。

图片


03

结构,是创造者。解构,是摧毁者。重构,是下一个创造者。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循着这样的路径,持续推进。
而每一个个体,也会进入各种大大小小的结构之中。不同的结构模式,给个体的空间是不一样的。而个体与结构的互动,也就产生了所谓的成功者和失败者。
当不适配结构需求时,个体就被边缘化,因此,被命名为失败者。当适配度极高,个体处于了结构的重要节点上,获得了结构的“认证”,因此,就被命名为成功者。
或许,适配度极高的个体,就是能够到达结构底层逻辑的个体。
但是,如果没有跳出结构,他们也始终是“被结构”的一个点,看到的也仍然不过是结构之下的利益底牌。于是,他们的行动模式,也仍然只能是与结构进入一种深度捆绑机制。
他们与解构的精神相差甚远,更与重构无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