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5:教出“这一篇”的个性

 新用户78684458 2023-11-25 发布于湖南

文本都是有个性的。

每一个文本,都是独立的、千姿百态的、有个性的生命。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教出“这一篇”的个性来。所谓的“这一篇”的个性,用孙绍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努力解开“这一篇”的语言密码。

记得有一年,我在西部支教,有一个老师问我:徐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套路,它可以拿来对付所有的文本。我想了想说,不能。过了会,另外一个老师不死心,说徐老师,刚才那个老师说套路是不对的,应该是模式,有没有解读文本的模式?我说没有。

你能不能到大街上去找个裁缝铺,让他们做一件衣服,男女老幼都能穿?——即使是做寿衣,也要讲究高矮胖瘦啊。这就是文本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的个性来设计课堂活动。

前几天,看一个老师的教案,《灯笼》教学设计,其中有这么一个环节: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我就跟这个老师讲,这个活动看起来“开放”,不管哪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句子,都有话说——但是,问题就在于它过度“开放”,没有指向,没有聚焦,容易导致“放得出去,收不回来”。

这个活动设计,不仅可以教读《灯笼》,你还可以拿来教读教材里任何一篇课文……我的意思是,这是一个“万金油式”的活动,说它是万金油,因为它罔顾文本个性。

文本的个性,文本的特殊性,很多时候隐藏在一类文本的共性特征里,我们得细读文本,做好“这一篇”课文的密码解码工作。譬如,《变色龙》作为小说,它具有小说的一般特点,有情节,有人物,有环境,但是不是说,拿着小说的这“三有”就能很好地教读《变色龙》了呢?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只关注了小说的共性,却没有关注“这一篇”小说的个性。

《变色龙》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反复的夸张性地对比——有的老师只说“对比”是不够的——这里反复运用对比,而且为了凸显对比的艺术效果,甚而用了夸张的手法。我们一旦关注到这个文本个性,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也就可以因势象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来做教学设计:1.就警官的表现,找出反复夸张性对比,朗读体悟警官的形象;2.寻读赫留金的语言动作描写,作为受害者,在小说后半部分为什么不再写他?如果要写,能不能用“夸张性对比”的方式,补写赫留金的表现;3.空荡荡的大街,忽然像从地底下冒出来很多人,那么,警官走后,那群人应该怎样交待?夸张性对比,续写小说的结尾;4.思辨:这种种的夸张性对比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人,是谁?

我曾经在做一次面试主考的时候,问一个老师:你觉得《小石潭记》与一般的其他的游记相比,最鲜明的个性在哪里?这个问题答案不唯一,就是想引导老师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个性。

杰哥今天就来考考你。一般的游记,绝不会聒噪同游者,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记》的结尾,絮絮叨叨地罗列了一群人。吴武陵是谁?龚古是谁?余弟宗玄,是亲弟弟么?隶而从者,本来交待到“崔氏二小生”完全就可以打住,作者偏要添上“曰恕己,曰奉壹”,这样写是不是多余?

如果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也许你对教出“这一篇”的个性这个问题,就能有更为深切的感受。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4:努力建构活动之间的关联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3:非必要,不拓展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2:课堂活动要有节奏感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1:课堂活动之间,要有思维进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