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氏春秋·资信<凡人主必信>》《荀子·强国<夫义者内节于人>》详注 译文 试题 答案||2023宜昌市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25 发布于甘肃
人主(旧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信(诚信,讲信用)。信而又信,谁人(何人、哪一个)亲(亲近,亲附)?故《周书》曰:允(诚信)哉允战!'以(用来、来,表示目的)言非信则百事不满(盈实,引申为成功),故信之为功(功效,效果,结果)大矣。信立则虚言(空话;假话)可以鉴(照察,审辨。鉴,一作“赏”矣。虚言可以鉴(一作“赏”,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之内皆为己府(府库,府藏。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矣。信之所及(到达的地方),尽制(控制,制服)之矣。制之而不用(治理,管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有(拥有,占有);制之而用之,已之有也。已有之,则天地之物毕(全,都)用(使用,驱使,管理)矣。人主有见此论者,王(作动词,称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论(议论、谈论)王者佐(犹“王佐”,王者的辅佐,佐君成王业的人)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轻率,随便),(距离)国(国都)五十里而封(堆土植树为界)之。鲁请比(依照;仿照)关内侯以(来)听(指听命),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宁愿、宁肯)死而又死乎,其(表示选择,还是)宁(宁愿、宁肯)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何”,说的什么?”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这,此)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作动词,受危险与屈辱),是(这,此)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谦词,请允许我)从(随着,跟随)。”于是明日(第二天)盟(作动词,结盟、会盟),庄公与曹刿皆怀(作动词,怀揣、怀藏)至于(古今异义,到了)坛上。庄公左搏(执持)桓公,右抽剑以自承(受,承受),:“鲁国(国都)去(距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通“均”。相同)其死也,戮(杀)于君前。”管仲、鲍叔进(前进,上前),曹刿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当(阻挡;抵挡)陛(宫殿的台阶)之间曰:“且(暂时)二君将改图(意图,想法),毋或 不可)进者!”庄公曰:封(堆土植树为界)于汶则可,不(表示否定。同「否」)则请死。”管仲曰:以(用)地卫(保卫),非以君卫地,君其(表示商量或祈使等语气,还是)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只,仅)劫 威逼,胁制)君而不盟(结盟),君不知,不可谓智;难(危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予之虽亡(丢失)地,得(收获)信。以(用)四百里之地,见信于(见……于,表示被动)天下,君犹(还,尚)得(合算)也。”夫九合(指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代表天子征伐不臣的壮举)之而合,匡(匡救,匡正)之而听,此(指“信”)生(产生)矣。管仲可谓能因(凭借,借助)物矣,虽失(损失,丢失)乎前,可谓后得(收获,获取)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资信》)

图片

材料二:

夫义者,内(作状语,在内)于(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以不译),外(作状语,在外)于(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以不译)万物者也;上安于(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以不译),而下调于(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以不译)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本性、本质)也。然则(<如果>这样,那么凡为天下之要(关键的东西、重要的东西),义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汤(二者皆古代贤君)本(意动用法,把……作为根本)务(致力于)信而天下治(太平,治理得好),桀纣(二者皆古代昏君暴君)弃义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众人之上。旧指最高统治地位),必将(谨慎;慎重)礼义,务忠信,然后(这样之后)可。此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者之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也。

(节选自《荀子·强国》)

图片

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战!'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信立则虚言可以鉴矣。虚言可以鉴,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已之有也。已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论王者佐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予之虽亡地变得信以四百黑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资信》)

材料二:

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信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节选自《荀子·强国》)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予之A虽亡B地亦得CD以四百里之地E见信F于天下G君犹H得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这里是边疆的意思,与《五石之瓠)中“裂地而封之”的“封”意思相同。

B.,表祈使,意为“应当”,与《兼爱》中“爱人若爱其身”的“其”用法、意思不同。

C.九合,指多次会盟:一匡,指扶正一切。文中指管仲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后亦用成语“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D.,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材料一认为,人主树立诚信,就可以鉴别虚假的话,那么整个天下就能成为自己的。

B.材料一认为,君主和臣子若懂得诚信之道,那么君主可以称王,而臣子也可以做辅臣了。

C.材料一举鲁庄公的例子证明君主只有讲求诚信才能赢得天下,获得最终的胜利。 

D,材料二列举夏禹,商汤和夏桀,商纣的不同行为和不同结局,有力地证明了其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译文:

(2)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

译文:

14.两则材料都提及“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

:

图片
答案:

10.ADG(原文标点: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11.A(文中的“封”为堆土植树为界的意思,“裂地而封之”的“封”是封赏的意思。)12.C(“鲁庄公的例子证明……的胜利”错,应是齐桓公的例子。)

13.(1)这是用来说如果不诚信,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圆满,因此诚信所产生的功效太大了。(“以”“满”“为功”各1,句意1)

(2)(道义)对上可以使君主安定,对下可以调和民众;内外上下都能调节,这是道义的实质啊。(“安”“调”“情”各1,句意1)14.①材料一侧重于强调君主做到诚信对于成就事业、统治天下的重要作用。②材料二虽然也强调信对于君主的重要性,但更侧重于强调“义”是根本。(每点2,两点3,意对即可)

图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君主一定要诚信。诚信了再诚信,谁能不亲附呢?所以《周书》上说:“诚信啊诚信啊!”这是用来说如果不诚信,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圆满,因此诚信所产生的功效太大了。诚信树立了,那么虚假的话就可以鉴别了。虚假的话可以鉴别,那么整个天下就都成为自己的了。诚信所达到的地方,就都能够控制了。能够控制却不加以利用,仍然会为他人所有;能够控制而又加以利用,才会为自己所有。为自己所有,那么天地间的事物就全都为自己所用了。君主有知道这个道理的,那他很快就能称王了;臣子有知道这个道理的,就可以当帝王的辅臣了。
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在离鲁国都城五十里的地方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桓公答应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呢?”庄公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曹刿说:“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而又生;您不听从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庄公说:“我愿意听从你的话。”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刿都怀揣着剑到了盟会的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鲁国都城本来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无法生存了。削减领土不能生存(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管仲、鲍叔要上去,曹刿手按着剑站在两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是用领土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就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订立盟约,可是您却不知道,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还给它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可以说后来有所得了。

材料二:

道义,对内适合于个人,对外适合于万物;(道义)对上可以使君主安定,对下可以调和民众;内外上下都能调节,这是道义的实质啊。这样那么凡是治理天下的关键,道义是最根本,其次是守信。古时候夏禹、商汤立足道义、努力守信然后天下大治,夏桀、商纣抛弃道义、违背信用因而天下大乱。所以做君主必须要慎重地对待礼义,务求忠诚守信,然后可以安定天下。这是做君主的根本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